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武漢交通基建加快 爭奪內陸中心城市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01日 01: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周芳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經濟結構轉型的節點時期,中國內陸地區急需一個輻射面廣、要素資源集聚的中心城市。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主任王海峰昨日在“綠地2011武漢城市發展論壇”上透露,武漢、重慶、西安、成都、濟南等內陸城市正在爭奪內陸中心城市這一新的制高點。

  他認為,縱觀武漢、重慶、西安、成都、濟南等“候選”內陸中心城市,重慶、西安已經有了各自的明確定位,“按照國家規劃批復,西安和咸陽將組成西鹹大都會;重慶是直轄市,政治優勢明顯”。

  湖北省委財經辦副主任趙凌雲坦承,事實上,早在張之洞時期,武漢已經達到內陸中心城市的地位,改革開放前20年出現下滑,新世紀第一個10年開始崛起,而第二個10年的主題詞正是“復興”,即復興武漢在歷史上的中國內陸地區中心城市地位。

  那麼,武漢在此輪爭奪賽中的核心競爭力又在哪?“我們理解的內陸中心城市的核心價值在於國內樞紐。其內涵包括了國內市場的樞紐、國家區域整合的樞紐、國家體制創新制高點以及長江經濟帶的樞紐等方面。”趙凌雲認為,重慶則是西部開放的樞紐,定位在區域型和區位要素支撐型中心城市;而武漢的長遠定位應該是全國性、國際性和綜合要素支撐型的中心城市。

  “除地理優勢外,武漢的要素集聚和輻射面的潛力更大一些。”王海峰補充説,比如未來可能上升為國際品牌的東風汽車、武漢鋼鐵。

  不過,他同時指出,武漢在旅游、貿易、會展、物流以及金融等領域在中西部地區還看不出具有明顯的特點;人文特點有一些但也不是特別明顯。

  武漢市人民政府重點工程督察協調辦公室主任王繼連昨日亦表示,武漢常住人口已接近1000萬人,達到超級大城市標準,但武漢還不具備超級城市的部分功能和設施,並影響了武漢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力。

  “比如,武漢還沒有成為國內主要的金融中心,跨國公司總部不多,缺乏有影響力的會展中心,缺少設施齊全且可通往全球主要城市的航空城及快捷的交通網絡,還缺少吸引世界重要賽事進場的全天候封閉式體育場館等。”王繼連説,為了進一步提升武漢在國家層面的功能復興,武漢加強了城市交通和過江通道建設,提出“暢通一環、加快二環、完善三環、建設四環”的建設目標,先後開工建設了二環線、二期長江大橋和鸚鵡洲長江大橋、武漢大道、機場二通道、江南快速通道、沙湖大橋等一批重點項目工程。全面建設建成武漢火車站配套工程、三環線、軌道交通一號線、天興洲長江大橋,迎來城市建設高峰期。

  對此,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賀強結合北京的城市發展談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武漢不能效仿北京,城市建設“攤大餅”,斥鉅資建設環線,從二環、三環到六環,一圈一圈擴大,居民在城裏工作,居住在郊區,但因缺少連接城郊的交通放射線而患上“城市病”,武漢在復興階段高速發展的同時別步北京城市規劃與交通佈局的後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