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看到一個美麗、躍動的中國”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02日 07:1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百聞不如一見,中國節能減排、發展綠色産業的決心和投入,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一個發展中大國的勇於擔當。”在為期一週的中韓媒體聯合採訪途中,韓國記者們發出這樣的感慨。

  今年是中韓建交20週年,作為友好鄰邦,兩國在加強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合作往來的同時,也希望推進能源、環保、綠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學習、交流。日前,國務院新聞辦首次組織了中韓兩國主流媒體的24位記者,圍繞“節能減排、低碳環保”主題在北京、南京、常州等地採訪。

  政府——

  積極推進減排工作

  中韓媒體聯合採訪團在與北京市發改委有關部門領導座談時,了解到北京市政府將“調結構、建機制”作為“十二五”推進節能減排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鋼遷到河北,難道對當地就沒有污染了嗎?”韓國《國民日報》從事環保報道的記者林恒提出這一尖銳的問題。北京市發改委主任助理姚飛回答道,“我們因地制宜進行結構調整,企業在向其他地區遷移時也在不斷提高節能減排技術。如首鋼對‘三高’(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進行了技術改進,同時遷址更靠近天津港,減少礦石等原材料運輸成本,實現企業資源優化。”林恒頻頻點頭,他説首爾也存在類似情況,不妨向北京取點經。

  江蘇省經濟發達,但能源消耗壓力很大。江蘇省發改委副主任王漢春坦言,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是江蘇省制定的轉型之路。為此,政府建立了目標責任機制、組織重點示範工程、完善政策法規體系等6個關鍵環節以推進減排工作。“將減排指標與領導考核相結合,可見政府管理者對環保工作的重視和決心。”韓方團長、《國民日報》前編輯局長李康烈對中國以機制化管理方式推動節能減排表示讚嘆。

  企業——

  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

  石油資源日益枯竭,發展新能源汽車早已成世界共識,也是各國車企加大投資和開發的新領域。在位於北京大興區北汽集團下屬的新能源汽車公司參觀時,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研發狀況引起了韓國記者的極大興趣。

  目前新能源汽車在中國汽車産量中佔多大比例?中國的電動汽車技術是百分百自主嗎?採訪甫始,韓國記者紛紛拋出問題。新能源汽車公司執行董事林逸介紹説,中國汽車年産1800萬輛,儘管電動汽車目前所佔比例很小,但不少汽車企業都將其作為戰略重點發展。預計到2015年,電動汽車將達到50萬輛。而北汽集團已掌握整車系統集成與匹配、整車控制系統、電驅動系統等三大核心技術,“從設計、製造到關鍵系統都是自主研發”。

  電動汽車續航能力有多大?對於中韓兩國記者的疑問,林逸稱,電動汽車一次充電23千瓦時,可行駛約130公里,而按北京工業用電標準1千瓦時電費僅為0.7元,百公里燃料費只是傳統汽車的1/4。其實,電動公交車、出租車、郵政車已經在北京投入試點運營。

  在採訪北京公交集團充電站時,該集團副總工程師孫運剛告訴記者,早在2008年夏奧會期間,集團就投入電動公交車為奧運會提供交通服務,如今駛過長安街的90路車便是當時服役的電動車。“這種公交車每次換電池只需10分鐘,行駛中無廢氣排出,絕對是綠色汽車。”孫運剛介紹説,截至目前運營的50輛純電動公交車已累計運行550萬公里,未來幾年內還將有上千輛陸續投入運營。汽車無聲息地徐徐啟動,“沒有一點兒噪音,更沒有汽油味,加速很平穩……”坐在寬敞明亮的車裏,記者們仔細感受著新能源汽車的優勢。“包括電動車在內的新能源汽車可以減少石油燃料的消耗,零污染排放,應該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綠色經濟發展的一個方向。”

  “麗水世博會即將舉行,要是也能使用電動公交車接送遊客該多好。”來自《韓國經濟日報》的記者樸海永感慨説。由於電池成本較高,電動汽車在韓國推廣尚有很大阻力,老百姓也對此缺乏了解。《首爾新聞》記者李錫遇表示,中國政府在新能源汽車研發和購買上給予的稅收、車價補貼等優惠措施,為加速新能源汽車的産業化和市場化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農村——

  因地制宜發展循環經濟

  在北京懷柔六渡河村採訪時,記者們驚奇地發現,當地農民對小小板栗進行了全面開發,連漫山遍野廢棄的栗蓬也搖身變成了生物燃料。熱情豪爽的村支書王富坤向採訪團介紹説,農村能源燃料有限,只能因地制宜,在資源的可再生利用方面多下功夫。2010年,六渡河村完成了秸稈氣化入戶工程。利用秸稈、玉米芯等農作物材料進行堆漚,形成以甲烷為主要成分的混合可燃氣體——沼氣,這種可再生清潔能源基本能取代石化燃料,保障了家庭生活之需。

  劉金英家小小的廚房裏擠滿了好奇的中韓兩國記者。“這火苗還挺旺。”“您一天用多少立方米的沼氣?”“怎麼買氣?會不會泄漏?”兩國媒體人圍著劉金英連珠炮般提問。“我們去地裏撿栗蓬送到氣站,1公斤栗蓬能換購1立方米氣,我家1個月大約用100立方米吧,比用煤氣便宜很多。”面對這麼多記者,女主人落落大方地逐一回答著問題。

  南京溧水縣白馬國家農業科技園依靠自主研發開展節能環保也很有特色。白馬植物科學基地主任陳和明向中韓記者自豪地介紹説:“這是全國首家採用地熱調溫的育苗大棚,其地底下打有148口深井,通過和地下恒溫層的熱交換,實現冬暖夏涼的空調效果,又減少了煤油燃料的污染,節能成本達到1/3。”

  “真沒想到中國在環保技術上投入之大、決心之重,讓世界看到了一個發展中國家對氣候環境變化負責的大國風範。”韓國《中央日報》記者姜讚秀讚許道,此番實地採訪讓他感受到中國綠色經濟正呈現“蛙跳式”發展態勢。“沒來之前我對中國的工業污染很擔心,現在我看到了中國政府和人民的不懈努力和顯著成績,我看到了一個美麗、躍動的中國。”第一次來中國的《韓國日報》記者權敬盛説。

熱詞:

  • 新能源汽車
  • 減排
  • 電動公交車
  • 中央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