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北京市 >

媒體稱北京城市綠地遭侵蝕減少為逢雨必澇內因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4日 15: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最近幾年,北京逢雨必澇。記者對北京城市幾十年來的水文情況進行了調查,發現北京在前幾十年很少出現內澇,為什麼在最近幾年來北京會經常發生城市內澇呢?昨晚,央視《經濟半小時》的記者試圖尋找北京逢雨必澇的罪魁禍首。

  管網老化是表象

  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總工程師王毅告訴記者,這些年,造成北京城市道路積水的降雨量都在70毫米以上。造成積水的原因,一是降雨量大,再有一個就是基礎設施差。

  北京早在七八年前就已經頻頻出現城市內澇的情況,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城市的排水能力卻始終沒有得到明顯提升。北京的基礎建設,尤其是地下管網的排水能力正在經受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王毅告訴記者,北京市環路的排水標準是一年一遇,地下排水管道能抵禦每小時36毫米的降雨。

  目前北京的大部分地下排水管道使用的防汛標準是一年一遇或三年一遇,而只有天安門、奧林匹克公園等一些重點地段才是五年一遇的防汛標準。

  綠地減少是內因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保軍告訴記者,以前北京不怎麼出現內澇情況,是因為河流、湖泊等濕地能夠消納雨水,但是現在調蓄水的濕地卻變成硬質地面,降雨排不暢。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王軍透漏,綠地的徑流系數是0.2左右,如果是水泥鋪裝或是瀝青道路的話,一般在0.9左右。0.9的徑流系數,就是説雨水落在硬質地面上,只有10%可以滲透到地下,剩下90%要完全靠地下排水管道排除;而如果是綠地的話,將有80%滲透到地下,需要排水管道排除的只有20%。也就是説,面積相同的綠地和硬地,其自身的排水能力相差8倍。

  一旦降雨量超過排水系統設計標準,就只有積在路面,産生內澇。顯然,在目前城市建設格局的情況下,建設綠地是最直接的緩解城市內澇的好辦法。但是隨著城市的擴張,北京市區的綠色隔離帶地區的範圍卻在逐漸縮小。

  蝕綠路徑一

  開發商改規劃

  位於朝陽區北苑路上的黑色的商品房,名叫E4樓風格派。小區業主説,E4樓所在位置以前是大片的綠地,後來説是建小學,再後來就是現在的樓了。

  看到自己小區的綠地沒了,業主們多次和開發商協商,但都沒有結果。於是他們找到一位叫陳岳琴的律師起訴開發商。陳岳琴在代理此案時發現,7年的時間裏,這塊地的規劃更改了三次。2007年1月22日,歐陸經典小區的業主代表起訴北京市規劃委違法行政許可,要求撤銷2006年規(朝)建字0385號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停止建設E4樓,但這幢樓最終還是拔地而起,並且順利對外銷售。

  位於海淀區五道口的華清嘉園小區,2002年,小區業主們曾經委託陳岳琴律師,就小區綠地縮水一事與開發商北京華潤置地股份有限公司打官司。在2000年華清嘉園樓盤預售樓書的綠化這一頁中,明確寫著“綠化率高達41%”,在小區規劃設計方案中綠化率為30.2%。可當華清嘉園三期工程全部建成之後,業主們卻發現不對勁。對照華清嘉園小區的規劃圖了解到,原本標注綠地的位置不是鋪了磚,就是蓋了樓。為了能夠拿到確鑿的證據,小區業主先後將北京市規劃委、北京市園林局告上法庭。最終北京市園林局對華清嘉園小區的綠地率進行了實地測量,發現小區的綠地率僅為16.265%,這與開發商當初的承諾相去甚遠。

  北京有多少小區更改了規劃,通過佔用綠地來建設商品房以獲取暴利,目前還沒有一個準確的統計。但律師陳岳琴告訴記者,她聽到的類似案例非常多,而在這些綠地上建起來的樓盤所産生的灰色財富,更是一個天文數字。

  蝕綠路徑二

  當地政府賣“綠”

  在《北京城市總體規劃(1991~2010年)》中,計劃在北京市三環和四環之間建設的第一道綠化隔離帶規劃範圍為240平方公里,不過,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保軍告訴記者,第一道綠化隔離帶最初規劃範圍其實是350平方公里,被吞掉了100多平方公里。楊保軍介紹,綠化隔離帶所佔用的土地包含很大一部分集體土地,如果要把綠化隔離帶所佔用的土地完全變成公共綠地,需要一大筆資金。第一要徵地,把它改成綠地這種公益性的讓大家享用,發揮生態作用、景觀作用。但它沒有回報,也就是説政府的錢是只見花不見收,財政上維持不住。所以當時有人想嘗試看能不能運用市場機制來彌補政府資金的支出問題,這就是經常説到的要開發商來幫大家建設綠地。

  萬柳工程就是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誕生的。萬柳工程是北京第一道綠化隔離帶建設規劃面積最大的也是最受爭議的一個項目。據最初的規劃,萬柳地區規劃用地360公頃,其中居住區104公頃,代徵綠地256公頃,建成後將成為北京最大的“綠肺”。但是相關投資在60億元以上,而萬柳所在的海淀區政府拿不出錢來操作這個項目,最終都交給了萬柳房地産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來負責。

  楊保軍告訴記者,開發商不可能白建,政府就把綠地當中的一部分作為開發,大概開設10%左右,這樣就能夠平分資金。政府等於是沒掏錢,但是犧牲了一部分綠地。具體到管理的時候,卻沒有嚴格執行那個比例,它可能會從10%升到20%,甚至於25%。

  在萬柳記者看到,現在南部居住區已經是高樓林立,雲集了萬泉新新家園、碧水雲天、陽萬柳新貴等十多個住宅項目,這個地段的房價從1999年每平方米7000多元,最高漲到60000多元。而在萬柳地區的北部,也是335公頃綠化區的主體,被建成了佔地2700畝的萬柳高爾夫俱樂部。

  做一個簡單的計算,335公頃相當於5025畝,而高爾夫球場就佔了這片綠化區的一大半。此外,記者還在北京市規劃委的網站上看到這樣一條查處信息,北京萬柳房地産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在沒有取得規劃審定方案通知書和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情況下,在萬柳綠化隔離帶內建成面積為2556.20平方米的高爾夫球場配套會所以及面積為848.14平方米的發球臺,違章建築共計3404.34平方米。楊保軍説,如果是違法的,可能會有一些處分,但是開發商補辦一些手續,補交一些款項,就被承認了。

  如何能夠保證城市綠地的建設順利實施?這似乎一直是北京市面臨的難題。在北京市規劃委的網站上記者查閱到了一份關於北京第二道綠化隔離帶規劃的研究報告,這份報告上寫道:“把綠化隔離帶中的建設用地比例控制在20%的要求難以實現”、“利益驅動及多種因素造成綠隔地區違法建設增多”。

  楊保軍告訴記者,最大的衝突就是利益問題,農民的利益和公眾的利益、部門的利益等等。政府想要不花錢就得到公共綠地,看來是有一點理想化了。

  蝕綠路徑三

  綠化帶上建酒店

  朝陽區將臺鄉酒仙橋橡膠壩附近的濱河公園,記者了解到在《北京市城市河湖保護管理條例》中明確規定“壩河東北城角至酒仙橋段為風景觀賞河道,河道兩邊為濱河綠化帶。”記者看到濱河公園河道兩邊綠草如茵,不過在這片綠化帶上,卻建有一幢黃色的四層建築,顯得非常突兀。

  記者從當地居民那裏了解到,這個黃色的4層建築蓋了有六七年了,原來只有兩層,後來才加高到4層。

  綠化帶上為什麼建了一幢樓?究竟是誰批准的?這幢樓又是誰建的呢?記者現場撥通了北京市規劃委朝陽分局的電話。分局的工作人員説,具體情況要進行核實,然後再給記者回電。

  隨後記者到將臺鄉政府進行採訪,但經過了一個半小時的等待之後,鄉政府辦公人員以找不到領導為由拒絕了記者的採訪。不過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那個建築確實是將臺鄉政府下屬的將臺房地産開發有限公司建設的。而北京市規劃委朝陽分局和朝陽區水務局也答覆記者説,將臺鄉政府在河道綠化帶上的這幢建築並沒有取得規劃審批。在節目播出之前,將臺鄉政府始終沒有接受採訪,而這棟修建在綠化帶上的違章建築至今也還沒有被拆除。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保軍表示,綠地面積的逐漸減少會導致北京抵禦災害的能力越來越弱。一旦綠地被全部蠶食,北京將來的徑流系數最低就是0.8了,就是説將有80%的降雨在地面流動或者在地下流動,而不是往下滲透。

責任編輯:邢斯馨

熱詞:

  • 景觀作用
  • 城市內澇
  • 北京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