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經濟臺滾動新聞 >

[經濟半小時]走基層:疏通小水利(20110930)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30日 22: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CTV-經濟半小時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4CF999B425BD414f98B7A5D0B1D1A6E1

    湖南省湘潭縣,連續7年蟬聯“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是重要的農業大縣,然而今年湖南遭遇了罕見的春夏連旱,農村小水利的常年欠賬,讓農民面對乾旱有些手足無措。眼下臨近秋收,他們的生産生活情況怎麼樣,記者到當地進行了調查。

    湖南省湘潭縣排頭鄉仁陂村位於山坡和平地相接的位置, 秋收臨近, 這裡大片綠油油的稻田盡收眼底。可是,這些“看上去很美”的田地,有的卻因為乾旱,困擾著當地農民。

    水稻種植戶王鐵山告訴記者,地的顏色是綠的,但是如果走進去一看,地裏面全部都開裂了。根本沒有水對水稻進行灌漿。

    王鐵山帶記者進入稻田,指給記者説他們乾旱的程度,手都可以放進地裏的裂縫。開裂地方的禾苗本身已經沒有水分,根鬚根本起不到補充水分的作用。

    王鐵山是仁陂村村民,世世代代在這片土地上務農。面對這片靠天吃飯的土地,他最大的心願就是能有個穩定便得的水源,能讓莊稼在乾旱的時候得到澆灌。

    在仁陂村,因旱災導致沒有收成的並不止王鐵山的這一塊地。仁陂村大嶺生産組小組長張來明告訴記者,因為地勢不平澆水困難,這裡的許多稻田還沒擺脫靠天吃飯的困境。

    仁陂村大嶺生産組小組長張來明説,他們組上總共有20多畝田,幾乎沒有長出穗子出來,基本苗都沒有上來。

    同樣要看老天臉色的還有許多湘蓮種植戶。湘蓮種植戶馮術仁説,今年由於缺水,約有一半的蓮子直到收割時也沒長成,紛紛被擱淺在了地裏,柔嫩的果實也變成了硬幫幫的“鐵蓮子”。據這裡的村民介紹,雖然地處水資源豐富的湖南,但是在排頭鄉,乾旱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排頭鄉鄉黨委書記陳金紅告訴記者,今年在他們這裡出現了比較大的旱情,整個42個村中間大旱的有10個村左右。有部分的村子因為久旱無雨,農田灌溉方面出現了問題,有的田裏水稻上面因為沒有水灌溉,倒插了,也有部分人飲水出現了問題。

    排頭鄉有2座中型水庫和4座小I型水庫。在全鄉42個行政村中,仁陂、安全、雙全、紫山、等10個村子,由於地勢高、距離水庫遠等原因,部分住戶常年遭受水利問題的困擾。在今年6月起的少雨天氣下,村民生産生活用水不足的問題更是凸顯了出來。

    排頭鄉黃荊坪管區總支書記周敏告訴記者,仁陂村整個比別的村海拔高一點,另外離供水的水庫距離最遠。

    針對當地的地形特點,同時也為了應對部分村部分農田的旱情,保障村民的生産生活用水,鄉政府迅速組織力量,在田間鋪設了臨時的引水溝渠,用小型發電抽水機引水上來,形成一個簡易的機埠裝置,這樣就能在較短時間內迅速緩解農田用水困難。但除了這些權宜之計,當地政府還從政策上對興修農田水利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

    機埠裝置,能夠把水從低處抽向高處,從而長期為仁陂村這樣的丘陵村落的用水提供保障。為了逐步實現這個計劃,這裡的村民申報了修繕水塘的小水利項目,並且獲得了地方行政部門的批准,還得到了一萬元錢的資金扶持。目前,仁陂村村民已自發組織起來勞動力,開始對蓄水塘進行加固防漏的工程。

    水稻種植戶王鐵山説,修塘現在的造價基本上都達到兩萬元。其中一萬由村民自籌,資金大的一面由政府水利部門幫他們出。

    小水利工程走進鄉村

    不光是仁陂村由於農田水利跟不上,導致田地大面積乾旱,附近的安全村由於地處丘陵,村民居住分散,也為小水利的建設增加了困難。全村386戶,1440人不僅面臨生産用水困難,甚至都面臨生活用水的困難。

    村民左強輝,今年70歲,嫁到安全村已有40多個年頭。今年6月中旬,久旱無雨的天氣,讓她一度要自己去挑水來解決飲水問題。她告訴記者,她們這裡最起碼要下一個星期雨才有水可以飲用。

    安全村老人的吃水難的問題傳到了鄉政府。很快就有人幫左大娘家灌水了。

    排頭鄉黃荊坪管區總支書記周敏告訴記者,先送6桶水上去,如果村民水量還不夠的話就會根據情況再加。基本上保證每戶村民有兩桶水。

    排頭鄉黨委書記陳金紅説,他看到老人自己挑水的情況,心裏很難受。他當時就安排他們的幹部送水,他們的幹部年輕力壯,比老太太、老伯伯自己挑水好得多。

    然而,送水畢竟只能是起到短期內的緩解作用,無法解決實質性問題。特別是在灌溉問題上,仍舊不能稱得上是一個良方。

    針對仁陂村、安全村這樣生産、生活用水難的現狀,政府多次組織村幹部進行實地考查討論。最終決定,在山上建小型機埠抽水,徹底解決群眾的生活用水,特別是安全村這樣居住分散並地處高位的,要用打小型深井的方式解決。按照投資和惠及面的不同,産生了3套方案。

    排頭鄉黨委書記陳金紅説,第二個方案,大概要80萬元錢。這80萬元一個是村民自籌資金。第二是政府在有限的財力中也拿出一部分資金來支持。再一個是向上徵集一部分相關的資金,通過這三方面資金來源,把這300、400畝田的生産用水的問題解決。

    排頭鄉黨委書記陳金紅説,村子上老百姓只要能籌到十萬元錢就很不錯了,鄉政府能拿出二十萬元左右,相差還有五十萬元到六十萬元,希望上級主管部門能給予一點支持,爭取能把問題徹底解決掉。

    在努力解決水落實資金問題的同時,在湘潭縣排頭鄉的安全村,為建機埠和打井進行的勘測工作業已陸續展開。

    測繪工程師李建華告訴記者,他們是政府請過來進行地形測量的。他們先把地形地貌了解了以後,回去請專家來鑒定哪是能打井建機埠的區域。

    不管最終的取水點確定在哪,至少對於這個寧靜的山村來説,村民們已經離他們的希望越來越近了。小水利工程,正在以它特有的親切,走進山村,走進農戶。

    農田水利新型節水技術的發展

    面對仁坡村和安全村的缺水現狀,當地政府想了一些辦法,村民們自籌一部分資金,各級政府再拿出一部分資金,並動員村民出工出力,一起修建小水利工程。希望這些小水利工程能儘快完成,給當地農民的生活和生産用水帶來一些變化。當然除了尋找水源,節水灌溉也非常重要的。

    我國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國家,正常年份缺水約500億立方米,再加上水資源分佈不均衡,一旦趕上乾旱的年份,缺水的問題就更加嚴重。對於農田小水利來説,只有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做好預警工作,同時高效節水用水,才是正確有效的辦法。為此我國農業科技人員已經在著手進行一些改良實驗。

    我國最權威的農業灌溉部門就研究下一步如何推廣高效節水技術舉行會議。隸屬於水利部和中國農科院的農田灌溉研究所,已經有52年曆史,主要從事農業水資源合理開發及配置、節水灌溉技術及設備等方面的研究和推廣。

    灌溉所的基地設在河南新鄉,在這片試驗田裏,工作人員正在記錄不同的灌溉方式對作物生長的影響。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片地裏的莊稼分為好幾個區域,每個區域滴水的量不同,有的每秒只有一滴,有的2秒一滴。

    灌溉所工作人員説,先後灌的順序不同,等於説滴的水量不同,然後看每個區是否長的大小一樣,然後來進行比較。最終選一個最優的,選一個它産量又高,長得又好,又節約用水,就是要找這樣的條件。

    外面的地裏種著棉花,同時用了三種灌溉的方式。

    灌溉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這塊棉花地,總共有三塊棉花地,一塊主要是採用噴灌灌水方式,一個是採用滴灌灌水方式,線源灌溉,還有就是採用地面灌溉即老百姓普遍採用的畦灌,扒兩個壟直接灌溉。從目前的苗子成活率和節水方式看滴灌的效果要好一些。

    這樣做實驗的目的,就是尋找可以推廣的既能保證農作物的産量,又能最大程度節水的灌溉技術。對於我國水資源短缺的狀況,灌溉所科研處處長呂謀超不無擔憂。呂謀超告訴記者,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僅有世界平均的四分之一,預計到2030年,在降水不減少的條件下,人均水資源會下降到1760方立方米,逼近目前國際上公認的嚴重缺水的警戒線。

    除了人均水資源不夠,我國的水資源時空分佈也不均衡。在水資源嚴重短缺、時空分佈不均以及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發的情況下,發展農田水利,就必須走節水灌溉之路。一方面是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加緊完善和改造,另一方面傳統的大水漫灌造成用水效率低下的狀況也必須改變。

    中國農科院灌溉所科研處處長呂謀超説,因為農業用水量佔我國總用水量的70%左右所以農業的節水潛力非常大。我國節水的利用技術只有發達國家的一半左右,而水的生産效率又是每方水生産糧食的能力也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的兩公斤左右,因此,發展高效用水技術,是我國農田水利發展的一個必然的趨勢。

    就在灌溉所的研究人員還在進行各種對比試驗的時候,河南省水利廳農水處副處長趙文奎,也剛剛收到一份“河南省十二五高效節水規劃”。十二五期間,河南省把節水放到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重要位置。

    在這張規劃圖上,記者看到,有的地區發展微灌、有的地區發展噴灌,有的用管道輸水,每個地方各不相同,相互交叉。

    河南省水利廳農水處副處長趙文奎告訴記者,規劃是採用三種形式全方位推進的,但是有些地市根據它自身的情況,根據它的時空分佈,水文氣象條件,再確定是以管道為主,以噴灌為主,還是以微灌為主。這三種形式可以並舉,也可以單一採取比較適用的方式來選擇建設模式。

    湖南進行“小農水”改造

    “水利”是直接關係到最基層老百姓生産生活質量的民生工程,而經久失修、建設跟不上需求也是事實。水利建設是今年“一號文件”規劃重點,“小農水”是“十二五”規劃重點,而湖南又是全國唯一一個水利建設試點省份。在建設農田小水利方面,湖南省結合自己的特點,進行了探索和實驗,那麼湖南是如何用合理有效的方式,進行“小農水”改造的呢?

    改革開放前,集體作為農村水利基本建設的主體,&&組織水利建設;改革後,集體經濟逐步過渡到家庭聯産承包,農田水利的建設經歷了一段主體缺位的時期,也開始顯露出了建設管護不到位的問題;1980年代,滑坡現象已比較明顯。1990年代,“兩工”政策出臺,規定農民在農閒時期應作為義務工、積累工,參與防汛、義務植樹、公路修建等工程,重新為政府組織基層參與加強水利建設提供了福音;2002年,“兩工”政策取消,取而代之的就是更為民主的“一事一議”籌勞制。

    湘潭縣水利局局長唐仁光告訴記者,2005年他們創了全國第一個一事一議水利的成功經驗。就是湘潭縣一個村的群眾一個人要籌資一千塊,把所有的塘壩搞好。當時由於感覺群眾負擔重所以不敢籌錢,改成一事一議之後,人民群眾自發來開會,開了很多會。水利部都肯定一事一議的做法。

    “一事一議”制度是民主的制度,然而,只有確保了多數人的參與,才能保障農田小水利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那麼,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調動基層群眾的積極性?對此,湖南省水利廳副廳長鐘再群強調,需從總體完善基層的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基層水利總體服務體系建設,這個服務體系包括鄉鎮級水管站德建設,包括防汛抗旱服務隊和農民飲水協會,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基層水管站的建設。現在湖南基本方案就是每個鄉鎮,單層實力、綜合實力鄉鎮水管站要保證基層有人管事,有錢管事,真正把基層這塊講起來。

    除了基層的勞動力調動,全國水利部門在人員配置方面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是,專業人材的短缺,特別服務於在基層第一線的專業人材的缺位。

    鐘再群又告訴記者,基層技術人員,技術力量比較薄弱,這幾年一些大專院校進入他們水利的比較少,因為待遇比較差一點,這幾年他們基層正在普遍重視這個問題,引進技術人才。

    村頭的溝塘渠堰,本不是什麼大興土木的工程。但積少成多,全國那麼多農村的水利工程都亟待整修,引進人材,説也是需要資金支持。湖南省財政廳郭秀宏,為記者介紹了湖南省作為水利改革的試點省份的一些經驗和體會。

    郭秀宏告訴記者,第一是增加公共財政預算的投入, 第二就是整合,整合其它公共財政資金,也要投入到水利這個重點裏邊來。第三個機制,就是引導,像企業和市場一些資本投入,湖南省開展一項活動叫資本下鄉加強對水利設施的投入,還有其他社會各種投入,投融資平臺的投入。

    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公共財政對農田小水利建設的保障作用,籌集足夠的資金,郭秀宏還算了一筆帳。他説,十二五時期是1471個億,這其中包括中央對湖南的支持是668個億,湖南公共財政全口徑投入567個億,社會投入236個億,三個大數加起來1471個億。

    儘管我國農業生産連年豐收、糧食産量逐年刷新紀錄,但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依然較弱,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僅佔耕地面積的50%。在“十二五”對農田小水利的推動下,我國多個常旱省區均已提出明確規劃,如:新疆啟動19.5億元的“定居興牧”水利工程,改善灌溉面積160.9萬畝、2.5萬牧民飲水條件;貴州籌劃建設“五小水利”31萬處,重點解決偏遠、貧困山區的飲水困難;寧夏將在2011年一年即投入34億元實施7項重點民生水利項目的建設。

    半小時觀察:

    如果説水資源是土地的血脈,那麼農田小水利就堪比毛細血管,農田灌溉、生活用水全靠這些投資不大但是效用不低的小水利。小水利承載著農業豐收農民增收的大希望。但是長期以來農田小水利的建設存在著投入不足等歷史欠賬,使我國的水利建設微循環不暢,帶來的後果是一些老百姓守著大江大河卻無法使用正常的灌溉甚至生活用水。

    農田小水利不需要國家投入鉅資,但是需要各級政府部門認真體察民情。把錢花在最需要的地方,解決老百姓的燃眉之急才是實實在在地為老百姓做好事做實事。

責任編輯:劉岩

熱詞:

  • 經濟半小時
  • 走基層
  • 小水利
  • 農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