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新十年,扶貧開發再攻堅——記者深入貧困山區的思考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19日 02:3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圖為湖北省大悟縣“整村推進示範村”嚴河村村貌。

  人民日報記者 趙永平攝

  日前,滇桂黔石漠化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正式啟動。加上之前啟動的武陵山區、烏蒙山區、秦巴山區,新十年扶貧開發確定連片特困地區為主戰場,吹響了再攻堅的號角。

  為見證我國扶貧開發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反映制約貧困地區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傾聽貧困地區幹部群眾的訴求,本報經濟社會部開展了“走基層——貧困山區行”大型採訪報道活動。20名記者組成7個採訪小分隊,分赴7個連片特困地區。在貧困山區的日子裏,記者們深入貧困山村、貧困戶家中,與幹部群眾促膝交談,面對面了解他們的生産、生活、工作狀況,了解他們的期盼,感受他們的苦與樂。作為這個活動的收尾,本期新農村週刊將部分參與記者的思考集納成文,共同關注如何打好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

  ——編者

  1. 突破基礎設施瓶頸

  基礎不改善,産業走不遠

  朱 雋:大豐村村民家的大水桶至今讓我記憶猶新。湖南省龍山縣裏耶鎮大豐村坐落于武陵山區腹地。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1200元。村支書宋轉維告訴記者,村裏幾乎沒有水田種糧,吃米靠買,想吃肉沒錢買。

  村民的生活質量不高,不僅因為吃不好,更嚴重的制約在於吃水難。村子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有山無水。吃水就靠3公里外的一個水庫,水庫乾涸的季節裏就只能到更遠的地方背水。因此村裏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儲水的大桶。村子在山裏,去背一趟水爬高下低好幾公里,沒有好體力應付不來。因此村裏的壯勞力沒法出去打工賺錢,生活只能維持低水平的溫飽。事實上,村子山腳下就有一條河流過,但村民説因為上遊開了礦場,把水污染了,他們不敢喝。

  新十年扶貧開發綱要提出,要著力解決特殊困難地區發展面臨的瓶頸問題。行路、吃水、用電……這些事關百姓生活的“小事”,對於貧困地區來講,正是能否擺脫貧困、發展致富的制約因素,不突破基礎設施瓶頸,脫貧致富如空中樓閣。這些地區的扶貧工作應當把重心繼續放在群眾最盼望解決、受益面最廣的基礎設施建設上,切莫不顧基礎條件急於發展産業。

  延伸閱讀:

  《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明確,到2015年,貧困地區農村飲水安全問題要基本得到解決,全面解決無電行政村用電問題。到2020年,貧困地區全面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村村通班車。

  扶貧搬遷走出“貧困死角”

  顧仲陽:眼下,多數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瓶頸得到了很大的緩解,但還是有一些特別偏遠的山區、地質災害隱患區等“貧困死角”,基礎設施瓶頸卡住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脖子”。

  搬遷扶貧是現實的選擇。新十年我國將進一步加力搬遷扶貧。但缺地、缺錢,怎麼搬?往哪搬?搬下來後,如何脫貧致富?

  陜西省2010年底啟動我國目前規模最大的移民工程,計劃到2020年從陜南秦巴山區3市28縣(區)搬遷240萬人,從根本上解決這些群眾受地質災害和貧困雙重威脅的問題。陜南移民搬遷投資共需1109.4億元。從明年開始,搬遷財政補助資金將由省裏統籌解決。如果省裏不統籌,需貧困市、縣配套,困難可想而知。

  搬出來只是第一步,如何儘快致富才是最大的挑戰。記者曾採訪過浙江等發達地區的扶貧搬遷,其中一條很重要的經驗就是要把扶貧開發融入“三化”進程,讓貧困群眾充分參與,公平分享,增收脫貧。陜南地區的“三化”也正加速推進,脫貧致富的機會越來越多,絕大多數貧困群眾脫貧完全可期。

  延伸閱讀:

  截至2010年,我國對770余萬貧困人口實行了扶貧搬遷,有效改善了這些群眾的生産生活條件。“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力爭再對240萬生存條件惡劣地區的農村貧困人口扶貧搬遷。

  2. 壯大扶貧主導産業

  因地制宜選好項目

  陳仁澤:河北省淶水縣郭各莊村和平泉縣官墳梁村,都曾飽受貧窮的困擾。近年來,在政府大力推動下,一個通過發展香菇順利脫貧,另一個則靠著種核桃駛上了減貧的快車道。

  做好産業扶貧,選好産業項目是關鍵。很多地方産業扶貧之所以失敗,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選擇項目時沒有很好的考慮當地實際。郭各莊村、官墳梁村的産業之所以發展良好,關鍵在於政府沒有武斷地替農民做決策,而是通過一系列針對性強的政策措施,引導農民選擇了能發揮當地資源優勢、具備一定基礎、市場前景好、投入産出比較高、能穩定脫貧的産業項目。

  目前,大部分貧困地區對於特色農産品如何能轉化為更好的收益,還想的不多,這導致更多農民只能靠出售初級産品謀生,而無法享受到延長産業鏈帶來的豐厚附加值。在這方面,貧困山村依然要加倍努力。在規劃項目的同時,政府應把眼光放的更長遠一些,産業發展初期就要進行合理的規劃,用政策手段吸引更多的龍頭企業進入,構築起完整的産業鏈條,只有這樣農民的收益才能更穩定、更豐厚,産業扶貧之路才能越走越光明。

  延伸閱讀:

  我國貧困地區重點培育了馬鈴薯、經濟林果、草地畜牧業、棉花等扶貧主導産業。在産業扶貧的強力帶動下,從2001年至2010年,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1%(未扣除物價因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打通農村金融“血脈”

  于 猛:在貧困地區,有致富的想法併為之付出努力的人很多。但真正想發展産業的時候,不少人就卡在了缺錢,特別是缺少啟動資金上。這是不少貧困地區脫貧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江西遂川縣湯湖鎮玕山村通過組建村級扶貧互助社,破解貧困戶的貸款難題,讓當地傳統種植的茶葉走出了大山,賣上了好價。玕山村扶貧互助社遵循“民有民用、民管民享、週轉使用、滾動發展”原則,由縣扶貧和移民辦提供15萬元發展啟動資金,主要吸收當地貧困戶入社,對自願入股的按每人500元的標準繳納入股股金。通過5年滾動發展,玕山村互助社已累計發展會員77人,吸收80%的貧困戶加入互助社。幾年來,共發放貸款400多筆,近50萬元,其中,貧困低保會員貸款佔60%。

  記者發現,互助資金雖然能解決啟動資金問題,但畢竟數量有限,要進一步發展,還需更多金融機構的“接力”。不少貧困戶反映,目前,去信用社貸款手續多,折騰了大半月,可能還貸不出來。他們希望政府多想想辦法,讓信用社真正立足農村、面向農業、服務農民,打通農民增收致富的“血脈”。

  延伸閱讀:

  截至2011年底,我國在1.63萬個貧困村開展了互助資金試點,資金總規模超過33億元,85萬戶貧困農戶累計借款24.81億元。2001—2010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扶貧貸款財政貼息資金54.15億元,發放扶貧貸款近2000億元。

  3. 提升自我發展能力

  瞄準貧困群體幫扶

  趙永平:在大別山區採訪扶貧,幾件事感觸挺深。一個是特色養殖扶貧點:一排排整齊的圈舍,裏面清一色的黑山羊。養殖大戶老朱介紹:“政府給了5萬元,兩年時間,養殖場年收入就有6萬元。”“你過去是貧困戶?”老朱有些支支吾吾。“養殖場帶動多少農戶?”老朱漲紅臉説不上來。地方幹部趕緊上來解釋:“貧困戶缺資金、缺能力,這樣的項目幹不起來。”看來,政府扶持的是大戶不是貧困戶。

  還有一個産業扶貧點:縣裏投入150萬元整好上千畝土地,引進公司規模種植金銀花。地方幹部説:“這個産業前景好,但靠農民不行,要靠龍頭帶動。”但許多農民卻不買賬,“公司1畝地賺4000多元,我們租金才100元。”

  貧困戶之所以貧困,根本原因是發展能力不足。增強他們的發展能力,註定是一個長期艱苦的任務。搞技能培訓、職業教育,都不是一日之功。但不能因為難度大、見效慢,就冷落了他們。有的地方為了早出政績,把扶貧的錢花在富人身上,花在公司身上,這樣的亮點不要也罷。

  新階段的扶貧開發,應瞄準貧困群體,深入了解貧困戶的新情況、新需求,探求扶貧到戶的有效途徑,完善扶貧扶持機制,切實增強貧困戶的自我發展能力,實現穩定脫貧。

  延伸閱讀:

  為更好瞄準扶貧對象,我國積極做好貧困對象識別工作,努力實現資金和措施扶貧到戶,引導不同部門政策向扶貧對象傾斜,對於貧困程度深、扶貧對象規模大的省份,鼓勵先把最困難的人口找出來,組織力量扶持。

  教育扶貧還要加力

  馮華:山路盤桓,走進山西省臨縣兔坂鎮常家焉村時,撲面而來的是淡淡的棗花香。常家焉小學位於進村主路旁邊,相比山村破敗的土窯洞,磚墻結構的小學似乎是村裏最好的建築。

  但邁進校園,我們卻發現安靜得很,只有一間教室裏坐了十來個五六歲的孩子,靜靜地翻看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本。記者有些驚訝,40多歲的代課老師郝乃平解釋説:“這些都是學前班的孩子。這幾年撤村並校,小學生們大多轉到了鎮上的學校,娃娃們步行要2個小時。”山路不好走,為方便孩子上學,村裏條件稍好一些的農戶都搬下了山,在鎮上租房住。常家焉村370口人,常住人口只有100來人。

  村民們的文化程度大多不高,卻異常重視教育。在他們看來,只有娃娃們把書念好了,村民的整體素質提高了,才有可能徹底拔掉窮根。

  常家焉村人對教育的重視和付出,讓我意外,卻也感慨萬分。要致富,先要富腦袋。但農村貧困地區的教育長期以來投入不足,欠賬較多,需要給予更多關懷和支持。尤其是在義務教育階段,亟須改善農村辦學條件、提高教師待遇和教學質量。

  延伸閱讀:

  到2010年,“雨露計劃”培訓貧困家庭勞動力超過400萬人次。今年秋季開始,“雨露計劃”試點將擴大到200個縣。

熱詞:

  • 貧困戶
  • 扶貧開發工作
  • 農村飲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