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青海創新機制整合資源 5年減少貧困人口近93萬

發佈時間:2012年09月07日 06: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南旗村發展風情旅遊,牧民人均純收入近5000元。該村牧民萬瑪扎洛一年打酥油就能收入3000元。

  資料圖片

  青海是個“窮省”——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佔全省面積的98%,這一比例為全國最高。

  可青海人不服輸,不認窮!近年來,青海創新扶貧機制、整合扶貧資源、搭建産業平臺、提高扶貧效率,5年間減少貧困人口近93萬,25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從2500多元提高到4000多元,年均增長12%。

  扶貧攻堅,讓這片土地特別是佔全省絕大部分面積的少數民族聚集區,擺脫了貧困,為促進全省民族團結和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提供了有力保障。

  創新扶貧政策機制,清除致富“絆腳石”

  青海有國家、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5個,涉及共62萬人。實際上,這些貧困縣之外的藏區6州、西寧部分轄縣,以及海東地區6縣也存在大量低收入農牧民。2008年,國家將這些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納入扶貧範圍。據當時摸底,全省貧困人口共138萬,接近全省人口的1/4。

  青海自然條件比較差,扶貧困難重重。省扶貧開發局曾對36個縣414個扶貧開發整村推進等重點工程的效果進行摸底,發現存在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分散的小生産與大市場的矛盾;農牧業經營成本高與經濟效益低的矛盾;小規模經營與集約化規模經營的矛盾;優勢産業閃光點多與品牌亮點少的矛盾;産業基地與農畜産品加工脫節的矛盾。

  深層次的問題需要通過體制創新來解決,扶貧開發方式亟需轉變。

  完善領導機構和決策機制,為扶貧方式轉變提供組織保障。2009年,青海將省扶貧開發局由省裏辦事機構改設為省政府直屬機構,這在全國屬於首例。該省8個州、市、地把扶貧開發局從有關部門獨立出來單設。扶貧工作還被列入省直相關部門以及各州、市、地政府的年度責任目標,由各級黨政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負責、主管部門著力抓。

  握指成拳,集體發力,建立資金和項目的整合機制。過去農、林、水、交通等部門各自規劃項目,分別實施,資金像撒胡椒面,工程甚至互相掣肘,扶貧的綜合效益被弱化。為此,省扶貧開發局每年11月發佈次年扶貧規劃,以便各個部門將規劃項目統籌編入扶貧的“大盤子”,同時堅持“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統籌安排、配套建設、各負其責、各記其勞”的原則,大家“各炒一道菜,共辦一桌席”。整合多方資金,提高整體效益。2011年,全省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項目中專項資金與整合資金的比例達到1:1。

  幫扶結對、各界參與,建設扶貧大格局。過去很長時間,主要由各級扶貧部門唱“獨角戲”,扶貧效果有限。2010年以來,青海明確105個省直機關對口幫扶105個貧困村脫貧;省扶貧開發局組織“村企共建”活動,扶持發展特色優勢産業項目96個,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2.86萬人,361個貧困村從中受益;由省領導&&,全省3.61萬名黨員幹部和社會各界人士參與結對幫扶……目前,多方參與的大扶貧格局,正在青海逐步形成。

  完善産業扶貧模式,搭建增收“新平臺”

  只有創新扶貧開發理念,實施産業化扶貧戰略,才能為脫貧致富提供後續動力。

  過去3年,青海農牧民年人均純收入與城鎮居民收入差距從1:3.8縮小到1:3.4。城鄉收入差距縮小、農牧民增收,得益於扶貧開發模式之“新”:

  ——土地流轉型。貧困戶把自家承包的土地流轉給企業,收取租金;用扶貧到戶的資金入股企業,獲取分紅。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香日德鎮兩個村的貧困戶,與青海威思頓生物工程公司簽訂協議,以整村推進項目資金入股該公司,年底公司給項目戶按利潤的10%以上分紅,逐年遞增1.5%。兩個村的5000畝土地按每畝每年450元流轉給公司,流轉的土地仍交給項目戶種植馬鈴薯,公司支付農民工資並負責收購馬鈴薯。西北高原的人們,開始學著用市場理念來盤活沉寂的土地。

  ——三個集中型。多個“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村”實現了村民集中居住、土地集中流轉、産業集中發展,從根本上解決了脫貧致富問題。湟源縣整合扶貧資金,對6個貧困村300戶實施易地搬遷,按一定標準規劃建設移民新村。農戶集中居住,實施城鎮化、社區化管理。原有土地集中流轉,實施退耕還林;移民新村集中發展産業,引進玉雕等旅遊産品加工企業,發展高標準智慧溫室等勞動密集型産業,建成了丹噶爾新村産業園。目前新村基礎設施完善,年人均增收4500元,一些人實現“從不穿襪子到穿皮鞋”的轉變。

  ——“飛地”發展型。為保護“三江源”等地區的生態,一些貧困戶離開無法發展産業的地區,到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生産生活。治多縣投入扶貧資金930萬元,扶持自然環境惡劣、生態保護任務重的5個村1418個貧困戶,在縣城附近租賃草場16萬畝,組建生態畜牧專業合作社,戶年均增收1200元。

  ——委託管理型。貧困戶向龍頭企業“借棚養牛”,互利共贏。樂都縣用扶貧資金為1109戶貧困戶引進優良奶牛927頭,委託給省級扶貧龍頭企業天露乳業公司統一養殖,公司派專業人員為農民“打工”,不僅向農民收購牛奶,年底還發給每個貧困戶1000元。

  ——承包、租賃經營型。貧困村把扶貧項目中的集體資産部分,對外承包、租賃經營,收益分配給貧困戶。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投資扶持4個貧困村,在縣城香達商業步行街購置商鋪,對外租賃經營。村裏委託中心市場管理辦公室統一管理,項目戶年人均增收500多元。産權改革的暖風,吹散了貧困戶臉上的愁容,讓他們對未來有了更多期盼。

  巍巍崑崙映紅日。走出了貧困的陰霾,美麗的青海,將更加堅韌而自信地走向明天……

熱詞:

  • 貧困戶
  • 扶貧資金
  • 扶貧開發工作
  • 扶貧規劃
  • 扶貧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