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專家稱中國需中型以上航母 值得嘗試選擇核動力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08日 09:1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首艘航母效果圖 CFP供圖

  李傑

  今年6月初,陳炳德總參謀長在接受《香港商報》專訪時説:“航母已在建,但還沒建成!等建完再説。”這是迄今為止我軍高級將領首次對外承認中國正在建造航母。

  航空母艦的製造對中國來説意義重大。它的建造與服役絕非僅僅增加了一種大型戰艦,它將使整個國家海上力量成體系地高度凝聚起來,使這支大型綜合海上戰鬥群可以大大地前伸到中遠海。航母編隊也將徹底變革傳統的海上作戰樣式,從而使海軍的指揮系統、編制體制、軍事理論等方面發生質的變化。

  當今世界上,有9個國家擁有航母,航母的類型也不盡相同——有大型航母,有中小型航母,有核動力航母,也有常規動力航母。中國將選擇建造怎樣的航母?

  我國作為一個海洋大國,將更需要中型以上的航空母艦

  自航空母艦問世以來,各航母建造國就從未停止過這樣的爭論:究竟是建造大型航空母艦好,還是發展中小型航母更有利?

  這個問題取決於一國的經濟、科技實力,也與航母製造國的國家戰略、政治因素等密切相關。仔細分析,它首先取決於一個國家的軍事戰略與海洋戰略。例如,冷戰時期,美國奉行全球性遠洋進攻戰略,與蘇聯全面爭奪世界霸權,廣泛地實施海上前沿部署,主要依靠強大的海上實力和各种先進的武器裝備,特別是眾多航母戰鬥群和大量海外基地的兵力進行威懾,不讓戰略對手有能力對其挑戰,最終得以制止戰爭、贏得戰爭。

  冷戰結束以後,美國由過去以遏制蘇聯、防止或打贏全面戰爭為主,轉為“穩定世界秩序”,側重“從海上出擊”戰略,謀求在他國近海海域打贏高技術戰爭。其後,美國的軍事戰略和海軍戰略又幾經調整,但其稱霸全球、爭霸全球的實質卻始終沒有變。為了有效地應付日益多元與難以確定的對手,針對海外基地大幅度縮減的狀況,美國白宮和五角大樓堅持認為:保持和實現“前沿存在”的核心是依仗大型航空母艦戰鬥群、大型兩棲戰鬥群、彈道導彈核潛艇、攻擊型核潛艇、瀕海戰鬥艦等新一代艦艇。

  至於許多中小國家,其海軍規模和艦艇數量十分有限,戰略需求中根本就沒有過多考慮發展中型以上戰艦,因而自然就談不上發展大中型航空母艦。像東南亞的新加坡,其國土面積僅有699平方公里,海岸線長只有193公里,海軍人數也就幾千人。它的海軍艦艇大大小小加起來,也就大約60艘,艦艇總噸位為7萬噸左右,尚不足美國現役“尼米茲”級一艘航母的滿載排水量大。這樣一支僅在近海海域行動的海上力量,擁有大中型航空母艦派不上用場,就連小型航空母艦也很難有用武之地。

  其次,選擇大型航空母艦還是中小型航空母艦,取決於一個國家總體實力的強弱和軍費投入的多少,特別是海軍軍費投入的大小。事實表明,現代大中型航空母艦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吞金獸”,無論是其預研、設計,還是建造乃至後期保養,以及最後的報廢處理,所需的花銷都是一個天文數字。

  以美國現役“尼米茲”級最後兩艘航母為例,該級第9艘“裏根”號核動力航母的建造費用約為45億美元,而第10艘“布什”號則漲至62億美元。新一代“福特”級航母的建造預算已超過105億美元。以“裏根”號航母為例,除去本艦的建造費用,該艦的艦載機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艦上搭載40余架F/A-18C/E/F艦載機,總費用約40億~45億美元(2010年價格);5架E-2C預警機,總費用4億~5億美元;5架E/A-18G“咆哮者”電子戰飛機,總費用超過5億美元;11架MH-60R直升機,總費用8億~9億美元。粗粗算下來,整艘航母的艦載機總費用要超過航母本身的建造費用。如果再加上編隊屬艦的耗費,整個航母編隊的全部費用將在200億美元左右。按照全壽命期5~8倍來計算,整個航母“一生”的全部費用將超過1000億美元。中小國家是無法承擔如此高額的航母開支的。

  第三,航母的規模也取決於國家、軍隊及海軍高層領導人的偏好與決心。1949年5月,狂熱支持轟炸機的美國時任國防部長約翰遜,毅然決定停止建造開工僅5天的“合眾國”號大型航母,省下的經費用來購買B-36重型轟炸機。一批海軍將領公開批評這位國防部長,但依然沒能阻止住航母的停建。蘇聯時期,赫魯曉夫竭力反對建造航母,而極力倡導發展戰略火箭軍,認為航母只是核武器的“海上活靶子”,從而導致蘇聯航母發展進程落後20多年,直到1967年12月,“莫斯科”號直升機母艦才加入蘇聯海軍現役。

  此外,它還與一個國家是否有適合航母駐泊的港口、基地,以及活動海域的水文地質條件等有很大的關係。

  綜合以上各種要求,可以看出:我國作為一個海洋大國,將更需要中型以上的航空母艦。這是因為近些年來,我國的國防費用已隨著綜合國力的增長而明顯增長;加上我國國家利益和海洋利益的不斷拓展,我國進出口貿易90%以上要依靠海上運輸;尤其是我國的台灣省還沒有回歸,我國“島礁被侵佔、海域被瓜分、資源被掠奪”的情況仍十分嚴重。因此,中國發展航母,沒必要在小噸位上徘徊,我們極有可能先借鑒學習中型航母的建造經驗,待時機成熟,再圖更大的發展。

  在填補航母空白的基礎上,中國可能逐漸發展兩艘乃至多艘航母

  究竟要建造多少艘航母,才能適合本國需要,同時又不給國家經濟造成過重的負擔?這是各航母發展國必須考慮的問題。環顧當今世界9個擁有航母的國家,除了美國擁有11艘大型航母之外,僅有意大利勉強算擁有兩艘小型航母,其他國家現役航母都只有1艘。

  是這些國家不需要兩艘以上航母嗎?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按照航母正常的作戰、訓練、保養和維修的規律,一般至少要有3艘以上的航母。具體來説,即一艘在海上巡邏,擔任值勤任務,另一艘在海上進行訓練,還有一艘在船塢內維修保養。美國在太平洋和大西洋方向上各駐泊、部署6艘和5艘航母,基本上能應對這兩個方向上的海洋事務。意大利海軍基本的活動海域就在地中海,因而它的兩艘航空母艦——“加裏波第”號和“加富爾”號完全能夠滿足其海上行動的需要。

  至於其他國家,例如俄羅斯海軍現在僅有一艘航母“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按照其4個艦隊海上行動的需求,其實是遠遠無法滿足需要的。即使只應對俄羅斯最重要的北方和太平洋方向,1艘航母也顯得捉襟見肘,況且這艘航母已經服役20多年,很多設計理念和建造工藝都已過時,難以滿足未來海戰的需要。為此,近年來,俄羅斯政府和軍方高層多次提出要設計和建造6艘滿載排水量為5萬噸~6萬噸的核動力航母,分別在太平洋和北方艦隊各部署3艘。印度海軍進入新世紀以來,一直致力於實施3艘以上航母的發展戰略,儘管眼下印度只有一艘航母“維拉特”號,但是印度正在自建航母“維克蘭特”號(原稱為“藍天衛士”號),並正在俄羅斯改裝“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原俄羅斯“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英國海軍也曾提出建造兩艘“伊莉莎白女王”級大型航母;法國也決定在“戴高樂”號中型航母的基礎上,再建造PA-2大型航母。

  由此可見,建造並服役兩艘或兩艘以上大中型航母,已是或將是世界大國或地區大國的選擇。因此,作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的中國,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出於對世界負責和維護祖國統一的需要,出於對海洋利益的維護以及海軍海上行動的需求,我們在先填補航母空白的基礎上,將總結經驗、克服缺點,循序漸進,可能逐步發展兩艘乃至多艘航母。

  憑著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我們今後必然會設計和建造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海上巨無霸”

  設計思想是航母的“靈魂”。美國海軍現役10艘“尼米茲”級航母,基本上都存在著雷達反射截面積較大的弊端;雖然該級最後一艘“布什”號在隱身設計方面有了很大的改進——艦橋尺寸明顯減小,外表整潔光滑,全艦採用大量隱身塗料,因此使得全艦的隱身性大為提高。但由於結構上的固有缺陷,“布什”號航母的改進只能算是“小打小鬧”的有限改進,其隱身性較差的問題,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為了彌補現役航母的不足,美國最新一代“福特”級航母進行了全新設計:上層建築採取集成化設計,艦橋體積明顯縮小,並後移至右舷後部;飛行甲板和機庫也重新設計與調整;配置艦載新概念武器,並使用隱身塗料和材料等。

  與美國航母設計不同,英國的“伊莉莎白女王”級新航母則採用另外一種新穎的設計,該航母採用了“雙島”式設計方案,兩個位於右舷的獨立艦島各司其職,前者用於航行操控,後者則以控制艦載機起降為主。“雙島”式設計大大提升了航母的抗打擊能力,並減少了艦載機起降過程中的氣流干擾,開闢了大型航母設計的一種嶄新思路。

  航母的製造技術對一國的科技實力也是重大考驗。如今,世界上有不少國家擁有了製造大型船舶的先進技術和設施,但並不等於他們就掌握了製造航母的技術。航母在整個建造過程中,要經過很多道工序。根據美國海軍工程規範,通常美國航母建造時要經過船體放樣、船體機件加工、船體裝配、設備安裝等12道“高精尖”工序。其中航母的船體放樣最為關鍵,它需要標準化的大型試驗水池、風洞及超高速計算機作為依託,目前世界上只有不到10家公司有能力完成這些工作。

  航母的設計和製造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系統工程,我國在建造航母時,需要在他國老式航母船體上進行改裝和加裝新設備,並進行新技術的嘗試,不斷摸索建造經驗,這都需要時間。但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是不可小視的,我們今後必然會設計和建造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海上巨無霸”。

  我國有能力研發和製造出世界一流的艦載機

  艦載機是航空母艦“稱雄之本”,它的性能決定著航母的作戰能力。近些年來,高新技術的運用已使航空母艦艦載機型號更簡化、性能更突出、作戰半徑也更大。美國已經為其未來“福特”級航母量身定制了第五代攻擊戰鬥機——F-35C。這種第五代戰鬥機具有超音速巡航、機動性好、載彈量大、多用途等特點,可以減少航母搭載飛機的種類,充分實現“一機多型”的要求。為了進一步滿足其兩棲攻擊艦的需要,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還聯手研發了F-35B垂直/短距起降型攻擊戰鬥機。

  然而,由於技術水平的差距,絕大多數其他國家的航母艦載機,仍將繼續瞄準第四代或四代半來設計。印度在設計、發展未來航母艦載機時就牢牢把握三艘航母通用的原則,堅持發展適合未來航母滑躍式甲板的米格-29K艦載機。新型的米格-29K艦載機在保留了強大對空作戰能力的同時,注重提高對地面的攻擊能力,所以該機所攜帶的武器也更加多樣化。此外,該機的火控系統還可以兼容西方生産的空對地武器,從而使該機所執行的任務更加多樣化。

  艦載無人機具有體積小、重量輕、成本低、效費比高、可避免人員傷亡等優點,正逐漸成為未來航母艦載機的主力機種。2011年2月,美國X-47B艦載無人機進行了首次飛行測試。這標誌著無人機正式上艦已為期不遠。這種無人機的入役決非單純地填補了美國航母艦載機機種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它將有可能徹底改變未來海空戰的作戰模式。

  可以説,航母艦載機性能的高低決定了航母戰鬥力的高低。從世界各國的研製經驗看,艦載機的技術和它的製造,很難在短期內實現重大突破,所以絕大多數國家的航母艦載機均採用購買或引進的方式。在消化和吸收國外先進艦載機技術的基礎上,我國有能力研發和製造出世界一流的艦載機。

  我艦載機最初的起飛與降落方式,恐怕與俄羅斯“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的十分相似

  從本質上説,航母就是一個大型的海上浮動機場。艦載機要頻繁出動、回收,這是航空母艦上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

  先進可靠的艦載機起飛和降落技術不僅是航母能力的重要標誌,也是航母能否快速形成戰鬥力的關鍵要素。平心而論,當今世界擁有航母的國家中,真正掌握艦載機起飛彈射技術的只有美國一家,美國現役11艘航母全部採用C13-2型蒸汽彈射器,法國“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上採用的也是購自美國的C13-3型蒸汽彈射器。此外,還有6個航母擁有國,幾乎無一例外地採用了滑躍式起飛方式,即無需通過蒸汽彈射器給艦載機施加外力,而借助滑躍甲板使它騰躍升空。

  雖然美國已與其他國家在航母起飛技術上拉開了很大的距離,但“山姆大叔”並不滿足,仍在全力研製更為先進的電磁彈射器,現已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有望在2015年服役的新一代“福特”級航母上使用。

  與蒸汽彈射器相比,電磁彈射器的重量和體積都將減少一半左右,人力也可減少30%,而其加速性能卻可以根據艦載機的重量變化,既可彈射比較重的艦載機,也可彈射小而輕的無人艦載機。不僅如此,新型的電磁彈射器的維修時間短、成本低,效率很高,這將大大提高未來航空母艦艦載機的出動速率和作戰能力。

  艦載機起飛執行完任務後要返回母艦,這就需要用到艦載機攔阻降落技術。攔阻降落技術直接關係到航母回收飛機及保障降落安全。據統計,航母上60%~70%的事故都是發生在降落時。所以,對於攔阻降落技術,各國海軍非常重視,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發。例如,英國對於未來新航母的艦載機著艦技術就不斷進行新的探索,他們選用的F-35B攻擊戰鬥機採用短距起飛和垂直降落方式,該機可以利用矢量推力減緩飛機進場的速度,並保留機翼升力不變。

  鋻於航母艦體的特點,今後我國航母艦載機最初的起飛與降落方式,恐怕與俄羅斯“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的十分相似。但是,這種起飛與降落方式畢竟比較老套,起飛出動率會大受影響,從而影響作戰效能,所以從長遠的觀點來看,未來我國航母看好蒸汽彈射器和電磁彈射器。

  我國大中型戰艦選擇核動力,是一個值得努力的嘗試

  動力系統是航母的“心臟”,它關係到航母在中遠海域上航行的速度、加速性和續航力,對航母的海上作戰能力將産生直接、重要的影響。世界各國由於科學技術水平不同,財力多寡不等,作戰需求各異,因此對航母的動力系統要求也不盡相同。不過,多年來各國海軍始終沒有放鬆對先進動力技術的研製與發展,竭力加快本國航母動力系統更新換代的步伐。

  自二戰以來,美國航母上的動力系統輪換更替的速度明顯加快。從“福萊斯特”級和“小鷹”級航母上的蒸汽輪機,到“企業”號航母上的A2W型壓水堆,再到“尼米茲”級上的A4W/AIG型壓水堆。美國現役航母已全部實現了核動力化,其續航能力變得越來越強,性能也變得越來越好。不過,美國海軍並不滿足,又為新一代“福特”級航母設計建造了更新型的A5W型壓水堆。這種核動力裝置使用了13800伏的配電系統,所産生的電力是現役航母配電系統的3倍。在“福特”號航母50年的全壽命期內,A5W型壓水堆不必更換堆芯。這種新型核動力技術的應用,大大延長了動力系統的壽命,使單位價格變得相對低廉。此外,美國未來的核動力航母還將逐漸實現全電力化,除了長壽命核反應堆外,還有高功率電力變換和調節系統,用於電力驅動、電力彈射,發射電磁軌道炮、激光武器、粒子束等新概念武器。

  另一個動力技術運用的典型是法國,多年來法國一直注重航母動力技術的改進與發展,但始終沒有形成一套適合法國特點且成熟的航母動力技術。其動力裝置方式選擇上總是大起大落,從最初的常規動力到核動力,最終又回歸到常規動力。1955年法國海軍開工建造的“克萊蒙梭”號航母,採用的動力裝置為兩台蒸汽輪機,其姊妹艦“福煦”號的動力裝置也完全相同。1999年“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試航,沒想到艦上的核動力裝置故障頻頻:2000年艦上兩個K-15型核反應堆(發電能力達2萬多千瓦),皆因與冷卻系統線路沒有任何接觸,而無法實施冷卻;2009年該航母的驅動艙又出現過劇烈震動,兩個連接渦輪機及其軸線的零件發生了故障。此外,該航母上還發生過方向舵震顫、隔音不完全、核反應堆耐壓殼龜裂等多個涉及動力裝置的突出問題。

  在法國未來的PA-2航母動力裝置的選擇上,心有餘悸的法國人決定不在PA-2航母上採用“戴高樂”號航母核動力裝置的改型,而決心重新啟用常規動力裝置——燃氣輪機。這有幾點原因:一是法國耗費鉅資、用十幾年時間發展的核動力航母的動力裝置毛病層出不窮。法國人至今不承認K-15型核反應堆在設計與製造原理上有重大失誤,但事實表明,除了美國之外,其他國家在大型戰艦上要使核動力裝置實用化還有相當的難度。二是核動力裝置雖然擁有保證戰艦航行時間長、減少龐雜的機械設備與傳輸設備、節省出大量空間等優點,但它的防護也帶來巨大麻煩,有報道稱,“戴高樂”號航母的核輻射嚴重超標。三是法國航母採用核動力並沒有實現航速的提高,反而出現航速滯後於其護衛艦隻的現象。據説採用核動力的“戴高樂”號航母的最高航速只有27節,而法國海軍原先裝備的“福煦”號和“克萊蒙梭”號兩艘常規動力航母的最大速度則達到了32節,而其編隊中的主要護衛艦隻“卡薩爾”級防空驅逐艦和“喬治萊格”級驅逐艦的最大航速也都達到30節,這導致航母編隊中出現了主艦與屬艦之間不配套的現象。而英國人在燃氣輪機領域的成熟經驗獲得了法國人的認同,所以法國未來的PA-2航母將採用燃氣輪機。

  動力裝置對於我國許多作戰平臺來説,都是一個制約戰鬥力的瓶頸。我國今後的航母發展依然面臨這方面的問題,所以只能先借鑒和運用成熟的動力技術和裝置,然後再開發、研製其他動力技術,特別是核動力技術。從長遠來看,對於一個油氣資源越來越多地需要從國外進口的國家來説,大中型戰艦選擇核動力,是一個值得努力的嘗試。

  海軍已圓滿完成了大型水面艦艇和新型潛艇部隊官兵的選配工作

  在航空母艦上,航母艦長及艦載機飛行員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如果仔細研究世界各國航母艦長的成長歷程,你會發現,航母艦長不僅是這艘大艦航海事務方面的“總指揮”,同時也是協調母艦和艦載機盡善盡美達成“適配”的“大總管”。

  資料表明,絕大多數國家航母艦長必須是飛行員或空勤軍官出身,並有一定的航母起降經驗和飛行時數。同時,遴選上的後備航母艦長還必須在兩棲攻擊艦、兩棲運輸船等大型輔助艦(船)上擔任過艦(船)長。此外,還應具備相應的高級機關和岸勤部隊的工作經歷。簡而言之,航母艦長個個應該“身手不凡”:駕機、操艦、指揮作戰和綜合管理等“樣樣精通”。更重要的是,他還應是運用國際戰略、外交手段、戰爭法乃至與媒體良好溝通的“高手”。

  艦載機飛行員作為航母上的“天之驕子”,從來也都是世人關注的焦點。鋻於艦上極其狹窄的空間與面積,艦載機飛行員培訓的難度遠比培訓岸基飛行員大得多,危險系數更是比前者成倍增加。加之飛行中,海天常常混為一體的特殊環境以及海上霧、鹽、雨等惡劣條件,這些都要求艦載機飛行員除了戰技術能力高超外,還必須擁有極強的心理素質。

  如果把航母艦長和飛行員比作“紅花”,他們還需要許多“綠葉”來相扶。在眾多“綠葉”中,首先要提及的便是艦載機聯隊長。艦載機聯隊長是航母艦長最得力的助手,他具體負責航母艦載機及其人員的管理組織和指揮作戰。大型航母上的艦載機有幾十架,甚至上百架,且有七八個機種,因此只有最佳的調度,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航母及其艦載機的巨大打擊威力和防禦能力,否則必將延誤戰機,甚至遭受重大損失。由此可見,航空聯隊長需要充分了解各型飛機,個人必須擁有出色的飛行經歷、軍事素養和指揮水平,這也決定了他在航母上的重要地位與作用。

  按照外國航母運轉的經驗,各類保障人員在航母上同樣非常重要。在外國航母艦面上穿著五顏六色服裝的工作人員中,既有黃衣黃盔的艦載機起飛指示人員、黃衣綠盔的艦載機彈射官和攔阻裝置官,也有白衣無盔的艦載機降落指揮官,以及藍衣藍盔的艦載機移動人員和輪擋員,還有紅衣紅盔的艦載機失事救護員等。他們在某種程度上直接掌握著艦載機升空與降落、戰鬥力生成及安全保障的“生殺大權”。事實上,艦長、飛行員、艦載機聯隊長,以及上述大批保障士官,構成了維持航母平時正常運轉的“鏈條”。一些軍事專家做過統計:即使最小型的現代航母,也需要各類士官和專業技術軍官300人以上,這遠遠超出現役其他大型水面戰艦、水下核潛艇所需要的人數。至於中型常規動力航母,需要各類士官和專業技術軍官更是超過1000人,而大型核動力航母則至少需要1500人以上。以上所述,還僅局限于航空母艦單艦本身。實際上,航母從來都是以編隊形式在海上活動,航母通常還要依仗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核潛艇及快速支援艦等眾多艦船為其“保駕護航”。這支編隊只要出動,就是一個立體、綜合、龐大的作戰體系,要指揮調動這麼一支編隊,就需要有一個高效、精幹的編隊指揮部,在外軍,統帥這個指揮部的常常是官拜海軍少將的編隊司令。

  總之,航空母艦從論證、設計、建造、舾裝、服役,到維修、保養,再到退役報廢,可以説耗費鉅資、技術複雜,培訓麻煩,生成戰鬥力極其不易,影響因素極多。但環視各種要素,關鍵因素是人才,因為“人是戰爭中武器裝備的使用者、作戰方法的創造者、軍事行動的實踐者”。正因為此,進入新世紀以來,人民海軍格外重視包括未來航母在內的各種作戰平臺的人才隊伍的建設與培養。2011年5月9日,海軍幹部部部長夏平在海軍人才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海軍已圓滿完成了大型水面艦艇和新型潛艇部隊等單位數千名官兵的選配工作,將有力保證新裝備如期試驗和訓練。

  (作者為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汪蛟龍

熱詞:

  • 中國航母
  • 瓦良格
  • 國家主權
  • 現代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