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專家:2013年中國人口紅利或消失 或迎第二次人口紅利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24日 17: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人民網北京8月24日電(記者 常紅)中國當前正處在人口紅利消失以及人口老齡化加速的關鍵轉折期,這將對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産生影響。近日,在中國社科院經濟學部主辦,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承辦的“人口紅利與社會經濟發展國際研究會”上,專家就此分析觀點不盡相同。有專家預計,2013年傳統的人口紅利將逐漸消失。也有經濟學家分析,中國未來10—15年,經濟增速可以保持7%左右,通過改革和潛在增長率的改變,或能帶來第二次人口紅利。

  2013年,中國人口紅利消失的轉捩點?

  “根據人口預測,我認為2013年是人口紅利消失的轉捩點。其實,根據最新的人口數據,我們甚至可以認為,這個轉捩點目前已經到來。”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如是説。

  “在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情況下,仍可以挖掘一些有利於經濟增長的人口因素,創造第二次人口紅利的必要條件。”蔡昉認為,譬如政府在不斷擴大公共教育投入規模,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提高社會保障制度覆蓋率,推進以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為重點的勞動力市場制度建設。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駐華代表處主任何安瑞則表示,中國人口紅利在中國幾十年發展做出極大貢獻,當前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口紅利已經耗盡。

  福特基金會北京辦事處首席代表費約翰認為,30年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但預計2013年傳統的人口紅利將逐漸消失。中國農村人口流動加大,不同社會群體間的就業産生新的緊張關係。

  日本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小川直宏則認為,日本人口紅利自1983年開始消失,中國人口紅利將從2014年開始消失。21世紀是人口老齡化世紀,經濟學家對人口紅利分析結果各不相同,中國的人口紅利和扶養比不同,有自己的獨特性,每個國家有不同的人口紅利時間段。

  “中國現在是否處於人口紅利末期還很難説,也可能産生第二次人口紅利。” 小川直宏認為,中國潛在增長率一定會下降,但經濟放緩並非“狼來了”,未來中國10年,中國經濟保持7%左右,甚至低於7%。中國曾經利用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繁榮,但如果未來中國更多參與國際經濟規則的制訂,通過改革和潛在增長率的改變,肯定能帶來新的改革紅利,第二次人口紅利還會再來。如果用實際勞動人口來估算,則人口紅利將持續到2030年。

  15年內,中國或保持7%左右增長速度

  “工業化城市化的高速發展,為我國勞動者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兩億多農村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出來就業。到目前為止,中國城鎮失業率為4.6%。”中國社科院經濟學部副主任陳佳貴分析我國人口狀況對就業的影響時表示,目前我國經濟增速放緩,保持較高就業率仍有不少有利因素。

  陳佳貴指出,從經濟增長方面來看,但今後10—15年內,我國經濟保持增長7%是可能的。第一,我國經濟在較長時期保持7%增長,將提供大量就業崗位。高速工業化進程推進過程中,全面完成工業化進程還需10—15年時間。第二,我國正處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 2011年,中國城鎮化已經達51.4%,但當前中國城鎮化還是一種不完全城鎮化。很大一部分人被算為城市人口,但無城鎮戶籍。我國真正的城鎮化還要10—15年時間。第三,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區域之間差距仍然很大。2011年,我國人均國民生産總值超過5000美元,但把區域差距縮小到一個合理水平,還需要10—15年。

  從勞動供給來看,陳佳貴分析説,我國人口出生率下降,進入勞動年齡人口減少。1990年人口增長率從14.4%到2010年下降為4.8%。“十五”期間,勞動人口平均2394.8萬人,“十一五”前四年,年均為2073萬人,平均每年減少321.8萬人。

  “經濟增長和失業率呈負相關變動關係。有經濟學家研究表明,在3%的GDP增長基礎上,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失業率便下降一個百分點。”關於促進就業,陳佳貴認為,在産業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過程中,必須重視發展第三産業和勞動密集型産業。2010年第三産業在GDP總量中佔44%,但第三産業就業人員只有34%,遠低於發達國家。要大力發展非公經濟和小微型企業。

  “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下降,經濟增長持續減速,我們應防止經濟下滑,今年上半年是7.8%增長。”中國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分析原因指出,我們要明白,政策退則經濟減,從政策刺激變成了自主增長,刺激會帶來繁榮,但從長遠來看並不好。外需減則速度減,我國從過度依靠外需轉為擴大內需,今年外需增長為負。潛力降則速度減,經濟從高速變為中速增長,不可能在短期內形成消費熱潮,國內消費能承擔經濟7—8%的增長。更為有效的是加速城市化,擴大內需和消費,但提前城市化率的主體是農民工,如果他們仍游離于城市之外,就達不到擴大內需目的。

  而蔡昉則從人口變化的最新趨勢預計,中國“十二五”和“十三五”時期GDP的年平均潛在增長率將分別降至7.8%和6.3%。

  GDP潛在增長率不應人為超越,但可改變

  “人口變化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決定全求經濟再平衡;長期形成的關於人口趨勢判斷支配人們的認識;混淆長期增長趨勢與短期經濟現象;混淆增長的供給方與需求方的因素,應嘗試從需求角度尋找經濟增長點。”

  蔡昉認為,目前已形成共識的是,近年來中國生育率長期保持1.4—1.5%水平,遠低於發展中國家。中國發展報告顯示,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在絕對減少。即使分步的“單獨二胎”(夫妻一方是獨生子女可生二胎)政策也改變不了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減少的趨勢。當勞動力出現短缺之後,潛在增長率將降低,預計“十二五”將保持7.2%,“十三五”將降至6.1%,人口變化影響經濟潛在增長率。我們應避免錯誤的應對政策,潛在增長率由供給因素決定,需求只影響“增長缺口”,與潛在增長率混為一談,容易導致人為創造“增長點”。

  蔡昉指出,潛在增長率不應人為超越,如各種産業政策、區域發展政策及宏觀經濟手段,會導致生産要素價格扭曲,産業結構偏離比較優勢、通貨膨脹、産能過剩、對低效率企業和行業保護,欲速則不達。

  “但是潛在增長率可以改變,創造要素供給和生産率提高條件,提高潛在增長率,在此基礎上保持長期增長的可持續性。” 蔡昉表示,加大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還有待於進行各種各樣的改革。對中國來説,有賴於一系列更深入的體制改革。例如,改革戶籍制度和穩定勞動力供給,改革教育體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一系列民生政策的實施。

熱詞:

  • 專家
  • 2013年
  • 中國人口紅利
  • 消失
  • 第二次人口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