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PM2.5布點引質疑 專家:學校景點郊區污染未必低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6日 09: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美國NASA全球PM2.5污染全景圖

在大氣超級站樓頂,工作人員安裝PM2.5切割頭。 謝慶裕 攝

  小梁的困惑並非孤例。珠三角對外公佈PM2.5監測數據已過半月,網上查看PM2.5成為許多市民出門前必做的功課,省環保廳公眾網日均訪問量已增至5000次-7000次,點擊率最高達到未發佈前的10倍。

  不過,與公眾了解PM2.5的熱情高漲相比,生硬的數據並不能消除人們心中的疑雲。就評價結果、監測站點選址、儀器準確性等爭議一直在媒體與網絡上蔓延。

  為此,南方日報記者連日採訪環保部門、監測單位與權威專家,試圖為廣大讀者還原PM2.5爭議背後的科學真相。

  3月16日,回南天再度侵襲珠三角,PM2.5污染自公佈數據以來最為嚴重,佛山、肇慶相繼出現“重度污染”。早7時,廣州麓湖PM2.5實時濃度為163微克/立方米。

  超過新國標75的限值一倍多,但空氣質量為什麼僅評價為“輕度污染”呢?麓湖是廣州市區少有的大片風景綠地,這裡監測數據可信嗎?……在環市路上班的廣州市民小梁冒出連串問號。

  南方日報記者 謝慶裕

  廣州、江門報道

  數值之爭

  國外機構監測濃度更高?

  時均值不能與日均值直接對比,時間尺度越短越容易出現極端情況,短時間的極端情況往往要比長時間的持久污染危害小

  國外機構的監測數據,比本地環保部門的更高,這個爭議由來已久,也是令PM2.5紅遍大江南北的導火索。當時,在北京灰霾天持續的情況下,當地環保部門與美國大使館公佈的空氣質量結果大相徑庭,令PM2.5話題通過網絡引爆。

  時至今日,爭議的進程已推動PM2.5納入新國標並公開數據,但有市民對比最新評價結果發現,外國機構的數值波動更大,許多時候似乎比環保部門公佈的濃度更高,但自己身體的感覺又仿佛沒有那麼巨大的變化。

  3月24日上午9時,廣州美領館的PM2.5濃度為91微克/立方米,14時僅為10微克/立方米。而環保部門公佈的數據全天都在75微克/立方米以下。難道新國標仍沒有拉近市民感覺與監測評價的差距?

  灰霾研究專家、省氣象局首席專家吳兌表示,這是由於美國大使館和領事館公佈的是時均值,目前國際標準對於PM2.5隻有年均標準和日均標準,沒有時均值標準。如果一定要為時均值設定限值,按照氣象界的國際規則,要把日均標準放大3倍,也就是達到1小時平均濃度225微克/立方米,才算超標。

  “這跟世衛組織規定PM2.5日平均濃度限值(75微克/立方米)要比年平均濃度限值(35微克/立方米)要大的道理一樣。時間尺度越短,越容易出現極端情況,導致均值突變,特別是美國大使館和駐廣州總領事館均處於市中心,污染物濃度短時間變化較大,但短時間的極端情況往往要比長時間的持久污染危害小,所以時間尺度越短,PM2.5的限值要更加放寬。而如果把時均值與國際慣常的日均值做對比,就會有誤導作用。”

  打一個通俗的比方,學生甲某一科目考試得了100分,學生乙24門科目考試平均分95分,但不能由此判斷學生甲就比學生乙優秀。

  事實上,不僅美國的監測數據,目前珠三角空氣質量監測網絡以及深圳、廣州環保部門公佈的PM2.5濃度,也分為時均值和日均值,分別稱為“最近1小時均值”和“最近24小時均值”,而空氣質量指數是否超標,取決於後者,不過許多市民乃至部分媒體往往都將兩種數據混為一談。

  這個説法解釋了廣州市民小梁的疑問。3月16日7時,廣州麓湖PM2.5的1小時平均濃度為163微克/立方米,而當時的最近24小時平均濃度為107微克/立方米,用後一個數據判斷,超過75微克/立方米達三級標準的“輕度污染”,但尚未超過115微克/立方米的四級“中度污染”。

  吳兌還表示,廣州美領館的數據是從其在荔灣區沙面監測所得。美領館也在其網頁上表示,“整個城市的空氣質量是無法通過單一空氣監測站的數據得到的。”

  廣東省環境保護大氣環境首席專家鐘流舉表示,目前廣州市環保部門在美國駐廣州領事館附近設置的監測點位有四個之多,應該能滿足包括駐穗領館工作人員在內的所有人員了解廣州空氣質量的需求。

  就珠三角同時發佈1小時均值與24小時均值的做法,鐘流舉也表示,逐站點、逐小時實況發佈是發展趨勢,可更直觀掌握短期變化,而後者則可以與國家標準直接對比。

  布點之爭

  監測站點佈局“太綠”?

  未必郊區站點污染濃度就低,珠三角正計劃增設路邊監測站,我國尚未將路邊站的監測結果納入城市空氣質量考評中

  自珠三角PM2.5數據公佈以來,市民質疑的另一個焦點是監測的站點太“綠色”。

  在省環保部門公佈的珠三角17個監測點中,不乏從化天湖、廣州麓湖這樣的風景區、也有花都竹洞村、鶴山超級站這樣處在農村郊區的監測站。而廣州公佈的10個國控點數據中,有7個是在學校或者幼兒園。在這些人們印象中空氣好的地方設監測站,難道為了數據更漂亮?

  “選址的爭議歷來存在”,鐘流舉坦言,省裏公佈的17個監測點中,12個是粵港珠三角區域空氣監控網的粵方站點,裏面既有城市監測子站、也有區域監測子站,剩下的5個監測點是科技部在廣東省啟動的863重大項目。這些點沒有公開數據前就已經在監測,設點的初衷主要是研究污染物的成分和如何防控,裏面還包括位於鶴山的全國唯一一個大氣超級站。再加上廣州、佛山、珠海等在城區設立的國控監測點,在監測能力還有待全面完善的情況下,以目前的能力,基本覆蓋到珠三角城鄉。

  根據現行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規範》,“監測站的採樣口周圍水平面應保證270以上的捕集空間;監測點周圍50米範圍內不應有污染源;對於空氣質量評價點,應避免車輛尾氣或其他污染源直接對監測結果産生干擾。”而城市馬路周圍高樓密集,很難適合建站規範。

  “事實上,不能認為監測點建在郊區,濃度就一定比城區低”。省環境監測中心陳多宏博士表示,位於鶴山的廣東大氣超級站就建在離江門市區30公里,一個海拔60米、名叫“花果山”的小山上,“常常錄得超標情況,與江門城區測得的PM2.5濃度相差不大。”

  “PM2.5太微小,風力輸送的影響比較明顯,分佈上相對均勻,不會像二氧化硫那樣在局地性更明顯。”鐘流舉説。

  記者從3月8日起持續觀察PM2.5濃度變化發現,廣州麓湖、鶴山超級站、花都竹洞村等站點超標情況並不鮮見。廣州的廣雅中學、花都師範等學校的PM2.5濃度更常常領銜該市的各個控站點。像“廣雅中學”距離內環路不超過200米;“天河職幼”站點,則在體育西橫街,周邊有很多餐飲業單位,排放源不少,並非人們想象中的“學校空氣就好”。

  環保部門一位專家向記者透露,在設立廣東大氣超級站時故意選址在污染物輸送帶上,這裡常常是下風向,由於環山地形關係,污染物輸送到這裡有時還會“打轉轉”。

  為了掌握機動車排放對空氣質量的影響,珠三角正在計劃未來增設路邊監測站。“其設置與功能定位和其他站點有很大的不同。目前,尚未見到我國內地將路邊站的監測結果納入城市空氣質量的考評之中。香港也是將路邊站與一般監測站的數據分開播報的。”鐘流舉説。

  據悉,6月5日珠三角公佈的監測站點將會增至60個,新增站點以各地市的國控點為主,也就是説坐落于城區的站點還會更多。

  方法之爭

  目前儀器能否準確監測?

  兩種方法的監測結果存在15%的差距,監測技術方法和設備的認證問題尚沒有得到解決,珠三角暫用美國儀器標準

  伴隨中外PM2.5監測數值出入較大所引起的另一揣測,是國內目前使用的儀器能否準確監測PM2.5。

  珠三角公佈PM2.5數據次日,有媒體就報道目前國內監測PM2.5主要使用的震蕩天平法,在烘乾環節中會造成PM2.5的細微粒蒸發,使濃度值偏低。

  此報道的消息來源是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網站:2011年12月14日,在“關於貫徹溫總理指示精神抓緊籌劃PM2.5監測討論會”上,監測總站提到,前期開展的研究表明,振蕩天平法監測結果較β射線法偏低15%-17%。

  該説法並非空穴來風,當日《中國環境報》也援引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的話稱,在此前試點監測的過程中,“發現不同型號的監測設備在監測結果上存在一定的差異。”那麼,珠三角作為率先公佈監測結果的城市群,儀器是否過關,數值是否可靠?

  據記者多次採訪了解,目前,PM2.5質量濃度的測量可通過手工稱重法(也稱標準法,天平稱重法)和自動監測儀進行,其中自動監測儀的測量主要有β射線法、震蕩天平法等,幾種方法各有利弊。

  陳多宏從已有的比對結果來看,β射線法和標準法比較高7%,震蕩天平法要低8%,故震蕩天平法的測定結果平均低於β射線法15%。

  在廣東省環境監測中心率先開展監測中,通過在震蕩天平法上使用加膜補償測量(稱為FDMS),基本可以接近標準法的測量結果,滿足等效要求,這種補償的方法也在英美常用。

  但這僅是珠三角先行先試。《環境空氣質量標準》顯示,監測PM2.5可以採用震蕩天平法和β射線衰減法,到最後到底會出臺怎樣的具體規範,還有待觀察。

  “實際上這兩種方法都還需要完善,因為兩種方法監測出來的結果存在15%的差距。而我國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不一樣,儀器的適應性也不一樣。PM2.5的監測技術方法和設備的認證問題尚沒有得到解決。”陳多宏説。

  出於謹慎,在珠三角區域空氣質量狀況發佈平臺上已經有註明,目前發佈的PM2.5信息是沒有經過審核確認的,只能作為參考數據。不過,鐘流舉透露,現公佈的珠三角17個監測點都是採用美國EPA的標準,嚴於國家現行的質量保障和質量控制的體系。

  PM2.5知多少

  物質灰霾元兇不是一種物質

  專家學者常常將PM2.5稱為灰霾元兇,因為其極其微小,直徑只有不到頭髮絲的1/20,它常常能跑進人類氣管深入肺部,引起各種呼吸道疾病。

  不過,PM2.5並不是一種物質的代名詞。它是指直徑少於2.5微米的顆粒物,它既包含自然界中本來就存在的大量的細顆粒物,比如地面揚塵、森林火災、火山爆發、海洋飛沫蒸發後的鹽分顆粒等等,少量無害的細顆粒物進入人體之後可通過代謝正常排放出去。

  PM2.5也有人為來源,主要來自大的工業點源、機動車排氣、建築揚塵以及冶金水泥等污染源。根據省環境監測中心提供的初步研究結果顯示,大約30%來自於二氧化硫氧化生成的硫酸根,25%為機動車排氣污染物,10%為氮氧化物氧化為硝酸根所貢獻。此外,在室內的地毯、打印機內碳粉的硒鼓,都有可能是PM2.5的源頭。

  分佈城市上下班時段達到高峰

  美國NASA的科學家于2010年就曾反演得到全球2001-2006年PM2.5濃度平均值的空間分佈,也就是全球PM2.5污染的全景圖,結論為中國是全球PM2.5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之一,PM2.5的年均值在50-80微克/立方米之間,目前新國標的年均限值為35微克/立方米,而世界發達國家的標準為10微克/立方米。在月平均濃度方面,我國PM2.5處於世界567個城市中的550位到567位之間,處於全球PM2.5濃度最嚴重的區間。

  在時間分佈上,有研究認為,一天之中,城市空氣中的PM2.5在早上和傍晚上下班的時間達到高峰,一年之中,華南的三四月以及九十月份的春秋季節,出現超標的次數較多。但從整體上來説,上述説法在學界並未完全肯定,因為PM2.5有容易遷移的特性,分佈規律並不明顯。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氣象條件對PM2.5濃度影響很大,當天空幾乎沒有風,並且有逆溫層,大氣都趨於穩定,對流不易發生,就不利於污染物的擴散,PM2.5常常聚集,這種情況常常發生在冷空氣來臨前或剛走之後的高溫高濕天氣。

  在地理分佈上,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吳兌研究員、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范紹佳教授等專家曾有研究結論,珠三角西部清遠到肇慶、三水、佛山、南海、江門、新會、鬥門形成了氣象學意義上的污染運輸帶。

  特別是吹東南風或者東北風的時候,如果處在下風向的地區本身風力不大,就很不利,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肇慶、江門等地方自身排放相對不大,有時PM2.5污染濃度卻較高。

  數據重度污染時健康人群現症狀

  按照新國標的規定,PM2.5的24小時均值分為6級,35微克以下是一級,視為“優”,75微克以下是二級,視為“合格”,75微克-115微克為三級(輕度污染),115微克-150微克為四級(中度污染),150微克-250微克為五級(重度污染),250微克以上是六級(嚴重污染)。

  出現輕度污染時,易感人群症狀有輕度加劇,健康人群出現刺激症狀。兒童、老年人以及心臟病、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應減少長時間、高強度的戶外鍛鍊。

  出現中度污染時,進一步加劇易感人群症狀,可能對健康人群心臟、呼吸系統有影響。兒童、老年人及心臟病、呼吸系統疾病患者避免長時間、高強度的戶外鍛鍊,一般人群適量減少戶外運動。

  出現重度污染時,心臟病和肺病患者症狀顯著加劇,運動耐受力降低,健康人群普遍出現症狀。兒童、老年人和心臟病、肺病患者應停留在室內,停止戶外運動,一般人群減少戶外運動。

  出現嚴重污染時,健康人群運動耐受力降低,有明顯強烈症狀,提前出現某些疾病。兒童、老年人和病人應當留在室內,避免體力消耗,一般人群應避免戶外活動。

熱詞:

  • 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PM
  • 污染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