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評論稱美近年戰爭以逐利為本 實現多項戰略意圖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5日 14: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資料圖:在阿富汗作戰的美國軍人

  戰爭是國家利益導向下的力量博弈,為何而戰、以何為戰,是貫穿戰爭發展的不變主題。幾個月前,奧巴馬總統對美國利比亞政策的解釋是“人道主義軍事干涉利比亞,符合美國的利益”,再次生動地説明了現代戰爭中二者的互動關係。

  利益主導——“逐利為本”

  冷戰結束後的幾場局部戰爭,無一不是以美國或者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聯盟主導的。伊拉克、南聯盟、阿富汗、利比亞無一不被美國和西方國家冠名為“人權戰爭”,但在“人權”戰爭的背後,彰顯的無一不是形形色色的美國利益所在。今天,歐洲對利比亞的意見分歧,也源於歐洲各國自己的“小算盤”。

  追求能源利益絕對控制。恰如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表面上看,戰爭的勝利雖然沒有讓美國白白拿走一桶石油,但是,美國通過兩場戰爭,剪除了中東的最大的反美力量之一,同時也控制了除伊朗之外的整個中東地區,直接掌握了中東近80%以上的石油資源。同時,還通過制裁措施削弱了伊朗對石油輸出的話語權。這些舉措不但彰顯了美國本身的能源利益,而且彰顯了美國控制世界能源利益的手腕。

  追求特權利益高人一等。在對南聯盟的空襲中,美國雖然沒有侵佔南聯盟的一寸土地,但從戰略角度看,這場未經聯合國授權的“空中戰爭”啟動了美國(北約)可以對一個主權國家的擅自發動戰爭的特權,這種“代聯合國征伐”的特權保證了美國的利益可以淩駕於當今任何主權國家的利益之上,使其成為“超級大國”。

  確保安全利益萬無一失。阿富汗戰爭,源於對美國安全利益的挑戰。從二戰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得手到911事件,美國本土已經60年無戰事。美國深知,當年把蘇聯趕出阿富汗的塔利班已經“自立門戶”。而且就戰爭手段的非對稱性而言,任何一國的軍隊都沒有“塔利班”那樣的靈活性。如同當年的珍珠港事件一樣,“911”事件也變成美國不惜血本、剿滅本拉登的根本藉口。因為,塔利班炸掉的是美國的安全利益“零威脅”的標榜,這是美國不允許任何國家挑戰的核心國家利益,因此,本拉登必須被消滅,才能讓這種挑戰得到應有的教訓。

  兼顧聯盟利益平衡穩定。美國的全球利益決定了美國的全球戰略,美國的全球戰略在很大程度上也基於美國的聯盟戰略。因此,美國人在維護自己利益的前提下,也會兼顧聯盟,尤其是重要聯盟的利益。形象地説,美國要吃肉,聯盟也要喝湯。北非的利比亞就是這樣的範例。英、法都是北約的重要力量,美國在北約的盟主地位,決定了美國參與打擊的必須性。維護盟國的利益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維護美國自己的利益。作為超級大國,美國正在逐漸摒棄全球部署的“日不落”模式,與之相比較,“全球聯盟”戰略似乎更符合美國的全球利益鏈條模式。

  力量主宰——“強勝弱敗”

  雖然從國際法理上講,現在任何國家都沒有恃強淩弱、發動戰爭的權力。但歷數海灣戰爭以來的幾場局部戰爭,體現的都是強勝弱敗的力量博弈。

  絕對優勢保絕對勝利。蘇聯解體後,美國曾經一度陷入目標茫然,但同時打贏兩場局部戰爭戰略的提出,表明美國當時已經迅速完成了由兩強爭霸到各個擊破的戰略思維轉變,而這種轉變的前提和基礎是美國為爭霸世界而儲備的超級過剩的戰爭力量。

  相比而言,在兩強爭霸真空期成長起來的蘇聯陣營的中小地區強國,由於失去了蘇聯的核常軍力保護傘,力量的天平隨即發生了根本性傾斜,其有限的常規軍力不但沒有發揮戰略威懾的作用,反而變成招引美國宣泄過剩戰爭能量的靶子。伊拉克、南聯盟、阿富汗、利比亞,由於軍事實力較大的懸殊差距、較為孤立的地區地位和他們自身重要的能源和戰略地位,讓他們成為美國宣泄戰爭力量的合適對手,從而也成為繼蘇聯解體後,美國推行全球戰略拔掉的第一批“眼中釘”。因此,在過去的20年裏,除了蘇聯的繼承者俄羅斯成功地進行了高加索的反恐戰爭和俄格戰爭,其他國家未經美國首肯,試圖私自通過局部軍力優勢,以速決戰改變和決定國家和地區戰略格局的戰爭努力,都意味著向美國的軍力霸權發起挑戰,結果也無異於以卵擊石。

  戰力優化促戰果顯著。當國際社會對西方國家的干涉行為大加譴責的時候,也不得不承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強悍的干涉能力。海灣戰爭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連續對伊拉克、南聯盟、阿富汗、利比亞動武,非接觸、非對稱的戰爭戰略讓力量的絕對優勢與力量使用的絕對控制有效結合。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在用高技術軍事優勢和國力優勢消耗對手國家戰爭力量的同時,還在戰爭中拓展了軟實力等新的力量概念,摧垮了對手的戰爭信心,全方位地保證了幾場局部戰爭按優勢的設想進行,美軍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消耗戰,美軍的建設方向成為了全球軍備發展的風向標。特別是阿富汗戰爭,當年,蘇聯因入侵阿富汗兵困師乏,最終退出了與美國爭奪超級大國的行列,反觀美國今天依然掌握戰局的主動權,而且成功地擊斃了“911”事件的主謀本拉登,實現了震懾恐怖主義、牽制中俄等多重戰略目標。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戰爭實踐,美國的全球軍事戰略愈發成熟,美軍擁有了在全球開闢戰場的能力,從而為其利益全球化提供了強有力的力量支撐。恰如南聯盟戰後歐洲人感嘆,“歐洲光有歐元是不夠的”,今天在利比亞捉襟見肘、意見分歧的歐洲聯軍對此必將産生更加深刻的認識。

  利力相連——“虛實相間”

  利與力的博弈結果決定了戰爭結局,也決定了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在國際戰略格局複雜多變的今天,竭力逐利只能讓漁翁得利,相比于硬碰硬的兵戎相見而言,力量運用的虛實相間更加重要。

  點到為止留後手。經過海灣戰爭以來近20年的近乎不間斷的局部戰爭,美國的全球戰略佈局初步成形,超級大國地位不斷鞏固,但美國在冷戰結束後絕對過剩的常規軍力優勢也將有所弱化。金融危機影響、世界多極化發展等因素,都將促使美國由力量釋放的絕對過剩期轉入相對穩定的平衡期,特別是體現在美國希望在對伊拉克、阿富汗戰爭中儘早脫手、對伊朗、北韓的只喊不打和對利比亞干涉的若即若離,這些現象都説明美軍已經開始主動脫離,威懾戰略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成為美軍的戰略主導。

  其實,即便是在冷戰剛剛結束、軍事力量極度過剩之時,海灣戰爭的發動對美國而言依然是一個艱難的選擇。在戰爭實施的過程中,美軍及其西方盟國也沒有傾其全力,一戰滅國。當前,對美軍而言,鞏固現有戰略格局,應對未來對手和潛在對手的挑戰,更加需要保留足夠的軍事力量。

  借力爭利好打仗。對於國家而言,力量和地位是相互依存的,保存自己,消耗別人永遠是上策。在利力博弈的戰爭賭局中,美國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莊家”。其處處點火、到處冒煙的戰略,就是要把各個地區攪亂,把對手國家被動拖入這樣只輸不贏的混水賭局當中,而美國本土卻遠在戰場之外,坐享軍火工業帶來的鉅額利潤。

  在局部戰爭中,美國捆綁聯盟共同為戰爭出錢、出槍、出人,直接減輕了美國的戰爭負擔。在外交上,美國以經濟援助、聯合安保、共同防衛為誘餌,拉攏邊緣小國,孤立分化地區大國,瓦解地區力量核心;在干涉他國內政上借人權幌子、民主牌子,扶植反對派力量,打擊強硬政治勢力,摧垮潛在競爭對手。

  曾幾何時,中東的富庶繁榮令人垂涎,如今卻成了恐怖主義的重災區。東亞地區作為當今世界經濟最有活力的地區,自然也引起了美國的特別“關照”。直至今天,美國也從未放棄對臺軍售,特別是在北約東擴、中東亂局塵埃落定之後,美國更是加速了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部署,並極力慫恿南海小國軍事冒險,試圖激怒中國、扼制中國,這與其既往戰略並無新意,恰如菲律賓媒體自己承認的那樣,“馬尼拉成了美國的一張牌”。

  歷數近幾場局部戰爭,美國實現了摧毀對手、消耗盟國、鞏固自己的戰略意圖,可謂一箭多雕。(那勇 王雲峰)

責任編輯:張砥

熱詞:

  • 戰略思維
  • 戰爭手段
  • 戰略格局
  •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