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湖南湘潭:統籌謀發展 建設新農村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9日 04: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農村,我們能建設什麼樣的農村,我們如何建設讓人民群眾滿意的農村?不停追問與沉思之後,湖南省湘潭市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統籌城鄉發展,努力建設一個田園風光與城市文明水乳交融的新農村。

  面對湘潭的選擇,市委書記陳三新説,偉人桑梓地,向來激蕩着“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與膽識,我們的幹部就要敢於瞄準未曾達到過的目標,敢於探索未曾開創過的路徑,率先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2011年7月,湖南省委、省政府《關於支持湘潭率先統籌城鄉發展實現韶山率先富裕的意見》正式出臺,將湘潭新農村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突出基礎設施建設

  讓農村新起來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曾是湘潭市農村的真實寫照,也是讓農民長期頭痛的問題。

  “要讓廣大農民走上一腳好路,讓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擁有一個便捷的路網!”湘潭市一邊積極向上爭取專項資金,一邊勒緊腰帶自籌經費,資源不斷向農村道路建設傾斜。

  湘潭縣石潭鎮古雲、古城兩村的支書給我們算了筆賬:1991至2010年,兩村共投入375萬元,修建村級水泥路33公里,入戶率分別達到95%、60%以上。這些資金90%由政府投入。

  在“十一五”結束之時,湘潭農村公路通暢行政村達到1531個,佔行政村總數的94%;通村公路硬化率由2005年的37%提高到2011年的100%,率先在全省實現“村村通”。

  古雲村村民陳石林説:“我對村裏面最滿意的就是前面這條路,確實比以前好多了,出入很方便。”當得知市裏計劃在村村通的基礎上,再實行組組通,讓村民串門都不走泥巴路時,他爽朗地笑了。

  推進水、電、路、氣、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延伸,是湘潭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着力點。

  古雲、古城村民説,近幾年,兩村先後對2000畝農田進行國土整理;2008年,古城村由國家投入120萬元修建一座機埠;2011年,古雲村啟動大型機臺建設,兩村4公里防洪大堤均加高1.5米,旱澇保收率達100%。

  據介紹,“十一五”期間,湘潭市完成各類水利工程投資13億多元,農田有效灌溉率超過93%,旱澇保收率達85%。僅2011年,全市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投資就達5195.26萬元,興建供水工程21處,解決飲水不安全人口10.7萬人。

  走進古雲村趙師傅家中,他正在用沼氣燒水、做飯。他説,過去燒水做飯不離柴、煤,現在一口10立方米沼氣池不僅能供全家的日常炒菜、燒水,還能給7頭生豬煮潲。

  “煮飯不燒柴,熱水自然來”成為湘潭農民新生活的又一生動寫照。據統計,2007年以來,湘潭已累計建設戶用沼氣池12.25萬口,農村入戶率達21.7%,並由此推廣了“豬—沼—稻”、“豬—沼—果”、“豬—沼—魚”、“豬—沼—菜”等生態農業模式,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全面顯現。

  “過去,家裏的節能燈開老半天還是朦朦朧朧;現在,一按開關就亮堂堂的了。”談起村裏電、氣、水、路燈等基礎設施建設,湘鄉市崑崙橋辦事處新坳村支部書記賀錄申深有感慨。湘潭與省電力部門積極銜接,2006至2011年共完成1500多個村的電網改造任務。

  目前,覆蓋湘潭城鄉的路網、水網、電網、信息網逐步織成並不斷完善,農村人居條件和農民生活質量有了較大改善。

  突出産業化發展

  讓農民富起來

  生豬、糧食是湘潭農村長期以來的當家産業。但因分散種養、農産品深加工少,比較效益相對較低。産業化、統籌、“兩型”、績效……新理念激發新動力,發展生豬産業和都市農業兩大産業、提升農民和農業兩個素質,湘潭出實招、求實效。如今,湘潭生豬生態養殖、産業鏈建設、出口外調穩居全國前列。

  農業産業化,並非簡單地將農民推向市場,更需要政府助力。湘潭一方面依靠生豬調運大縣獎勵資金、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建設項目、良繁體系建設項目等各類項目爭取國、省專項資金,一方面加大自身投入,5年時間兩者共計投入養殖業惠農項目資金約4億元。

  用工業的理唸經營農業,通過制定、落實優惠政策和扶持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着力拉長農業産業鏈,把糧食、生豬、竹木、油茶、湘蓮這些優勢資源,通過深加工推向市場、佔領市場、打響品牌,這是湘潭為自己的農業産業化選定的康莊大道。

  截至2011年,全市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97家,比2005年增加59家,農産品加工企業實現增加值97.7億元,農産品加工業産值佔農業總産值比重從2005年的40%上升到2011年的70%。

  抓住地處長株潭城市群的區位優勢,湘潭出臺系列優惠政策,落實扶持資金,加快發展都市休閒農業。到2011年,全市各類休閒農業企業及農家樂已發展到4000余家,年營業收入超過2億元,吸納了農村勞動力6.4萬人就業,帶動了1.5萬戶農民致富。 

  紅色文化旅游資源是湘潭的特色,也是農村發展的潛力所在。韶山村走出了一條以農業為基礎,以旅游為龍頭,依靠第三産業蓬勃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特色之路,如今全村456戶居民,98%住上了新樓房,還有80多戶買了小汽車。

  隨着養殖業、農業産業化,農業休閒業、旅游業等産業發展壯大,農民腰包開始鼓起來。2011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9500元,同比增長21.6%,總量和增幅保持全省第二,並連續3年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

  突出環境整治

  讓村莊美起來

  沿着進村的寬敞水泥大道漫步前行,左邊池塘碧水垂柳,不時泛起漣漪,右邊草地上健身器材錯落有致,村裏的老人們正在活動筋骨,互拉家常。環顧四週,房前屋後乾淨整潔,整個村落不見任何垃圾蹤影,韶山市大坪鄉黃田村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抓環境衞生整治就是抓經濟發展,就是抓民生的改善。”湘潭市長胡偉林説,今年上半年市財政投入4000萬元用於農村環境衞生綜合整治,目標是通過幾年的整治,實現城市客廳化、農村公園化。

  現在,一座座清潔秀美的新村莊正逐漸呈現在人們眼前。湘鄉市白田鎮中興村探索出的垃圾減量分類、門前三包、評比公示等方式,走出了垃圾圍村、污水橫流的尷尬困境。

  各個鄉鎮、村都在積極摸索適合自身環境治理的模式,僅半年時間,清運垃圾2萬餘車,清除衞生死角2.1萬處,清掃道路3000多公里,整治河道320余公里,清理塘、壩、水庫等水體2萬多畝。

  隨着農村環境衞生整治活動的深入,湘潭市又將目光瞄準了農村規劃這個長期困擾農村建設的老大難問題。

  不久前,市委書記陳三新率領規劃局的幹部,帶着農居規劃設計圖,來到韶山市銀田鎮長田村。面對村民滿臉的期待,陳三新指着方案模板親自介紹三種不同風格的民居設計方案。“村莊要有總體規劃,不能盲目照搬城裏,農村要有農村的風格。”

  要從“安居”向“宜居”轉變,從“村莊”向“社區”轉變。目前,韶山市已計劃將規劃進村列為實事工程,為村民免費發放規劃設計,整個湘潭市也正積極籌劃在全市範圍內因地制宜地進行推廣。

  在湘潭,農村將不再被貼上窮、臟、亂、差等標籤,這裡的新農村在城鄉統籌發展的指引下展現出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新氣象,這裡的農民有了新的選擇和新的生活!

熱詞:

  • 統籌城鄉發展
  • 建設新農村
  • 農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