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56%受訪者坦言“讀圖時代”導致青少年遠離名著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2日 05: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張國龍指出,讓青少年親近名著,最有效的方式是學校大力推介,從小培養孩子讀經典的意識。在校期間是一個人閱讀的黃金時段,學校不僅要給學生提供書目,還要將名著的內容與現實進行結合,幫助學生理解。學生一旦産生閱讀興趣並習慣傳統的閱讀方式,就能將閱讀名著變成愉快的事情。

  名著一直以來被認為是人類文化的精髓,是文學、歷史、知識的寶庫。但如今不少年輕人更願意看電視、上網、去電影院,而不願花時間細細品讀名著。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題客調查網,對11671人進行的調查顯示,56.0%的人坦言“讀圖時代”導致越來越多青少年遠離名著。

  僅11.8%受訪者表示身邊有年輕人閱讀經典文學原著

  網友“黃昏時分的歌聲”在天涯社區發帖説,“世界名著這玩意兒,大多很難下咽,小時候硬著頭皮去讀實在是罪過。很多名著都只在成年後才看得懂,尤其是西方名著,那些該死的折磨人的語言,詭異的語法結構,讀得我想吐血……什麼《茶花女》,什麼《呼嘯山莊》,什麼《安娜卡列尼娜》,教人只有敬畏之心,毫無閱讀之樂……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孩説他讀過很多世界名著,總有幾分裝的味道。”

  該帖引發不少人共鳴。北京某高校大三學生胡坤感慨,身邊很少有人閱讀名著了,大家寧願看網絡小説、“快餐讀物”,也不願去啃那像磚頭一樣的世界名著。

  胡坤也曾嘗試閱讀名著,但都以失敗告終,“《紅與黑》是我讀書史上的奇跡,做了三次挑戰都沒能讀完:第一次讀了大約五分之一,放棄;第二次,老師規定要讀完這本書,還要寫評論,於是努力讀到三分之一,放棄,後來評論也是抄的;第三次,不知從哪兒看到這書的書評,心血來潮要攻下它,但讀到二分之一時還是放棄……”

  調查中,僅19.7%的人感覺當下讀名著的青少年多,30.8%的人覺得“一般”,46.0%的人直言當前青少年不讀名著。

  與此同時,僅11.8%的受訪者表示身邊有年輕人閱讀原著。50.3%的人表示,很多年輕人是通過“電視”接觸名著,45.0%的人表示是通過“電影”接觸名著,42.7%的人表示是通過“電子書”。

  記者調查發現,很多大學教師會給學生提供名著的閱讀書目,但真正閱讀的學生不多。中國傳媒大學大二學生劉曉曦説,雖説名著閱讀是通識教育的基礎,但就是最基礎的中國“四大名著”,都有很多同學完全沒看過。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張國龍,每次在講課或作講座時,但凡涉及經典名著,都會當場做小調查,但結果常常讓他意外。“不少本應耳熟能詳的作品卻鮮有人知道,更不用説閱讀了。比如,我國的“三言”、“二拍”,國外的《簡愛》、《呼嘯山莊》等。要知道,我調查的對象多是人文專業的大學生、研究生,以及教語文的中小學教師。名著在當下受到的冷遇可見一斑。”

  厚重嚴肅的名著在快節奏時代遭冷遇

  是什麼原因導致青少年不讀名著?調查顯示,56.0%的受訪者坦言“讀圖時代”導致越來越多青少年習慣看電影電視,而遠離名著;42.9%的人認為是時代或文化背景差異導致理解困難,沒共鳴;40.4%的人覺得名著篇幅太長,沒耐心讀。

  劉曉曦説,在應試教育體制下,父母都忙著把孩子送到各種補習班,很少鼓勵孩子讀名著。另外,現在的娛樂方式多種多樣,而讀書又需要全身心投入,不像唱歌、玩網遊,可以帶來直接的刺激。“而且對於怎樣讀名著、讀哪些名著,現在的青少年缺乏引導。”

  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王永認為,導致青少年不讀名著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在快節奏的學習和較強的生活壓力下,艱深而量大的名著得花很多時間才能讀完;二是整個社會風氣浮躁且功利化,很多人想了解能馬上解決眼前問題的信息,閱讀名著可能不會起到那麼直接而快速的效果。

  張國龍則表示,當下圖書品類琳瑯滿目,各種暢銷書總能“各領風騷三五月”,令讀者目不暇接。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青年自然難以忙裏偷閒啃那些不能“與時俱進”的名著。加上名著大多厚重、嚴肅,顯然與“快樂至上”的時代情緒相違背。沒有一定專業素養的讀者,很難與名著心靈相通。

  專家建議青少年多讀名著原本

  調查發現,並非所有年輕人都不愛讀名著。劉曉曦坦言,自己十分喜愛《紅樓夢》,她第一次看《紅樓夢》是把它當言情小説看的,後來被裏面蘊含的淵博學識所折服。詩詞、飲食、服飾,還有裏面的人物塑造都特別吸引人。在《紅樓夢》裏,曉曦最喜歡的角色是劉姥姥:“她有些小圓滑,但有著勞動人民最質樸的善良,知恩報德。劉姥姥還有一點小市民,但明事理,知進退,在賈府樹倒猢猻散時,還盡力保護王熙鳳的女兒。她就是中國勞動婦女正面形象的代表。”

  中央民族大學預科教育學院教師琚靜齋説,對她影響最大的一部名著是法國作家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可以稱得上我的人生教科書。跟小説中的愛瑪一樣,我也曾有滿腦子不切實際的浪漫想法,也有因理想無法實現而産生的惆悵情緒。愛瑪的悲劇無形中給我敲了警鐘,告誡我應該正確看待理想與現實間的距離,腳踏實地地追求合乎實際情況的理想。”

  王永認為,名著之所以被稱為名著,有兩層含義,第一是流行性,第二是經典性。當今受追捧的青春讀物可能具有流行性和影響力,但這些作品的經典性還有待歷史檢驗。當代文化肯定會有屬於自己的新經典,但新的經典到底是哪些作品,還需要經歷時間的考驗。

  怎樣才能讓青少年主動接觸和閱讀名著?調查中,55.4%的人認為青少年應有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不對名著望而生畏;50.8%的人認為家長和老師應引導青少年讀名著;50.5%的人建議改善教育評價機制,讓學生注意力從分數轉移到課外閱讀上來。

  張國龍指出,讓青少年親近名著,最有效的方式是學校大力推介,從小培養孩子讀經典的意識。在校期間是一個人閱讀的黃金時段,但由於相當一部分推介者並未很好地消化名著,人云亦云,或為推介而推介,反而讓閱讀者更抵觸或懼怕名著。“學校不僅要給學生提供書目,還要將名著的內容與現實進行結合,幫助學生理解。學生一旦産生閱讀興趣並習慣傳統的閱讀方式,就能將閱讀名著變成愉快的事情。”

  近年來,關於名著的電視解讀節目逐漸流行。王永認為,這種節目是在向普通大眾傳播知識,實現學術界和普通老百姓間的對話,但這些節目在形式上已經沒有優勢,在理念上也不能滿足青少年的文化需求。青少年有時間還是應該去閱讀名著,獲得屬於自己的比較深刻的想法和感受。

  青少年到底該如何讀名著?調查中,57.5%的人認為應在讀前了解名著的時代和文化背景;55.7%的人認為應帶著興趣而非功利目的去讀;51.9%的人認為應挑選適合自己年齡特徵、思想水平和知識基礎的讀物。

  琚靜齋建議青少年多讀名著原本,在對一些名著的語法、語言不太理解的情況下,如果是文言文的中國古代典籍,可以選擇名學者翻譯的白話文譯本,與原本對照著讀;如果是外文典籍,則儘量選擇翻譯相對好的精良譯本。

熱詞:

  • 受訪者
  • 讀圖時代
  • 青少年
  • 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