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青海省政府工作報告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0日 11: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青海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政 府 工 作 報 告

——2012年1月13日在青海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省長 駱惠寧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省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回顧2011年工作,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就

  過去的一年,是我們經受複雜嚴峻考驗、奪取“十二五”開局全面勝利的一年。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青海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全省各族人民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銳意進取、攻堅克難,有效擴大了應對金融危機衝擊的成果,較好地完成了省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年度目標任務。全省生産總值1635億元,增長13.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03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4608元,分別增長12.6%和19.3%。在主要指標創歷史新高的同時,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明顯增強。我們在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青海的征程上邁出了更大步伐。

  一年來,我們採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突出亮點。

  (一)加大經濟調控力度,快速增長勢頭進一步鞏固。面對貨幣政策不斷收緊、市場需求發生較大變化的新情況新問題,我們見事早、行動快,打贏了實行積極財政政策、改善融資環境、強化固定資産投資、穩定物價水平和應對工業經濟下行等幾場宏觀調控硬仗,不僅促進了當年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也為今年乃至“十二五”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全省總財力突破千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爭取國家各類補助資金增幅分別達到31.9%和29.9%,財政支出達到967.4億元,邁上一個大臺階。去年用於支持經濟發展的財政資金達到286億元、增長52.8%,省對下轉移性支出達557.1億元、增長46.9%。財政收入的大幅增長和支出均衡性、有效性的明顯提高,對推動經濟發展和發展方式轉變發揮了重要作用。全社會新增融資超過五百億元。其中新增貸款餘額408.7億元,增長23%,實現了信貸增量高於上年,增幅在全國靠前的目標。同時,創造了直接融資、地方金融改革、保險直投、産業基金髮展和金融招商五個新突破。金融支持發展的能力進一步提升。固定資産投資實現新跨越。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1434億元、增長34.2%,投資率達到87.7%,創歷史最高。全省新增高速和一級公路1000公里。西寧曹家堡機場二期、德令哈支線機場、蘭新鐵路第二雙線工程加快推進。錫鐵山至北霍布遜鐵路開工,花土溝機場奠基。青藏交直流聯網工程建成並試運行。工業投資比重提高到44.2%,民間投資增長39%,電源、水利投資實現翻番,啟動了地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億元以上的項目達到438個。投資快速增長和結構明顯優化,大大增強了我省的發展後勁和內生動力。遏制物價上漲取得明顯成效。把穩定物價總水平作為一場戰役來打,重拳出擊,實施了支持農業生産、促進産銷銜接、投放儲備肉和平價糧油、增加困難群眾生活補貼、實行臨時價格干預、遏制流通環節不合理漲價因素等一攬子計劃,促使全省居民消費價格同比漲幅由3月的最高點9.2%逐月回落到12月的1.5%,排名由全國第1降到第31位,奠定了進一步穩控物價的堅實基礎。應對工業下行措施果斷。針對工業運行10月份出現拐點、增速回落的新情況,準確判斷,果斷出手,統籌處理保增長與調結構、抓當前與謀長遠、給幫扶與練內功的關係,綜合採取十項對策。一次性投入財政資金10億元,撬動銀行、企業增加投入。在幫助企業戰勝當前困難的同時,大力推動工業轉型升級。面對複雜形勢,我們牢牢把握了促進發展的主動權。

  (二)著力推進結構調整,轉型發展實現較大突破。我們把提升産業水平、構建“兩型”社會、加快城鎮化作為調結構促轉型的重點,著力創新發展模式,推動綠色發展,提升了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農牧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用於農牧業的總投入達117.6億元、增長59.9%。湟水北幹渠一期工程全線開工,李家峽、公伯峽、拉西瓦水庫灌溉工程全面推進,解決了農牧區25.2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加大了對農牧業園區、服務體系和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新建日光節能溫室3萬棟、農牧區畜用暖棚1.7萬棟,建成5個百里萬畝(萬頭)基地,特色作物種植比重達到80.3%,75%的純牧業村建立了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實施387個貧困村整村推進和60個村異地搬遷扶貧項目,減少貧困人口18.5萬人。在自然災害頻發的情況下,實現了糧油産量穩中有增、蔬菜供應能力不斷提升、畜牧業健康發展、農牧民收入較快增長。新型工業化進入快車道。全面推進工業“雙百”行動和三大園區建設。兩台66萬千瓦火電機組、255萬平米地毯紡紗、萬噸枸杞深加工等項目開工建設,大型多功能鍛壓機、金屬鎂一體化等項目加快推進,福田專用車、磷酸鐵鋰材料、風力發電設備製造、特鋼200萬噸改造升級項目全面竣工,建成1000兆瓦光伏電站並安全並網發電,創世界之最。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9%,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03億元,增長29%。循環經濟水平不斷提升。實現了發展新興産業與提升傳統産業的新突破。現代服務業規模顯著擴大。制發了促進旅遊、商貿物流、文化産業發展的相關規劃和政策措施。居民服務及其他服務業固定資産投資增長1.4倍。啟動“旅遊倍增計劃”,全年接待境內外遊客1412萬人次,增長15.2%,實現旅遊總收入92.3億元,增長30%,青海湖景區升級為國家5A級景區。西北地區規模最大的標準化農貿綜合市場在西寧投入運營,朝陽物流園區建設初具規模,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現代經營方式和新型業態開始向農村牧區延伸。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消費拉動能力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用於科技投入的財政資金3.73億元,比上年增長22.8%,帶動社會投資上百億。新實施60個“123”科技支撐項目,産學研合作更加緊密。西寧開發區的生物産業園區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海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正式掛牌。高新技術産業增長12%。一些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落戶青海。“兩型”社會建設取得新進展。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青海湖流域生態綜合治理、百萬畝造林等一批重點生態工程深入推進,封山育林、治理黑土灘和沙化草地成效顯著。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總體方案獲得國務院批准,辦成了一件大事。組織開展萬家企業節能低碳和全社會節能行動,實施減排工程121項。對湟水河流域334個排污口進行整治,全省17個污水處理廠建成投運。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取得明顯成效。城鎮化和區域發展協調推進。深入實施"四區兩帶一線"戰略,啟動東部城市群建設,加快海西城鄉一體化試點,支持各地14個重點小城鎮建設。城鎮化率提高1.5個百分點,達到46.2%。相繼實施40多個對口援助青海藏區項目。藏區主要發展指標增幅高於全省水平。廣大藏區面貌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步入了跨越發展的新階段。

  (三)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我們用改革的辦法破解發展難題,以開放的姿態融入時代潮流。國有企業、農村牧區、金融財稅體制、資源性産品價格、集體林權制度等改革取得積極成效。深化戶籍制度改革,23.4萬人轉入城鎮戶籍管理。非公經濟佔GDP的比重提高到32%。啟動民生工程貨幣化改革。出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意見和有關配套文件,三年醫改五項重點任務全面完成,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等走在全國前列。制發"十二五"文化發展規劃、文化建設"八大工程"方案和支持文化改革發展政策措施,文化體制改革全面展開。出臺支持外貿發展意見。在外需不足的情況下,預計進出口增長10%。青洽會、藏毯國際展、清真食品節、唐卡藝術和文化遺産博覽會等重大經貿活動打開新局面,國際交流和省際合作取得新進展。與美國猶他州締結友好省州關係,建立綠色合作新機制。招商引資到位資金突破300億元,增長58.7%,項目簽約額、履約率、開工率創歷史新高。大美青海的吸引力進一步增強,日益成為有識之士的投資熱土。

  (四)增加政府投入強度,改善民生取得更大進展。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發展的最終目的。財政對民生的投入增長31.8%,民生支出佔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75%,位次在全國靠前。我們用於就業和社保的財政資金達到171.7億元,增長23.5%。省屬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86.6%,增加3.5個百分點。農牧區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105萬人,新增城鎮就業5.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健全了城鄉低保、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保、新農合、新農保五項制度。建立了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挂鉤聯動、孤兒保障、重度殘疾人生活補貼和困難群眾醫療救助等制度。解決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歷史遺留問題。我們安排支持教育發展的財政資金103億元,增長24.9%。總投資76億元的中小學佈局調整及校安工程加快推進,實施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建立藏區一年學前教育加九年義務教育加三年職業教育的經費保障機制和異地辦學獎補機制,“兩基”攻堅通過國家驗收。我們實現了青海現代教育發展史上的重大跨越,完成了幾代青海人為之奮鬥的夙願!與此同時,中職和高校學科專業佈局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我們用於醫療衛生事業的財政資金達到50.5億元,增長29.9%。實施了一批公立醫院、村級標準化衛生室建設項目,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均補助標準,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水平大幅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明顯增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和優質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進展,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到8.31‰。我們用於文化事業發展的財政資金15億元,增長30.3%。一批文化惠民工程持續推進,省州縣鄉各級文化館(站)、圖書館、博物館免費開放,青海大劇院、青海科技館等標誌性文化科普設施投入試運營,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明顯增強。環湖賽等國際品牌體育賽事影響力不斷提升,競技體育實現新突破。新聞出版和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健康發展。我們用於保障性住房工程的財政投入112.9億元,增長84.9%。大規模實施了城鎮保障性住房、農村困難群眾危舊房改造、遊牧民定居工程,以及農村獎勵性住房建設。當年新開工28.17萬套(戶),建成16.38萬套(戶)。同時實施草原新帳篷行動5000戶。這項重大民生工程的持續,將從根本上解決城鄉居民的住房困難。我們通過發展生産,增加城鎮就業和農村勞務輸出,實施民生工程貨幣化改革,規範津貼補貼,事業單位實行績效工資,統籌提高企業最低工資標準和離退休、公益崗位人員收入等,實現了城鄉居民收入與GDP協調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的新突破。我們啟動社會管理創新和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試點,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管理,推進“平安青海”建設,深化國防動員、雙擁共建和士兵安置政策改革工作,鞏固發展了民族團結、軍地攜手、人民安居樂業的好局面。外事、僑務、臺港澳工作,監察、審計、工商、質監、統計、氣象、檔案、地震、人防、測繪、紅十字、地方誌、參事等各項工作取得新成績。

  各位代表,在省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我們向全省人民承諾辦好的十件實事已全面完成。其中,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職工生育保險待遇、城鄉居民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城鎮保障性住房覆蓋率等民生指標走在西部省區前列;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位列全國第三;新農合和城鎮居民基本醫保人均籌資標準分別從154.3元、220元提高到300元,一舉跨入了全國前列。

  (五)全力推動災後重建,新玉樹的框架初步顯現。我們牢牢把握工作目標,科學組織,統籌安排,堅持把住房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優先抓好公共服務及基礎設施建設,協調推進産業恢復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與和諧家園建設;積極發揮災區主體作用和援建單位主力軍作用,強化各種要素保障,開展"百日攻堅活動",克服重重困難,玉樹重建取得新的重大進展。截止去年底,累計開工項目843個,佔規劃項目的66%,已完工158個。累計完成投資208.9億元,佔規劃總投資的73.4%,其中當年完成投資158.8億元。城鄉住房完工率85.9%,大部分農牧民和部分城鎮居民遷入新居,僧舍重建完成總工程量的96%。大部分學校具備使用條件,醫院項目全部在建。基礎設施項目開工69.3%,結古鎮城市交通、供排水和垃圾處理等市政設施有的已經建成。一年來的頑強拼搏,為實現三年重建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書寫了人類災後重建史上的嶄新篇章。

  過去的一年,我們堅持深化“四個”能力建設,依法行政,履行職責,接受監督,政府自身建設取得新進步。精簡下放行政審批權,先後向納入績效考核的13個縣授予州(地、市)一級行政審批權262項,向三大工業園區下放省一級行政審批權75項。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867件。完善發展績效考核機制,實施“拉練檢查”,進一步確立了科學發展的工作導向。全省正呈現出爭先進位、競相發展的生動局面。

  各位代表,回首過去的一年,我們以科學發展的新業績,向建黨90週年獻上了一份厚禮。發展令人振奮,成果來之不易,飽含著黨中央、國務院的深切關懷,凝聚了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廣大建設者,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社會團體、宗教界,向中央駐青各單位,向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駐青部隊,向所有支援玉樹災後重建和支持青海發展的海內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省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仍然較為突出,基礎設施比較薄弱、産業結構層次不高、生態環境相當脆弱、城鄉居民收入偏低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當前又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主要是:工業經濟增速放緩;引發價格上漲的因素較多且慣性很強,上年居民消費價格漲幅為6.1%,未能實現年初預期目標;能源需求總量不斷增加,節能減排任務艱巨;電力、運輸、資源、資金、土地等要素保障難度加大,高端人才匱乏與技能人才不足並存,制約著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同時,政府工作與人民群眾的期望還有差距,一些地方和部門創新能力不強,一些公務員作風不實、辦事效率不高,極少數人甚至以權謀私、貪污腐敗。我們一定要以負責任的態度,認真解決好這些問題,決不辜負各族群眾的重托!

熱詞:

  • 青海省
  • 政府工作報告
  • 駱惠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