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媒體稱教育部多重禁令難治擇校熱 亂象屢禁不止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4日 06: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瞭望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媒體稱教育部多重禁令難治擇校熱(資料圖)

    多重禁令難治“擇校熱”

    包頭市一位重點中學校長告訴本刊記者,他每年暑假要收到上級政府機關領導要求安排學生的“條子”達數百張,重重壓力下,他的手機經常不敢開機

    文/《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賈立君張麗娜

    教育部2010年首次提出要用3到5年時間治理好義務教育階段的擇校亂收費問題,今年3月又印發了治理擇校亂收費的8條措施。然而,在重重禁令下“擇校熱”難以降溫。

    “你家孩子去哪兒上學呀?”這是眼下許多地方街頭巷尾到處都能聽到的人們的搭訕話語。孩子上小學、升初中已成為萬千父母的頭等大事。與此同時,一些“名校”紛紛舉辦選拔性考試“搶生源”,使許多本來在“片區”內的學生家長也人心惶惶。“擇校熱”在炎熱的夏季,讓許多家庭躁動不安。

  “就近入學”被襲擾

    “沒人、沒錢,連片區內的學校都保證不了,真是愁死人了。”內蒙古自治區某大城市市民王莉説,因她家附近一所重點中學每年都要招收大批“擇校生”,她下半年要升初中的兒子已被搖號“派位”到離家較遠的學校去上學。包頭市的一位家長則興奮地告訴本刊記者,他日前通過熟人給某知名小學交了1.5萬元擇校費,終於“搞定了”孩子今秋入學大事。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本刊記者了解到,在內蒙古一些地方,許多家長每年四五月份就為孩子上學的事開始“運作”了,六七月份進入擇校“白熱化”階段。小學“擇校費”上萬元已是普遍現象,初中則3萬到5萬元不等,有的中學還以“贊助費”名義收取,沒有“上限”。

    “擇校”,一方面是學生在選“好學校”,另一方面是學校在選“好學生”。與王莉同在一個城市的姬先生告訴本刊記者,他的女兒今年5月份就已參加了市裏四所初中的私下招生考試,已被某中學暗地“提前錄取”。

    顯然,在一些地方,教育部強調多年的義務教育階段“就近入學”原則,正在被“擇校風”襲擾,使得招生秩序陷入混亂狀態。

    教育界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説,時下“擇校熱”亂收費現象在一些地方呈蔓延趨勢,並成為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越是中心城市越嚴重”,這是全國各地都存在的現象。許多人感慨道:“如今上小學、初中,比上大學都難很多倍。”

  擇校亂象屢禁不止

    為遏制擇校亂收費行為,各省區緊隨教育部文件頻頻出臺禁令。其中,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不久前在教育部《八條措施》基礎上增加了一條“限期退還令”,責令“2012年已收取學生擇校費的學校須于9月1日前退還給學生家長”。很快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有人叫好,有人搖頭。

    “哪個家長願意收回擇校費?”包頭市第三十五中學的一位學生家長説,“好不容易托關係找人才把錢送出去,讓孩子在重點初中有了著落,就算學校退費家長也不敢收啊,那意味著孩子也不可能在人家那兒上學了。”

    “全國叫停收取擇校費的各種‘堅決'的口號喊了多年,但作用不太明顯,主要原因不是教育部門不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有時候確實是能力所限。”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基礎教育處副處長曹軼明説,因為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好學校”,而各地優質教育資源有限,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

    “大家都往好學校擠,很難阻擋這種勢頭。”曹軼明介紹,眼下一些城郊學校每班只有三四十名學生,而城市中心的學校班容量龐大,有的多達七八十人。比如呼和浩特市,若按城市戶籍人口和適齡人口計算,學校資源基本接近正常需求,但“擇校熱”導致一些學校學生爆滿,另一些學校生源不足。

    一些學生家長反映,“擇校熱”的根源除了教育資源不均衡之外,“名校效應”和不規範的招生方式是直接“導火索”。不少重點中學為了保證和不斷提高學校知名度,想盡辦法去各小學“挖”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致使一些“片內”學生不能就近入學。

    王莉所在城市的教育局有關負責人解釋説,由於市內人口眾多,特別是一些“名校”周圍近年遷入許多外來戶,適齡入學人數過剩,於是當地教育局採取“搖號”方式給各中小學調配生源,這是客觀因素造成的。不過,這一運行數年的招生方式遭到眾多市民的質疑。他們説,“片內”學生到底有多少教育局從來不公佈;另外,既然“片內”學生都難容下,學校為何還要招收擇校生?因此,“擇校利益”驅使是主因。

    內蒙古一所普通中學的校長無奈地説,從他10多年前當校長起,關於擇校的禁令就一直沒有斷過,但總是雷聲大雨點小。不收擇校費辦學難維持,也沒法在圈子裏混,“當然也可以對著幹,但那樣的結果是學校垮下去,校長當不成”。

    在城市務工的農民工們的子弟上學更是不易。“好的學校就算交擇校費也上不成,只好花大價錢上私立學校。”在內蒙古一家建築工地打工的王海強説,他上初中的女兒每年得花上萬元,“根本嘗不到義務教育免費待遇的味道”。

  “均衡辦學”待加強

    在“擇校熱”面前,學校也有苦衷。包頭市一位重點中學校長告訴本刊記者,他每年暑假要收到上級領導要求安排學生的“條子”達數百張,重重壓力下,他的手機經常不敢開機。

    專家表示,擇校現象屬社會越軌行為,其三大危害不容忽視。首先,“擇校”違背了義務教育公平原則,阻礙了區域教育事業的均衡發展,從而引發種種招生亂象;其次,引發不規範辦學行為,一些所謂的“好學校”為了多招收擇校生或“好學生”,將部分“優生”集中編入“火箭班”,配備好教師進行“因材施教”,而忽視了大多數學生,甚至不執行國家的課程計劃,削弱音、體、美、勞、德教育,延長學生在校時間,加重學生課業負擔,嚴重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另外,“擇校”進一步拉大各校生源和經濟收入的差距,挫傷了非重點學校的辦學積極性,從而加劇了薄弱校的辦學困境,使得教育資源不均衡程度進一步擴大。

    “這已經出現一種惡性循環。”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學會中小學教師發展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劉波説,家長們為了“避免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紛紛加入到爭奪優質教育資源的“戰爭”中。“擇校熱”與“擇校難”的背後,不僅是眾多家長的身心疲憊,更是教育腐敗的滋生。

    “如果就近入學同樣能滿足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誰還會去捨近求遠、走後門托關係,甚至轉戶口呢?”劉波説,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通過改造,儘快消滅薄弱學校,縮小校際之間的差距,使家長就近可以選擇自己滿意的學校。

    一些教師表示,教育部門在教育投入方面不應一味地向“好學校”傾斜,亟須加強“薄弱校”的造血功能,同時還要改變教育部門對學校的考核評價體系。

    不少學生家長表示,義務教育階段擇校問題嚴重與高中“分招”(即把優質高中的招生名額分配到區域內各初中)比例小不無關係。因為上了“好初中”才能有希望進入“好高中”。而國家目前對高中“分招比例起點為30%”的要求難以控制升高中時“更為瘋狂的擇校風”。

    曹軼明説介紹,內蒙古去年“分招”比例達到70%的巴彥淖爾市和“分招”比例達到60%的錫林郭勒盟,目前擇校現象已不太明顯了。大家都到片區內學校上學的話,優質生源也就逐漸得到均衡。

    “避免大範圍擇校現象的發生,需兩條腿走路。”曹軼明説,教育系統內部要規範招生、辦學、教學、收費等行為;同時,地方政府應根據當地人口和適齡青少年兒童數量合理佈局學校等教育設施。這就需要在均衡硬體的同時均衡師資,讓優秀教職員工合理流動起來。對此,特別是縣級以下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要有切實的行動。

    不少教師坦言,眼下“擇校熱”的“主使者”是一些所謂的“名校”,這些學校為了自身利益“多招學生多創收”;若追究起來,與當地的教育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不無關係,一些人借機“攬權”、“斂財”的現象早已成為“公開的秘密”,致使學生入學失去公平。

    有關人士建議,在教育資源一時難以均衡的情況下,要想緩減“擇校亂收費”問題,須各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以“鐵腕”加以治理,並組織發改、物價、審計、紀檢等部門建立聯合監督機制,督促學校堅持國家“就近、免費”就學的原則,實施“陽光招生”,規範學校的招生行為,特別是要嚴管那些大量招收“片外生”的學校。

熱詞:

  • 擇校熱
  • 擇校現象
  • 招收擇校生
  • 選拔性考試
  • 義務教育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