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武漢規劃綱要披露:從“地理中央”上升為“戰略中央”

發佈時間:2012年10月21日 05: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長江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訊(見習記者黃帥 康鵬 通訊員何靈聰)昨日,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6位國內知名規劃專家在漢研討《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規劃綱要》,共同為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出謀劃策。《綱要》從“功能目標”和“發展模式轉變”兩條目標線索出發,將武漢的總體目標定位為“國家戰略中樞型的國家中心城市”、“文化與生態特色鮮明的魅力宜居城市”。

  “國家戰略中樞型”是武漢區別於其他國家中心城市最重要的國家功能,一方面,在經濟從東部率先發展向全面均衡的轉型背景下,武漢必須承擔帶動內陸發展的國家戰略功能;另一方面,武漢在空間格局中的獨特位置決定了它從“國之地理中央”上升為“國之戰略中央”。

  按照該目標,我市將從國家中心城市功能建設和城市軟實力兩方面深化要求,構建“一樞紐三中心”的功能體系。“一樞紐”即國家綜合交通樞紐,按照《綱要》,我市將提升國際航運能力,打造面向國際市場、輻射中部內陸的對外門戶。“三中心”為國家商貿流通中心、國家先進製造中心、國家創新示範中心。按照《綱要》,我市將緊密聯絡中部經濟腹地,構建採購貿易平臺;發展掌握“國之重器”的國家戰略性産業基地和先進製造業基地;打造高新技術産業和戰略性創新産業基地、創建創新服務平臺和創新開放平臺。

  市領導張文彤出席會議。

  【解讀】

  《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規劃綱要》將我市的國家戰略功能定位為“一樞紐三中心”,“一樞紐”即“國家綜合交通樞紐”,“三中心”即“國家商貿流通中心”、“國家先進製造中心”、“國家創新示範中心”。

  交通樞紐:塑造物流成本洼地

  目前,我市中部交通門戶樞紐的地位尚未確立,國家綜合交通網絡中心地位不突出,運輸組織功能不強。天河機場客貨運輸能力與沿海機場相比偏弱,長江航運中心建設國際航運仍處於起步階段,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功能發揮不足。

  《綱要》提出,我市要以機場為中心,打造面向中部的2小時交通圈。完善“江海直達”航線網絡,推進保稅港區建設,完善“水水轉運”體系,加強重點港區的建設及其與周邊産業基礎的協同發展,加強貨運鐵路與港口、産業園的銜接,建立空鐵轉運中心,物流與交通、商貿、産業聯動發展,形成物流運輸成本洼地。

  商貿中心:吸引企業總部入駐

  目前,我市商貿規模較小,缺乏大型龍頭企業,現代經營方式普及率不高,仍以中端和低端消費佔主體。本地産品佔生活消費品市場份額小,另一方面,雄厚的大工業基礎沒有形成有影響力的生産資料市場。金融市場總體規模小,産業綜合服務能力弱,總部經濟欠發達。

  《綱要》認為,應重點建設重化工業産品、電子信息産品、農副産品交易中心,整合區域生活消費品産業,優化市場佈局,輻射中部。充分利用在貨幣市場與産權市場的優勢,打造特色金融中心,大力發展生産性服務業,吸引企業總部入駐,在地理空間上,形成兩江四岸核心“金融服務區”、近郊“企業總部集聚區”和外圍“專業服務中心”相結合的生産性服務網絡。

  製造中心:拓展芯片製造産業

  目前,我市製造業總量能級較低,體系完備,但缺少國家級戰略優勢産業,與周邊城市産業互動有限,優勢“獨大”,缺乏區域性工業整體支撐,工業用地地均産值較低,製造業集中在主城區三環附近,遠郊工業發展不足,與重要的交通設施、門戶整合不夠。

  《綱要》指出,武漢新一輪“再工業化”不再是簡單的外延式規模擴張,而應調整工業結構,提升工業效益。大力拓展光機電一體化、芯片製造等高新技術、高附加值、高效益産業,加快重化産業升級,建設精品鋼材、汽車、高端裝備製造基地,淘汰經濟效益不高、地均産出過低的産業。優化佈局,將工業轉至郊區,主城區以發展現代生産性服務、創新研發、企業總部為主。

  創新中心:南望山作為服務中心

  目前,我市科技資源分佈不均衡,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優勢高科技産業有限,龍頭企業不強。東湖示範區發展績效不理想,土地承載經濟活動能力較弱。國際化水平不夠、市場外向性不足,制約了創新資源聚集、科技成果交流。

  《綱要》指出,要推進資本、人才和知識産權等創新要素的聚集,推進科技金融的創新,建設專業化、集群化的産業園區,注重科技成果的傳播擴散,選擇南望山作為創新服務中心,提供智力化、資本化、專業化、效率化的創新服務,建立更加流暢的研發、孵化、融資渠道,使光電、通信、生物等有競爭力的高技術産業良性發展。(見習記者康鵬)

  【建議】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顧問陳秉釗:

  “我曾多次來過武漢,武漢的經濟發展與它的區域地位太不匹配了。”74歲的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顧問、同濟大學教授陳秉釗一直對這個問題感到糾結。

  陳秉釗説,武漢曾經與上海並駕齊驅,卻現狀迥異。“近代史上有兩次國門大開,第一次是鴉片戰爭,上海和武漢很快就發展起來了,武漢發展得和上海一樣好,你看漢口的洋房一點也不比外灘差。第二次是改革開放,上海又迅速崛起,但武漢卻落後了。”

  究其原因,陳秉釗認為,是長江水運的衰落。“鴉片戰爭時期,貿易大多依靠水運,武漢是長江樞紐,自然發展得快。但現在貨物大多依賴陸上運輸,沿著長江的陸路卻一直不通暢。武漢原有的優勢沒有了。”

  水運:借鑒歐洲萊茵河

  零散港口遷出去

  陳秉釗認為,隨著多條高鐵和高速公路的貫通,武漢又重新回到交通樞紐的地位。但武漢交通的突出優勢,仍是長江這條“黃金水道”。他説,水運是一種便宜、低碳的運輸方式,“同樣的貨物,如果水運費用是1的話,鐵路為3.5,公路高達15”。我國的能源主要依賴於煤,而煤多靠水運。水運在我國經濟活動中已經很重要,並且越來越重要。

  目前,長江這條“黃金水道”並沒有充分發揮其優勢,“歐洲的萊茵河比我們的長江小得多,但它的運輸量卻是長江的6倍。很多人説,那是因為南京長江大橋太低,影響了大噸位船舶的通航。我到萊茵河去看,人家的橋多是古橋,比我們南京長江大橋還要低得多。關鍵是我們的運輸方式有問題。”陳秉釗説,萊茵河上的貨物多是用拖輪拖,一艘拖不動,就用兩艘,而不是一味依賴大噸位的船舶。

  另外,陳秉釗認為,武漢的港口岸線並不算長,配置卻不盡合理。“我到武漢一些港口去看,一個港口既堆集裝箱,又堆煤又堆礦砂。”“應該把優勢集中,集中打造一批專門的港口,才能産生集聚效應。而要把一些零散的港口遷到其他地方去。”

  汽車:區別長春和上海

  造運鈔等特種車

  陳秉釗認為,一個國家中心城市,必須以強大的工業作為基礎。

  “美國搞完工業化以後,進入後工業化時代,把一些製造業遷到發展中國家。現在呢,國內就業不景氣,奧巴馬又想搞‘再工業化’,把遷出去的工業遷回來,但是談何容易呢。”

  “現在有多個城市都要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武漢要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就要跟他們不一樣。”陳秉釗認為,武漢應優先發展高科技的工業。

  “像汽車産業,全國很多城市都在發展汽車工業,武漢就應該搞出自己的特色來。汽車行業有句話:‘大卡車是小學生,小轎車是中學生,特種車才是大學生’,武漢可以製造救護車、押鈔車、消防車這類利潤價值、科技含量高的特種車輛。如果把這塊領域發展起來,‘大沌口’的汽車産業就跟長春、上海不一樣了。”(見習記者康鵬)

  水域面積佔全市國土面積的1/4,居全國大城市第一,都市區水面佔城市空間面積比例19%。

  經歷東進西聯 最後回到中心

  五大國家中心城市中,唯一非直轄市的廣東省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宋勁松説,武漢之於全國,正如二十年前深圳率先發展後廣州在省內的處境。

  宋勁松回憶説,二十年前,憑藉沿海港口和緊鄰香港等優勢,加上國家的政策支持,深圳等地率先發展起來。經過十幾年來的産業轉移升級和“南拓北優、東進西聯”的擴展,廣州最後回到了中心。

  “目前,國家對拉動內需日益強調和重視,華中地區是最大的一塊內需市場;長期以來不同區域的發展不均衡,現在正在進行調整,這對武漢來説都是一個巨大的機會。”宋勁松説。

  “廣東省幾乎所有出省通道的起點都在廣州。”宋勁松表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突出其中的一個方面,否則會很難開展。宋勁松認為,武漢區位優勢明顯,應該集中力量打造航空門戶和交通樞紐。(見習記者黃帥)

  【揭秘】

  “國家中心城市”概念提出者王凱:

  “‘國家中心城市’只是一個概念,但它會給一個城市帶來千百項具體的小目標。城市發展了,老百姓將會在個人發展、生活品質上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

  昨日,中國城市規劃研究院副院長王凱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王凱領銜完成了“全國城鎮體系規劃”工作,並首次提出“國家中心城市”概念,也是《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規劃綱要》的主要起草者。

  5年前建設部就“看中”武漢

  記者:目前,中國已經有了5個國家中心城市,為什麼還需要新的“中心城市”?

  王凱:“國家中心城市”的概念,最早是2007年建設部編制《全國城鎮體系規劃》時提出的。其背景,是引領中國的經濟發展、促進中國參與全球競爭。當時提出的國家中心城市,只有北京、上海、廣州、天津。北京、天津是輻射華北、東北地區,上海是輻射長三角,廣州是輻射珠三角。

  事實上,2007年,建設部就考慮過武漢、重慶,就上了國家中心城市的候補名單。

  而現在,國家經濟增長方式、經濟增長重點、認識已經發生了變化。從依靠出口轉向內需,國家基建投入、企業投資也逐漸向中西部傾斜;金融危機以後,大量農民工從沿海回流到內陸;30年改革開放後,內陸城市也開始面臨國際化的課題。

  2010年,在建設部的一本書中,首次把重慶列入“國家中心城市”。主要的背景,是西部大開發,以及其在金融、貿易上的優勢。

  而其他的候補城市還包括西安、瀋陽和武漢,分別輻射的地區是西北、東北、華中。

  要當主角,得看演技

  記者:在很多老百姓看來,“國家中心城市”還是一個很遙遠的概念。

  王凱:是的,其實這個名號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了追求這個名號,武漢會有千百項具體的小目標。城市發展了,老百姓將會在個人發展、生活品質上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比如産業結構提升後,會帶來更多的就業;公共服務質量的提升、基礎設施的完善,都是老百姓得到實惠。

  記者:歷史上,武漢有過漢正街,但被義烏超過;現在,武漢有百萬大學生,但在創新創業上並不突出。武漢要成為國家中心城市,除了資源稟賦,還有什麼是我們所需要的?

  王凱:武漢有演員胚子,但能不能當主角,還要看你自己的演技。

  除了資源,更重要的是軟環境,是人治。這幾年,武漢的面貌已經有了非常大的改變,國家層面對武漢也越來越重視。但我們還應該從降低稅收和企業成本、扶植高新技術企業、吸引風投、鼓勵創業等各方面,去做努力。(記者蔡木子)

  框架形成階段(2012-2016年):“一樞紐三中心”國家戰略功能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功能完善階段(2017-2030年):“一樞紐三中心”國家戰略功能全面建成

  經濟因素之外 部分功能欠缺

  “深圳為什麼不可能是國家中心城市?”在昨天的研討會上,深圳市規劃國土發展研究中心總工程師、深圳市城市規劃學會秘書長鄒兵採用另一種視角解讀了國家中心城市的構成因素。

  按照國家總體規劃,明確確定廣州是珠三角地區唯一的國家中心城市。深圳和廣州的區別究竟在哪?

  在鄒兵看來,經濟實力很重要,但並不是決定中心城市的唯一依據。在經濟因素之外,廣州有很多深圳無法取代的功能。拿公共服務職能來説,有些是深圳趕不上的,比如説有大病,做手術會去廣州,子女教育上大學,也會選擇廣州。

  此外,鄒兵認為,城市的文化功能也起著關鍵性作用,深圳雖然極具包容性,實際上還是北方文化植入到廣東的一個産物,粵語文化圈難以認同深圳作為中心。(見習記者黃帥)

熱詞:

  • 武漢
  • 地理中央
  • 戰略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