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主持人:您剛才提到一個新概念,叫“市校合作”,很多網友不了解,您先給我們介紹一下什麼叫“市校合作”?
丁萬明:“市校合作”就是在整個農業科技進步過程中創立的,政府和學校建立穩定關係的一種模式,因為我們是市級,所以叫市和校這種合作。
主持人:您剛才提到的“市校合作”能帶來哪些方面的進步,包括目前承德市什麼時候開展這樣一種形式,到現在發展到什麼階段了?
丁萬明:好,承德的農業科技進步應該説起步還是很早,1989年承德地區地委和省署就鮮明的提出推進農業科技進步這種戰略舉措,到1994年,過去是五年就取得特別明顯的成效,原國家科委主任宋鍵同志都提出叫做政府主導、龍頭企業參與、雙管齊下、成效明顯這麼一個判斷。進入90年代後期,特別是新的世紀以來,我們立足於承德,充分挖掘自然優勢這麼一個現實,立足於北京高校、科研機構多的這種實際,把引進高校科研機構的科學技術成果,新的研發技術作為推進我們合作的一個支撐。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主要採取了四個方式,第一個方式就是面向農業生産基地,特別是特色農産品生産基地的建設,圍繞着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還有高質量的這麼一個標準,引進了三百多項技術。應該説對我們整個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特色農産品,尤其是蔬菜、食用菌、肉類、果品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為我們開拓北京市場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現在我們承德的蔬菜一年的産量,去年的産量在430多萬噸,其中有60%都銷到了北京的市場,應該説這是我們和“市校合作”取得最明顯的成功。
還有給你舉一個例子,那就是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承德定為供首都蔬菜重要的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定了15個生産基地,這15個生産基地生産的符合奧運標準的蔬菜生産技術基本上都是從“市校合作”這個過程中引進的。這是第一個模式。
第二個模式,就是我們着力,着眼於延長農産品的加工鏈條,提升龍頭企業的研發能力,已經建了二十幾個以企業為主體的研發中心,這些研發中心有的是科研和教學機構在那兒獨立建的,有的是合作建的。這個對推進我們農産品的深度加工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方説我們的杏仁及露露的系列産品,杏仁杏殼搞的活性炭及其工藝品,還比如我們肉類的花露肉雞從養殖、加工到深度的開發,産品的深度開發,從分割肉到熟食到調味品,這個都形成了非常好的産業鏈條。
第三種形式,我們就是和科研機構共同地就種植資源保護,玉米制種産業的發展進行産業的合作,也推動玉米制種産業的發展,也使一些承德市優質的種植資源得到了收集保護,有的正在形成我們實際的生産力。
第四種形式,我們就是圍繞着建立農民培訓的支撐體系,同這些大學進行合作。每年我們都培訓五、六十萬人次的農民,教師培訓也能達到兩三萬人次以上,應該説效果還是十分明顯。
主持人:聽完您的介紹,接下來我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咱們在選擇,剛才您選擇“市校合作”的這些院校合作上,我們選擇的標準是什麼?
丁萬明:應該説我們根據實際農業推廣的不同層次,注重了這麼幾個原則,第一個引進技術,要有非常明顯的實用性,就是着眼於承德這麼大一個區域,不同的産業,還有不同區域的生産力發展水平,選擇適合那個地區的相對先進的技術,所以這樣就是在選擇上着眼於哪個學校有相應的技術,哪個學校這個技術在全國至少在地區領先,我們就選擇哪個學校。
第二個我們是注重一個先進性。所謂的先進性就是我們提出的農業的發展的目標是打造綠色有機農業,既保護生態環境,又能夠使我們農産品的質量切實滿足中高端消費的需要,所以我們在選擇這些技術上要一定是在全國領先的一些技術。比方説我們的食用菌生産化栽培技術,蔬菜育苗的工廠化栽培技術,生豬有機生産標準的系列配套技術,那都是全國乃至世界領先的。這是第二個遵循的先進性。
第三個就是互惠性,就是要使我們市校合作有一個穩定長期發展的基礎,我們覺得應該形成一種共贏的局面,從承德這一方來講,應該説農民要受益,龍頭企業要受益,從企業,從學校和科研機構來講,他們也有利於把他的科研成果在我們得到轉化,同時也能夠增強這些單位教學、科研等能力,當然有的他們也能夠得到一些經濟上的收益。我們覺得只有實用性、先進性,還有一個互惠性,這三個原則套在一起才是我們選擇學校的標準。所以,我們現在同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農科院、中國科學院等三十多學多所院校都建立了關係,這是我們選擇非常重要的一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