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湖北:南水北調有序移民 三峽護佑長江安瀾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22日 06: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武漢歌舞劇院演出舞蹈《過早》。

  人民日報記者 顧兆農攝

南水北調移民離開家鄉,奔向新生活。 楊文華攝

英山縣百丈河村新貌。資料圖片

  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在這裡竣工,惠澤大地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這裡起步,四通八達的“水陸空”交通網在這裡交匯……肩負著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使命的湖北,“支點”的功能、作用,逐步顯現。

  十年發展,十年奮進,十年進步。經濟轉型升級,“彎道超越”,創新不斷;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人民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豐富而多彩。一個富強、創新、法治、文明、幸福的湖北,漸行漸近。

  從“九省通衢”邁向“九州通衢”

  10年前,乘坐汽車從恩施到武漢,順利的話要20個小時左右;1年前,宜萬鐵路通車後,從恩施到武漢,需7小時左右;今年7月1日漢宜鐵路客運專線開通後,只需4小時!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處湖北鄂西山區,長期以來,恩施群眾飽受“出行難”的困擾,但近幾年,交通條件大為改善。恩施州宣恩泛得礦業的採購部門負責人楊鄂深有感觸地説:“過去我們每年從國外引進的數萬噸鐵礦石、化工原料,要從海運轉陸運,時間長、成本高,宜萬鐵路開通後,光運輸費用,就可以節約100多萬元。我們人員出行更快,到廣東等地都可以坐高鐵或動車,到世界各地都可從武漢直航,非常方便。”

  近年來,湖北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展,正在從“九省通衢”向“九州通衢”跨越。以2009年武廣高鐵開通運營為標誌,湖北在全國率先進入“高鐵時代”,高速公路也突破4000公里,路網輻射全省90%的縣市區、96%左右的人口和98%左右的經濟總量。借助“長江黃金水道”和全國第一大內河港口武漢新港的建設發展,去年底湖北省港口吞吐量突破2億噸,集裝箱吞吐量達到90萬標箱。民航業同樣振翅高飛。湖北,正在建成全國交通的“立交橋”。

  南水北調有序移民

  進入2012年,十堰丹江口市市長曾文華一直緊繃的神經才稍稍放鬆下來。因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移民工作,終於告一段落。2009年9月至2011年底,湖北投入2萬多名幹部,安排1萬多臺車輛,組織120批次搬遷。18萬人“大遷徙”,做到了“車不掉漆、人不去皮、不少不漏不傷一人”。

  “看數字好像很簡單,但對我們來説,每一次搬遷,都像端著滿滿一鍋熱油一樣緊張,那麼多人,上有九十多歲的老人,下有孕婦和幾個月大的嬰兒,幾十公里長的車隊,山高路遠,出一點事都不得了啊!”曾文華“心有餘悸”地説。

  移民工作號稱“天下第一難”,難在要讓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移民不願搬,幹部要上門做工作;移民的安置點,要讓移民自己選到滿意為止;移民房屋建設,質量問題更是一點也馬虎不得;移民有訴求,必須及時解決……所以,全省每戶移民家庭,在老家和新家都有自己的‘包保'幹部。”曾文華説。

  湖北省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壩區、庫區和核心水源區,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淹沒影響涉及十堰市5個縣(市、區),動遷人口18萬人。自1958年丹江口水庫移民搬遷安置,到三峽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移民等等,湖北累計水庫移民共300多萬人。

  三峽護佑長江安瀾

  1998年的抗洪救災中,一個叫江姍的咸寧嘉魚縣小女孩吸引了全國人民的目光。在洪水衝過來的時候,這個年僅6歲的小女孩在樹上抱了9個多小時,直到公安消防官兵把她救下來。如今的江姍已經出落成了大姑娘,在河南一所高校讀書。她告訴記者,14年過去了,家鄉再也沒有出現過1998年那樣的水患,村民的生活平安祥和。今年7月,長江上遊連續出現了超過1998年的大洪峰,但是,有三峽大壩等水利設施的護佑,江姍的家鄉安然無恙!

  今年7月長江上遊連續出現3次洪峰流量大於每秒50000立方米,通過調度,三峽水庫累計攔蓄洪水136億立方米,最大削峰率近40%,有效應對了三峽成庫以來的最大洪水,取得了明顯的防洪減災效益。此外,長江流域的抗旱組織體系也不斷完善、抗旱能力不斷提高。2011年1月至5月長江中下游發生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旱情,調度三峽水庫向下游補水200多億立方米,抬高了中下游幹流水位1米左右,有效緩解了旱情。

  小水利,大民生。去冬今春,湖北開展的“萬名幹部進萬村挖萬塘”活動,實現了全省每個村民小組整治一口當家塘的目標。通過對塘堰整治,新增蓄水量7.23億立方米,改善642萬多畝農田的灌溉條件。

  文化惠民好戲連臺

  8月,長江漫出的水剛剛退下,武漢漢口江灘公園上的惠民演出就開始了。只要有演出,家住三陽路的劉世昆大爺每天晚上都會帶家人去看。“我們經常在那裏跳舞、看演出,生活豐富多彩。”劉大爺説。

  近年來,湖北加大投入,注重文化惠民,打造出“沒有圍墻的劇場”、“不出村口的電影院”、“隨時可借的圖書館”。

  “十一五”期間,湖北共建成縣級以下共享工程支中心和基層服務點36947個。建成農家書屋13062個,農村公益電影年放映33萬場以上。全省79家博物館、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免費開放,年接待觀眾1500萬人次。

  培養“航母型”文化企業,是湖北近年來文化工作的一個工作重點。2007年成立的長江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成為湖北文化産業“第一股”,成功在主板上市。2011年,湖北省又先後批復成立了湖北省演藝集團公司、湖北省廣電信息網絡公司等大型國有文化企業,實現文化産業大改革、大整合。

  目前,知音傳媒集團、江通動畫也在緊鑼密鼓籌備上市。湖北還加快了文化産品“走出去”的步伐。2011年,湖北省出口文化産品10.2億美元,出口值居全國第四、中部第一。

  大扶貧推動大變化

  “山水惡、茅屋多,有女莫嫁百丈河!”10多年前,英山縣百丈河村附近老百姓流傳這樣的説法。村黨支部書記王金初説,當年的百丈河村山高路險,不通水、不通電、不通路。百丈河村地處鄂皖兩省三縣交界,平均海拔750米,全村有6個村民小組。王金初説,全村200多戶,住的都是茅草屋,出門就爬坡;吃飯靠天,背貨靠肩,一到晚上就鑽被窩。村集體負債50多萬元,人均年收入不足600元。

  自扶貧開發實施整村推進以來,百丈河村迎來了春天。10年後的今天,百丈河村青山綠水小樓立,産業發展茶飄香,先後被評為“湖北省新農村建設示範村”、“黃岡市十大秀美山村”等。村集體經濟純收入達到106萬元,人均純收入7138元。

  百丈河村的華麗轉身,是湖北省扶貧工作的一個縮影。“十一五”是湖北省投入財政扶貧資金增幅最大的時期。湖北還是全國最早實行扶貧地方立法的省份。湖北省先後於1996年和2001年頒布了《湖北省扶貧條例》和《湖北省扶持老區建設條例》。湖北省還堅持“社會動員、群眾參與、合理構建”大扶貧格局。根據實際,以貧困地區“整村推進、片區開發、縣域發展”為三級平臺,形成獨特格局。

熱詞:

  • 九省通衢
  • 支點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
  • 演出
  • 第一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