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袁純清:走出資源型地區科學發展的新路子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30日 09:1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編者注:本文原載于光明日報,時間為2011年9月27日,轉載僅為提供資料。

2011年5月20日,袁純清來到永和縣閣底鄉前馮家腰自然村趙光福家,與村民親切交談。

走出資源型地區科學發展的新路子

——關於山西轉型發展的調研與思考

調查人:袁純清(中共山西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山西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光榮的傳統。山西人民勤勞、智慧、淳樸、特別能吃苦、特別能進取、特別能奉獻。山西人民在血與火的戰爭洗禮中,鍛造了太行精神;在建設年代,成長了大寨精神;在改革開放年代,培育了右玉精神。我們有百倍的信心和勇氣,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中,實現山西的轉型跨越,走出資源型地區科學發展的新路子。

  2010年5月底,我到山西履新。對我而言,山西並不陌生。在北京工作時我曾多次到山西調研,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曾在山西祁縣下鄉蹲點兩個多月。在陜西工作時,對近鄰的發展十分關注。但真正了解和認知山西還是深入三晉大地、融入山西工作之後。

  調查研究是發現問題、形成思路的過程,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赴任後,我先是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匆匆到11個市的不少縣區、企業、農村、社區進行了一輪密集調研。接著,結合製定“十二五”規劃,部署了十九個重大課題的調研,我自己領題山西城鎮化發展的課題。之後,又組織了對各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觀摩點評活動。隨著調研的深入,我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山西發展的成果十分明顯,但發展遇到了種種困擾,發展模式亟待轉變,發展思路亟待完善。

  歷史的糾結:資源型經濟的基因變異

  山西是我國的老工業基地,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為共和國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撐,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深入這裡的企業和礦山,我深切感受到資源型經濟無處不在的深刻影響,産業支柱、財政支撐、城鎮體系、貿易結構乃至文化生態,無一例外地浸淫著資源型經濟的基因,充盈著資源型經濟的色彩。因煤而興、因煤而困的發展循環,興衰成敗繫於煤炭的歷史夢魘,不得不讓我正視和思慮。

  糾結之一:“冰火兩重天”的命運輪迴。赴任之初,山西經濟剛剛經歷了一次“過山車式”的震蕩和起伏。受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煤炭、焦炭、鋼鐵等主要工業品價格大幅下跌,全省有8個市出現經濟負增長,有76個縣一般預算收入負增長,1/3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000多家中小企業處於停産、半停産狀態。2009年上半年,全省GDP增速-4.4%,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我從一份研究報告上了解到,上世紀90年代後期,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山西經濟也曾遭受過嚴重衝擊,財政總收入增速連續兩年降到5%以內。“人人二百三,共同渡難關”曾是當時許多煤礦企業的真實狀態。

  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煤炭市場的動蕩起伏,山西經濟三起三落,經濟波動之劇烈、“盛”“衰”轉換之迅疾,經濟運行之脆弱,使人詫異,催人警醒。如何走出“冰火兩重天”的命運輪迴,實現經濟平穩增長是亟待破解的難題。

  糾結之二:“資源詛咒”的中國樣本。一輛接一輛裝滿煤炭的重型卡車列成長龍,是我調研途中時常看到的“景觀”。新中國成立60年來,山西累計生産原煤120億噸,外調煤炭達90億噸。上世紀80年代中前期,能源重化工基地戰略初定之時,山西經濟尚處於全國中游,人均GDP與全國平均水平相差不足兩個百分點。伴隨著煤炭開採規模的逐步擴大和在國內佔比的不斷提升,資源型經濟愈加成型,區域經濟地位卻一路下滑。到上世紀末,GDP排位跌落到20名開外,人均GDP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3/4以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兩年名列全國倒數第一。經過新世紀頭十年的峰谷輪迴,GDP排位再次跌落到20名之後,人均GDP與全國均值的差距再次擴大到10個百分點以上。一個基層幹部戲言,山西是“煤越産越多,經濟排位越來越低”。

  發展經濟學家發現,資源豐裕國家(地區)的長期經濟增長明顯低於資源稀缺國家(地區),並把這種現象稱為“資源詛咒”。而山西可被稱作“資源詛咒”的中國樣本。説得透徹一點,就是資源開發鎖閉了發展功能,制約了發展空間,甚或拖累了經濟發展。引以為豪的資源優勢,成了山西的困惑和苦澀。

  糾結之三:煤炭依賴的文化特質。如果一個地方的經濟活動被資源所主宰,一定是可怕的。如果一個地方的發展文化被資源所主導,則更加可怕。遺憾的是,前些年資源開採門檻過低、資源紅利唾手可得,使一些幹部眼目中只有煤炭,開口閉口都是煤炭,離開了煤炭好像就失去了活路。這就使三晉文化的特質發生了重大變異,形成了(確切地講是異化為)以煤炭為依賴的“發展生態”和“資源文化”。這就是為什麼坐擁豐富資源的山西,經濟發展反而滯後的根本原因之一。

  經濟學家諾思指出:提供路徑依賴的鑰匙是文化。文化乃軟實力的集中體現。在全球化浪潮中,産品可以複製,技術可以引進,文化卻無法拷貝。根本改變“煤文化”特質,營造創新的文化氛圍和價值取向,應當是謀劃發展的戰略基點。

熱詞:

  • 資源型經濟
  • 多聯産
  • 煤係高嶺土
  • 循環型農業
  • 省發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