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時代的先鋒 民族的脊梁 祖國的驕傲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3日 09: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又近春天。

  對仍在“過年”余味中的中國人來説,這是親情洋溢、希望滿懷的時候。人們習慣在此刻見證一個懸念的揭曉:哪些人將會成為上年度的“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儀式上又將聆聽到怎樣的人生故事?

  今年,由國家電視臺——中央電視臺推出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已整整10年。2011年參與此項評選投票的有近7000萬人次,各網站統計的總票數高達3.2億張。

  相比其他眾多“盛典”,這個評選的頒獎儀式沒有炫目的舞臺,沒有勁爆的歌舞,卻成為普通中國人期待的一刻:故事直抵心靈深處,眼中噙滿淚水。

  一檔節目、10次評選,僅是載體。更重要的是,經由這一切,10年中那些你我身邊萌發、舒展、跳動的中國故事,構成了屬於這個時代、屬於當代中國人的“心靈史”。

  書寫當代中國人的“心靈史”

  對廣東的一位企業家陳日玲來説,《感動中國》中的故事與自己的人生交匯在一起:“2003年,偶然在朋友辦公室聊天喝茶時看到這個節目,一直看下來。”

  從此之後,每年收看《感動中國》頒獎典禮,已成為陳日玲和朋友春節期間的固定約會。不僅如此,那天晚上,他的工廠會全部停工,因為他希望工人們也能觀看這個節目。

  《感動中國》走過的這10年,時代寫就了激情澎湃的中國故事。

  有恢弘的圖景:2002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剛躍上10萬億元臺階,而到2011年,國內生産總值已超47萬億元。10年中,中國成功舉辦奧運、世博,從非典疫情、汶川特大地震等災難中挺起胸膛,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

  這一切,我們是見證者,更是創造者。然而,在壯闊、輝煌背後,關於中國人的群體記憶,關於中國人共同的精神世界,又該怎樣書寫?中國決策者、中國社會、中國媒體和普通中國人聚焦最多的是一個字:“人”。

  圍繞人本身,發展的路徑在調校;關注人的命運,中國故事呈現出不同以往的溫度。

  10年,《感動中國》有100多位獲獎人物和群體。

  其中,有錢學森,這位在力學科學領域和教育領域創造卓越成就的巨擘;也有劉麗,一位用微薄收入不遺餘力資助貧困孩子的洗腳妹;有演藝明星成龍,也有信義兄弟孫水林、孫東林;有航天英雄楊利偉,也有“暴走媽媽”陳玉蓉;有張藝謀奧運團隊,也有唐山十三農民兄弟……還有更多的候選人,同當選者一樣被人們讚譽。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麥尚文博士曾對《感動中國》評選中的人物構成作過統計,其中最大的群體就是普通百姓,超過當選人物的四成,再加上基層的幹部、士兵和警察,佔到了當選人物的大多數。

  有人説,每年的《感動中國》節目就像是“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平凡百姓與明星巨匠登上同一個舞臺,享受同樣的榮譽,這是《感動中國》的設計,也是對時代的契合。那一刻,人與人的外在差異退到了聚光燈外,而心靈的力量閃爍同樣耀眼的光芒,留在我們這個民族的記憶深處。

  100多人物和群體的故事背後是一個更大的數字——13億。

  最特別的一年,可能是2008年。在這個悲愴與喜悅交織的年份,《感動中國》將一份特別獎頒給了全體中國人,因為我們共同“用堅韌、勇敢、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民族力量”。《感動中國》推選委員、作家阿來説:“我們感受到中國沉重的現實和這個國家艱難前行時,潛藏在民間的偉大力量。”

  感動中閃耀著人性光輝

  《感動中國》一推出,就受到高度肯定:給人以力量,給人以鼓舞。力量與鼓舞源自感動,讓人想起獲獎者獎盃上舞動的“心” 形。

  獎盃的設計者、推委會委員、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孫偉説,那是中國的長綢舞,拔地而起甩到天空,飄帶洋洋灑灑地飄上去,旋轉的心落下來,東方的平和,又有點激蕩。而《感動中國》製片人朱波説,自己好像看到了黃土高原上,中國農民揮舞著紅綢子。

  10年,“感動中國”這個詞組,已成漢語中新的習慣表達。而這些人物和群體,在用自己的人生故事,為這個詞組作注。

  有的人,創造了偉大業績:袁隆平“讓所有的人遠離饑餓”的夢想激勵著他前行,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

  有的人,在非典危機中挺身而出:鐘南山説“在我們這個崗位上,做好防治疾病的工作,就是最大的政治”。

  有的人,困境裏擔負起家庭重擔:退休工人朱邦月照顧起殘疾的家人。20多年,他的家匯集了世界上太多的苦難,也凝聚了人間最真的情感。

  還有的人,默默堅守平凡:被稱為“雷鋒的傳人”,郭明義總問自己,還能多做些什麼。他越平凡,越發不凡,越簡單,越彰顯簡單的偉大。

  尾山宏的出現更是一次超越。尾山宏是一位日本律師,代理中國戰爭受害者向日本索賠,從1963年以來,參與了所有對日訴訟案件,多次自掏腰包將中國受害者接到日本東京出庭。他的舉動觸怒了日本右翼勢力,一次次受到恐嚇。

  “為什麼要選一個日本人?”儘管許多人不解,但尾山宏還是入選了。打破了國別限制,更重要的是,這讓這個節目的價值觀拓展到人類正義的高度。此後,騎馬穿越西藏、開發出藏語盲文、創辦盲文學校的德國盲人姑娘薩布利亞坦貝肯,也成為“感動中國”的外國人。

  《感動中國》推委會委員、媒介研究專家陸小華説:“感動,它有沉甸甸的分量,因為它是感動中國,它和一個社會、一個時代、一個年度、一個集體大的取向結合了起來。”

  “感動”還源自人與人的心靈對話。一個在東南沿海,一個在西南高原,陳日玲在《感動中國》中找到了心靈的對話者——20多年一個人一匹馬、在崇山峻嶺間寫成世界郵政傳奇的王順友。陳日玲説:“他的路是郵路,我的路在市場。他把郵件一封封送到村裏,再苦再累也堅持。而我的企業即使面對眼前的一點困難,也要健康發展,對員工、對社會有個交待。”

  推委會委員、詞作家閻肅説:“為什麼會感動,為什麼能感動?因為他實在,因為他真誠,因為他親切,因為他普通。沒有什麼官話套話,沒有什麼粉飾虛榮,沒有什麼光環招展,沒有什麼炒作經營,就這樣鮮活地走在我們身邊。”

  中國媒體奉獻的“公共服務”

  《感動中國》仿佛一個巨大磁場。

  朱波仍記得節目播出第一天的情景:“播出過程中,不斷有觀眾給中央電視臺總編室打電話。節目完了後,總編室的電話已經打不進去了,全部爆滿,為什麼?大家覺得節目好,希望能重播。這確實是我們沒有想到的。”

  10年了,今天人們不僅是期盼著人選的揭曉與感動的時刻。創辦以來,全國各地的人們紛紛通過信函、短信、電話、郵件、微博等方式向“感動中國人物”致敬。節目組10年共收到100多萬封觀眾來信。

  一位觀眾説:“常常為這些模範人物的事跡激動不已。他們不愧是時代的先鋒、民族的脊梁、祖國的驕傲。”

  一位名叫趙華的幼教老師在信中寫道:“看了《感動中國》節目播放的人物事跡,每次都會流淚。雖然平時生活中看悲情劇時,偶爾也會流淚,但那分量完全不同。因《感動中國》而流下的眼淚,承載著我對生命價值體現的深切感受,牽動著我對崇高可貴精神的敬佩之情。”

  “當你看到身邊還有那麼多人,有尊嚴、堅強地活著的時候,你就多了更多向前走的勇氣。也許作為一個平凡的人,無力去做感天動地的事,但如果每個人都能為別人做些什麼,為集體做些什麼,為家庭做些什麼,我們的祖國也就越來越好了。”一位網友如是評價。

  這個磁場也深深吸引著央視的製作團隊。10年中,從製片人到主持人,甚至燈光、舞美、包裝、錄音等技術工種,一直沒換過,成為一個超穩定的隊伍。不變的評獎標準,不變的頒獎流程,不變的製作團隊,“這麼多感動捧在手裏,誰都會覺得自己是個富有的人”。

  主持人敬一丹説:“在節目現場,那些獲選人物的動人事跡讓你忍不住潸然淚下,在他們面前你覺得自己是那麼的渺小;節目播出後,看到如雪飛來的觀眾來信又令你不由得熱血沸騰。於是盼望著下一個感動季節的來臨,去放縱自己的淚水。”

  而另一位主持人白岩松在絕大多數時候,都會帶著母親、妻子和孩子到《感動中國》頒獎儀式的錄製現場,見證“感動”瞬間。

  阿來説:“參加《感動中國》推委的工作,其實也是一個自我教育的過程。那些各行各業中為這個國家繁榮強大作出傑出貢獻的人,使我看到事業的高度。而更多的是那些默默無聞的人,以他們的堅韌,以他們的道德高度,以他們對生活始終滿懷美好的希望,給我以崇高的感召。”

  《感動中國》開播後,全國各地開始陸續推出類似的評選活動。麥尚文認為,每屆《感動中國》評選歷時數月,經過推委委員推選、組委會推薦、公眾投票等多個環節,這本身就構成了一個“感動”的傳遞,已經超越單一電視節目的範疇,轉化為公共性媒介事件,成為當今中國一種重要而獨特的“文化現象”。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而《感動中國》已成為弘揚主旋律、唱響正氣歌的代表性品牌。尋找感動、講述感動、傳播感動,這是中國媒體奉獻給社會、奉獻給時代、奉獻給人民的一種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務”。

  給人信心更給人向上的力量

  10年,對《感動中國》不僅是整數年份的紀念。

  《感動中國》進入第十次評選時,中國人的心靈正因為一些事件而受到觸動。2011年,人們重新審視我們這個社會的道德狀況:老年人跌倒了要不要扶起來,小悅悅事件為什麼會出現?現實提醒人們,社會還遠不夠完美。

  2011年底,《遼寧日報》組織了一次“當今中國主流道德判斷”大討論,不僅引發遼寧省內公眾的參與,也讓這個問題成為全國輿論的焦點。

  白岩松説:“很多人認為2011年是很糟糕的一年,是良心、道德很糟糕的一年,但是我恰恰覺得可能是進步的一年,因為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吃飽、穿暖是不夠的,必須要有內心道德底線的提升。在這個背景下迎來《感動中國》的10年,我覺得意味深長。”

  人們在經受道德的拷問:該不該站出來,能不能站出來?回顧10年,《感動中國》評選出的人物一次又一次證明,我們這個社會不缺少“站出來”的人。

  10年前,劉姝威,這位中央財經大學研究員,用一份600字的內參,揭露上市公司藍田股份的資金騙局,給自己招來了訴訟和死亡威脅。但是,她義無反顧:“守著知識分子的良心,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同樣站出來的還有杭州的“最美媽媽”吳菊萍。當那個2歲的女孩突然從10樓墜落時,她奮不顧身地衝過去,用雙手接住了孩子,而自己手臂骨折,受傷嚴重。

  10年中,幾乎每個《感動中國》人物身上,都有“站出來”的品質。有人説,和這些人物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就會感到踏實,有信心。

  愛國、敬業、奉獻、愛心、誠信、勇敢、責任……這些美好的品質從未遠離過我們的生活,而且在民族的血脈中接續。《感動中國》發現了它,並生動地呈現在我們的眼前。愛可以傳遞,善可以傳遞,希望可以傳遞。

  “孤立看每一位人物,他們並不完美,也不高大,但是那瞬間爆發的力量排山倒海,那點滴構成的美德溫潤如玉。”中央電視臺臺長胡佔凡説。

  確實如此。如果不是因為採訪走進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一個叫大營盤的小村莊,張平宜也許一直在台灣過著富足舒適的生活。然而,因為“割捨不下那些孩子”,她到處演講、賣書,拼命寫文章籌款,終於在那個因為麻風病而被遺忘的村莊裏建起新學校。困難如影隨形,不止一次哭過,然而擦乾眼淚,她又更加拼命地去做,不知不覺堅守了12年,“愛成為最單純的動力”。

  正如《遼寧日報》“當今中國主流道德判斷”大討論中公眾得出的共識:當今中國社會,道德基礎是深厚的,是非標準是分明的,主流道德是向上的。

  明確主流,並不是要代替我們的道德自省與追問。用人生寫好中國故事,寫好中國人的“心靈史”,不僅靠感動,還要靠行動!

  當選《感動中國》2011年度人物,張平宜依舊平靜,在她看來,獲獎的意義在於“能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能做更多事,緊緊拉著孩子們的手,繼續往前走”……

熱詞:

  • 感動中國
  • 道德自省
  • 心靈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