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網曝廣州多處橋底澆注水泥錐防流浪漢棲身事件調查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05日 17: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廣州7月5日電(“中國網事”記者陳冀、黃浩苑)大約十年前就樹立在廣州橋底為防範流浪漢滯留露宿的水泥錐,近日經網民微博曝光後,成為網絡熱議的話題。

  水泥錐攔住了誰?水泥錐刺傷了誰?水泥錐由誰來負責?人們在追蹤這些問題的同時,也在追問:我們管理城市,是否需要類似水泥錐的“冷暴力”?

  尖錐橋底“長”,為驅流浪漢

  廣州近日被曝出在白雲區、天河區等多處天橋、高架橋橋底澆注水泥錐,這些森然林立的“尖齒”是為了驅趕在此棲居的流浪漢。

  記者實地調查後發現,廣州確有部分高架橋下澆注了成片金字塔形狀的水泥錐。水泥錐的設計類似于戰時用於阻礙坦克的“坦克錐”,錐底部分與地面築實,錐頭高出地面七八厘米,有部分水泥錐已經損壞。

  這一消息在網上持續升溫,引發熱議。實名認證身份為天涯社區公益總監的一名網友發佈這一內容的微博被轉發和評論十余萬次。這名網友認為,這些水泥錐令廣州蒙羞,他希望能剷平這些刺傷人心的水泥錐。

  此事在部分廣州市民中也引發了熱議。廣州市民胡小妮認為,水泥錐暴露了城市對弱者缺乏同情心和包容心。

  但也有市民對這種舉措表示贊同。市民黃勇華則認為,流浪漢在橋下安家亂堆亂放,亂扔垃圾,確實影響橋下的環境,並隱藏著各種治安隱患。水泥錐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不僅維護了市容市貌,並且掃除了一些安全隱患,例如阻止違章掉頭、違章停車或者橫穿馬路等不文明行為。

  

  證實:防流浪漢的水泥錐屬“歷史遺留” 綠化帶已普遍取代了水泥錐

  水泥錐到底是誰所建?真實目的究竟為何?記者經過對城管、交通、建設等多個部門追蹤核實,輾轉從廣州市建委得知,這些水泥錐由當時的市政園林局所建,2009年大部制改革後,市政園林局市政方面的職能劃歸到了建委。

  據廣州市建委有關負責人介紹,這些水泥錐在建立之初,確實是為了防止流浪人員棲居橋底,維護市容市貌。由於部門撤並,水泥錐的建設時間一時難以確定,管理也出現了真空,但在近幾年,廣州市建設中已沒有再新建水泥錐,未來也不會再建這樣的水泥錐。對此前的部分水泥錐廣州市已進行了改造,以綠化帶取代。“現在橋下一般都是種植綠化植物,既美化了環境,也能防止流浪漢露宿影響市容衛生。”

  這位負責人表示,一般情況下,市政設施建設和管養職能是分開的,一些由建委負責建設的天橋建成後都會移交到屬地管養,但現在仍然有一些天橋管養沒有移交,所以具體情況仍需具體分析。至於這些歷史建成的水泥錐是否會剷除,也需要明確責任單位後再作決定。

  廣州市退休職工黃鑒榮、廣州市逢慶社區居委會幹部黎焯斯、廣州市中學教師關竹銘等人均向記者説起了水泥錐建造的原委,這些水泥錐在上世紀90年代就有,當時廣州有大量外來人口涌入,很多流浪人員就棲居於天橋底下,不僅把橋底的綠化全部破壞,還給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因此,在那個年代,很多都覺得建這些水泥錐是應該的。

  

  城市管理“冷暴力”不可取

  對於水泥錐的緣由存廢,網絡上的熱議仍在繼續,不少網民認為:城市不應以這樣冷漠的方式對待弱者,而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幫助。對於城市管理者來説,有形的無形的“水泥錐”都應該儘早取消。

  事實上,某些城市對包括流浪漢在內的一些群體採取這類“管理”方式已不新鮮。如:成都人民南路公交站改造,休息坐椅被改成了只能放得下半個屁股的“滑滑椅”。對此成都建委回應稱,之所以有如此怪異的設置,是為了防止流浪人員把座椅當“床”使用,影響城市形象。

  而就在近日,深圳擬推出市容環境綜合考核實施方案,首次將城市道路流浪乞討人員數量納入全市57個街道辦的考核指標中,當街頭出現流浪乞討、露宿人員將對轄區城管予以扣分。

  有評論認為,一個人性化、開放包容的城市是應該善待、妥善安置流浪漢等群體的,這考驗著政府職能部門的胸懷與智慧。

  中山大學政務學院教授蔡立輝認為,城市的財力總是有限,如果沒有門檻地接收所有的流浪人員,也是一個城市難以負擔的。但是政府更應對這些流浪人員給予合理的安置,而不僅僅是放任不管或者粗暴驅趕。因此,當務之急是研究建立一個可持續的制度,分類管理流浪人員,對有勞動能力的,應引導幫助其正常就業;對失去勞動能力的,應實施積極救助。同時,尋找安置的過渡場所,讓無家可歸者有容身之所。

熱詞:

  • 水泥
  • 廣州市中學
  • 廣州橋
  • 流浪漢
  • 澆注
  • 冷暴力
  •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