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主持人:這是我第一個疑問。第二個疑問,我們的資金從哪來?這個項目咱們是由誰來,這個資金是由誰來出的?
丁萬明:這個資金實際上是三塊,第一塊就是我們面向整個農業生産基地推廣的這些技術所需要的資金,政府承擔。這個純粹是公益性的投資。第二個就是可以由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承擔的費用,那我們就由他來承擔,比如我們建立的二十多個研發中心,這個大部分的投資都是由企業承擔的。還有就是同農民合作專業組織建立的相對規模較小的一些推廣的項目由他們來承擔。第三個就是爭取國家的投入。就是中央財政,省級財政,通過兩個渠道,一個就是直接補給我們涉農的科研單位和教學機構,另一個就是補給我們地方政府,我們地方政府轉投到這方面。比如我們同中國農大建立的一些機構,合作研發的機構,大部分是龍頭企業承擔的。我們同北京林業大學在平泉建立一個綜合性研發機構,既有中央給學校的投資,也有我們地方政府提供的土地、財政補貼等方面的資金。總體上應該説這麼三種渠道。
主持人:您覺得如何才可以把農民得到實惠落到實處,而不是肥了這些企業老闆,肥了這些科研單位,您覺得如何實現?
丁萬明:這當然是我們長期以來推動“三農”工作最核心的一個目的,就是讓農民富起來,而不是説讓龍頭企業鼓,而農民不富。在這個方面我們主要的還是在着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産業化經營的過程中讓大多數農民受益,所以我們就是採取了三個方面的舉措,一個就是把大量的基礎建設的資金投向農民能夠直接受益的地方,比如説農田水利建設,比如剛才咱們講的推進科技進步的,這樣使農民在耕地的單位産出能夠比原來有一個很大幅度的提升。
第二個就是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通過同龍頭企業的利益談判,建立一個整個産業鏈過程良好的利益分配機制。在使龍頭企業能夠保證相應利益的前提下,能夠把最大的、最多、最可能的利益分配給農民。所以經過這麼兩個方面的努力,我們覺得農民在經營性收入增長上應該還是進步很快。
當然還有第三個問題,第三個途徑就是我們在推動工作的過程中,着力加強對走出農業領域的這些農民也有一個專業技能的培訓,也有一個政府組織協調,讓他們能夠走出農業、走進,能穩定就業,收入相當高的行業和領域。
通過這三個方面,我們覺得成果還是比較顯著,以去年我們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為例,去年我們全市的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4936元,雖然比全國的總量水平要低一些,但是增長速度達到了12.6,比全國11.4%的水平還略高一點。實際也是根據我們,給我們整個推進經濟發展,帶動農民就業很重要的一個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