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四川省 >

四川成都建失業實名制動態管理機制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30日 04: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推進統籌城鄉發展中,成都市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頭等大事,在城鄉居民勞動就業、社會保險和公共服務三方面,確定了“政策制定城鄉統一、就業機會城鄉均等、公共服務城鄉一體”的惠民思路,著力化解“人往哪兒去”和全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難題,築牢推進各項改革和社會發展的三道“保障線”。

  構建“大就業”格局

  失業實名制動態管理機制

  7月20日中午,成都溫江區涌泉街道瑞泉馨城社區服務站,41歲的胡開祥看著電子屏幕上滾動的崗位信息,臉上露出了笑容。作為一名失地、失業村民,服務站已給他推薦了10多份工作。此前,胡開祥已經參加過勞動部門組織的免費技能培訓,拿到了車工四級證書。“看好了離家不遠的大華機械廠,薪水有2000多元,心裏踏實了!”胡開祥説。

  胡開祥能這麼快就找到合適工作,得益於成都今年在全國率先建立的城鄉統一的就業、失業實名制動態管理機制及就業援助制度。

  始於2003年的成都市城鄉統籌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戰略,在近8年的改革實踐中,始終把擴大就業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將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與新的就業增長點相結合,堅持“就業優先”目標任務剛性分解:安排政府投資和重大建設項目必須有就業崗位增加的內容,項目啟動時同步開展技能培訓,項目開工時同步安排就業人員。同時,增加公共財政投入,市縣兩級財政每年投入農民工培訓經費達5000萬元;市縣兩級政府先後投入10多億元,新建成都市技師學院及10個分院,根據各行業人才需求實施系列培訓計劃,全面提升城鄉勞動者就業技能,培訓結業後就業率達85%以上。

  2009年初,成都市在全國率先發放“就業培訓券”,凡是有培訓就業願望的返鄉農民工、未就業大中專畢業生、新增就業轉失業人員、參與災後重建的建築農民工、持求職登記證明的農業富餘勞動力和退役士兵等6類人群,每人免費發放500元就業培訓券,鼓勵其自主安排時間、選擇適應自身需要的項目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就業競爭和職業轉換能力。2010年,“就業培訓券”發放範圍擴大到有培訓就業願望的所有城鄉勞動者,發放標準最高達2000元,以滿足産業結構調整升級的人力資源需求。

  2010年,成都市就業促進機制進一步向縱深探索——在全國率先建立城鄉一體的就業、失業實名制動態管理機制及配套的就業援助制度,依託基層就業社保工作平臺,利用勞動保障監察網格化信息系統,隨時掌握勞動者就業狀況。對就業困難群眾和零就業家庭實行“一對一”托底安置,就業困難群眾“不挑不選,兩個工作日幫助就業,受援成功率保持90%以上”。

  據成都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統計,目前,成都市城鄉一體的就業促進格局基本形成,城鎮失業登記率僅為2.5%,農民集中居住區就業率達98%,就業結構由“一二三”産業調整為“三二一”産業。國家統計局成都調查隊、西南財經統計學院抽樣調查表明,該市城鎮居民調查失業率接近國際公認的充分就業標準。

  整合製度碎片

  實現社會保險城鄉一體

  在推進統籌城鄉發展戰略中,成都始終把全面社會保障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標誌,探索建立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險制度體系。從城鄉“二元化”體制到逐步並軌接續,實現城鄉居民社保體系的統一。

  為了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從2003年開始,成都農村社會保障開始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全覆蓋的一系列大跨越。逐步建立實施的農民工綜合社會保險、被徵地農民社會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制度,讓農村居民也能享受到和城裏人一樣的社會保障。2007年,成都市將全市農村居民納入了養老保險覆蓋範圍。2008年,在全國首創耕保基金補貼農民參保繳費機制,並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接軌。

  青羊區農民帥正金,是成都市第一批辦理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居民之一。他説:“我2004年就開始領社保金了。做夢都沒有想到,農民還可以像城裏人一樣退休拿錢。”

  覆蓋城鄉的醫療保險制度同步建立。2007年,成都在全國省會城市中率先全域實施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使全市城鎮非從業人員和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人員全部享有了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安排,同時全面啟動市屬高校大學生基本醫療保險,將中小學生嬰幼兒住院醫療互助金制度併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2008年,成都全面實現了社會保險制度城鄉全覆蓋。

  為了讓百姓享受到更多的實惠,從2009年開始,成都努力破解社會保險制度的“碎片化”:將針對不同人群的分散的社會保險制度進行整合,實現城鄉居民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大病醫療補充保險、農民工和城鎮職工社保“四個一體化”,繳費基數、費率、待遇標準“三統一”。2011年,成都在全國率先將農民工社會保險與城鎮職工社會保險制度整合併軌,這意味著,農民工將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待遇與城鎮職工一致,實現了全域成都城鄉群眾享受同等社會保險待遇。

  2009年,成都將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大學生醫保整合為城鄉居民一體化醫療保險制度。過去只針對城鎮職工的三項補充醫療保險,成為全面實施覆蓋城鄉群眾的大病醫療互助補充保險制度,每人每年最高報銷40萬元,城鄉居民自願參保全年繳費200元左右即可享受。同時,整合後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年度最高支付限額由上年市平均工資的4倍提高到6倍。

  為方便群眾就近就醫、減輕就醫負擔,今年7月起,成都實施“可選擇”門診統籌制度,除大學生以外的650萬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員,在全市任何一家定點醫療機構看門診時都能享受報銷,費用報銷比例從原來的30%大幅提高至60%。百姓紛紛稱讚:“醫保能‘漫遊’,看病更方便了。”

  目前,成都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險格局基本形成。數據顯示,全市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348.01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168.5萬人,基本實現應保盡保。

  最大程度方便百姓

  構建城鄉一體公共服務

  成都市始終把構建城鄉一體的公共服務體系,作為實現統籌城鄉的“大廈之基”,探索建立覆蓋城鄉、惠及全民、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務體系。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強化基層勞動保障公共服務功能,將就業、社保公共服務下沉到基層服務站辦理,將以前的“老百姓跑腿”變成“政府跑腿”,最大程度地方便百姓。

  2009年,成都啟動勞動保障服務向社區“延伸”,通過項目下沉、服務前移、網上經辦等方式,城鄉居民在家門口就能辦理就業、社保、勞動維權業務。全市100%的鄉鎮街道、95%的社區、54%的行政村,都建立了就業社保服務中心(站),服務標準做到了城鄉一致。在任何一個就業社保服務中心(站),靈活就業人員社保補貼申領時間由過去的最長9個月縮短為最快2.5個小時,養老保險待遇資格審核由以前定時定點審核變為社區實時審核,門診特殊疾病平均不超過20分鐘就能一次性辦結申報、受理、初審、復核、審批、結算等多道手續。

  “民生問題是推進統籌城鄉戰略的立足點、著眼點和落腳點,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是老百姓最樸素的願望和基本要求,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和保障,也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妥善解決了老百姓的就業、社保和醫保,就解決了生存的質量、生存的水平和信心,就等於為老百姓的生活築牢了三道屏障,社會才會真正和諧。”成都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張濟環説。

責任編輯:侯永勝

熱詞:

  • 零就業
  • 民生問題
  • 四級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