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經濟學家診脈全球經濟:今年處於格局大變遷前夜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31日 01: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12的春季來得特別早,而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凜冽寒意卻並沒有因為春天的到來而退去。歐債危機、日本海嘯、中東變局等一系列事件使得本已動蕩不定的國際經濟形勢在繼2011年之後,變得更加撲朔迷離: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歐美主權債務危機加深,國際市場需求依然不足,歐美兩大經濟體復蘇困難,中國外貿出口發展面對的國內國外環境更趨複雜,不確定、不穩定的因素增加。

  為了準確判斷今後國際經濟形勢,近日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董輔礽基金會、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等組織與機構先後組織各種形式的論壇、座談會,邀請各方面專家就2012年國際經濟總體形勢、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未來經濟走勢進行分析。

  全球經濟中的不確定因素正不斷增加

  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並沒有放緩

  金融危機爆發後,經濟全球化走到了十字路口,國際上很多經濟學家對經濟全球化是不是發生了變化産生了分歧。有人認為,經濟全球化的鏈條由於經濟危機而斷裂,有人説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放緩了。對此,商務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張向晨,在中國國際貿易學會2012新春座談會上發表看法,他認為,從投資貿易的角度來看,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並沒有放緩,基本趨勢也沒有改變,但是世界範圍內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的進程確實遭遇放緩,甚至停滯。多哈談判陷入僵局便是典型的例子。

  張向晨分析説,這是由兩個原因造成的:首先,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主體是跨 國 公 司 , 他 們 控 制 著 全 球 貿 易 的50%,投資的90%,他們現在之所以對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的動力不足,是因為,“目前,跨國公司已基本完成全球的産業鏈和佈局。傳統意義上關稅的削減,對於跨國公司來説意義不大,它們需要有針對性地來削減某個國家、某個地區、或某種産品的關稅,這種要求在全球的貿易自由化當中很難實現”。

  其次,從科技的角度看,從上一輪80年代到2000年的全球化浪潮中,IT産業對全球的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發揮了重要作用。新一輪科技革命及新能源、新材料還在醞釀發展中,尚不能對經濟全球化起到根本的推動作用。

  張向晨還認為,經濟全球化的利益格局正處在調整中。上一輪全球化期間,全球産業鏈佈局已基本完成,與國際分工也基本吻合。發達國家處於高端,發展中國家在低端,“但是這種利益分配格局正在調整,發展中國家不甘心永遠處於價值鏈的低端,國際摩擦也會因此增加。另外,在低端産業中,發展中國家有了規模優勢和市場優勢,但在全球經濟危機背景下,發達國家為了保護就業不會放棄夕陽工業。所以處在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産業還會和發達國家發生摩擦”。

  2012年全球經濟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認為,2012年全球經濟存在諸多不確定性。首先,由於2012年經濟預期不明朗,悲觀情緒蔓延,可能會引發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金融保護主義和投資保護主義。美國目前在經合組織(O E C D )中正積極推動的旨在限制國 有 企 業 行 為 的 所 謂 “ 競 爭 中 立 框架”,便是典型的例子。“2011年,奧巴馬和美國政府官員反復提‘競爭中立’,他們認為,全球化到今天很多國家之所以受益是因為他們的企業受到政府的支持。因此,約束國有企業、約束和政府關係密切的國家企業,將成為競爭中立框架標準的對象”張宇燕説。

  第二個不確定性,因為低利率有利於刺激投資、稀釋債務、減輕償債負擔,所以發達國家維持低利率的可能性極大。張宇燕説,美國的利率是0—0.25%,日本幾乎是0%,歐洲是1%,美日歐的利率水平均處於有史以來最低的時期。寬鬆貨幣政策在目前經濟狀況下有兩個可能的變化方向值得關注:第一,導致美歐出現流動性陷阱:發達國家不管如何注入資金經濟都起不來,低通貨膨脹,經濟增長速度緩慢;第二,經濟會低速增長,但是通貨膨脹率很高“後一種可能性比較大。發達經濟體通貨膨脹會起來,美國已經是3%,接著超過4%,甚至達到5%的可能性都存在。”

  張宇燕進一步指出,如果美國在五年內將通貨膨脹維持在6%,意味著美國的國債佔G D P的比重將減少20個百分點。“從歷史上看,債務危機的沖銷絕大多數靠通貨膨脹,發達國家如果出現通貨膨脹對中國衝擊非常大,中國持有的無論是美元資産,還是歐元資産的購買力都將大幅度下降。”

  第三個不確定性,受發達經濟體增速放緩的拖累,同時也因為不得不通過緊縮政策來抑制通脹,再加上國際資本流動的方向、規模和速度愈發撲朔迷離,新興經濟體增速放慢的可能性已經非常大,一些重要的新興經濟體甚至有出現硬著陸的可能。

  第四個不確定性,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張宇燕認為,決定大宗商品價格走向的有兩種力量,首先是需求大小和供給增減,以及全球流動性狀況。寬鬆的貨幣政策會推動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不排除美國推出量化寬鬆3、4的可能性,甚至不排除歐洲推出歐洲版的量化寬鬆政策。不排除投機性因素的出現,因為,大宗商品接近50%是在期貨交易所完成的,大多數人買賣大宗商品 石 油 、 大 豆 完 全 是 出 于 投 機 的 需要。”但是,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又將對大宗商品需求産生抑製作用,可能會拉動大宗商品價格向下。未來哪種力量佔上風,強度有多大,目前還不清楚。

  第五個不確定性,地區安全問題。一旦美國和伊朗、敘利亞之間出現大問題,甚至其他一些國家出現動蕩,將對大宗商品的供給産生影響,價格指數的波動將會非常大。

  第六個不確定性,面對自然災害和地區安全危機,大國之間在應對突發事件過程中能否精誠合作,特別是在埃及、敘利亞、伊朗和朝鮮半島等熱點地區的軍事對抗和政治衝突是否會升級與蔓延,均會對全球經濟局勢産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再一個不確定性,今年美國、俄羅斯、法國、韓國、墨西哥等一系列國家將舉行大選。在經濟狀況不好的情況下,在選舉過程中,領導人的更換可能會導致政策調整,競選本身也會凸顯或淡化某些特定的議題與政策選項,給整體世界經濟的運行帶來不確定性。

  未來全球經濟將出現四種趨勢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執行副理事長劉遵義認為,未來全球經濟將出現如下四種趨勢:

  第一,中國和其他東亞經濟體開始與歐美經濟局部脫鉤,“本世紀開始以來,世界經濟重心因為中國與其他東亞經濟體,以及印度高速增長,逐漸從歐美移向亞洲,彼此貿易量超過與歐美的貿易量。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後,雖然中國和其他東亞經濟體出口需求有大幅度下降,但是基於它們與歐美經濟開始局部脫鉤,所以中國經濟將依靠內需繼續增長”。

  第二,世界開始邁向多元貨幣結算制度。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能不能持續為全世界供應流動性和美元,已讓人疑問,這給人民幣帶來一定空間。自從2009年之後,人民幣已經可以作為中國省份進出口的結算單位,它對中國的進出口商都有好處。這個潮流已不可逆,將來很可能東亞與中國的貿易大部分會用人民幣結算。

  第三,歐元區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德國與法國都是歐元的倡導和參與者,德國經濟沒有受金融危機影響,它們遲早會支持歐元,歐元區的問題也會解決。

  第四,石油中斷的危機。西亞和北非局勢動蕩,美伊對抗日益激烈,石油供應隨時有中斷的風險,中國應加緊擴大石油儲備,以防萬一。

  美日歐經濟形勢仍不容樂觀

  2011年全球經濟復蘇勢頭放緩,以美歐日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增速低於預期。2012年全球經濟籠罩在巨大不確定的陰影下。雖然近幾年來,受到金融危機、債務危機、失業率高企等問題的困擾,美國經濟復蘇的疲態盡顯,但是作為世界經濟的龍頭老大,在2012年美國經濟的表現如何仍然引人關注。

  2012年美國經濟會繼續緩慢復蘇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中國前任駐美大使周文重表示,2012年美國經濟會繼續緩慢復蘇,不會繼續衰退。他從五個方面闡述了自己的觀點:第一,從2010年第四季度開始,美國消費者信貸一直處於正數;第二,美國房價在回升,有利於銀行回收房貸;第三,美國工業生産繼續擴張;第四,美國刺激性財政政策有了新的空間;第五,美國寬鬆貨幣政策會持續一段時間。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經濟室主任王孜弘也指出,美國製造業連續27、8個月擴張。從2011年11月開始,採購經理人指數(PM I),新訂單指數和生産指數基本上都達到50%以上,庫存指數有所上升。雖然長期以來美國的失業率一直維持在9%以上,但是從11月份開始,則在8%以下。

  不過,周文重也同時強調,美國復蘇幅度不會大,“失業率還是比較高,大宗商品價格仍處在高位,通貨膨脹因素在上升。加上居民實際收入的增長幅度在下降,投資者信心不足。”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肖煉認為,制約美國經濟增長最大的因素是債務問題沒解決。“目前美國沒有償還的債務總額達到50萬億美元,而美國的G D P只有15萬億美元,是其G D P的三倍還多。同時美國國會在去年否決了奧巴馬的預算平衡方案,那就意味著美國政府每花1美元,其中35每分是靠借貸,寅吃卯糧,今年經濟增長能不能還清積累下來鉅額債務就是一個大問題。”

  歐債問題能否得到控制呈兩種不同觀點

  近幾年來,世界經濟飽受歐債問題困擾。歐債問題能否得到控制、緩解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當前有兩種觀點,有人認為歐洲債務會愈演愈烈,更大規模的危機還在後面,還有一種預期,今年歐洲狀況總體會逐漸趨緩,歐債問題在一年內不會出大問題。

  對此,張宇燕認為,後一種情況可能性更大,“今天看到的債務危機只是歷史長河中債務危機之中的一次。在過去的210年間,全世界總共出現250多次債務違約,最嚴重的不是今天,英國曾經幾十年債務佔G D P的比重達到300%,法國 、 德 國 、 美 國 都 出 現 過 債 務 超 過100%,甚至接近200%的情況” 。

  張宇燕指出,債務問題根本原因在於貨幣一體化進程已經十年,財政一體化沒有跟上,“在歐元區確立之前,讓歐洲國家將貨幣主權交出去,在政治上是不現實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場債務危機是期待已久的危機” 。

  張宇燕認為,歐洲最頂層的精英非常清楚,推動財政一體化,貨幣一體化是必然的方向。如果歐洲一體化進程垮掉了,歐洲在全球治理上的聲音會大打折扣。“歐洲的債務問題,如果要用政治和經濟兩方面定性的話,在未來的一年,70%歐債問題不是經濟問題,而是政治問題,關鍵是能否在政治上達成一致”。

  張宇燕補充説,但是,從長期來看,歐債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南歐國家競爭力弱于北歐國家,“葡萄牙貿易逆差佔G D P的比重到去年年底是10%,希臘是9 .9%,西班牙是5 .4%,意大利是4%以上。南歐國家加入了歐元區以後,由於統一匯率,沒有辦法通過貶值提高競爭力,促進出口。這類結構問題不是通過政治意願能解決的,歐債的問題長期來看是經濟問題,而不是政治問題。”

  國際資本流動問題或許成為一個不確定因素

  2011年8月份以後,國際資金開始從新興市場撤出,向歐美等發達經濟體回流。對此,有專家認為,資本流動問題或許將成為影響2012年世界經濟形勢的一個不確定因素。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金融系主任賀力平把資金回流歸納為四方面原因:第一,危機後全球金融體系調整,出臺了巴塞爾Ⅲ,要求各銀行,特別是那些在全球金融體系中舉足輕重的銀行要增加核心資本。初步名單有25家,其中18家在歐美,帶來這些銀行從其他地區撤回資金;第二,與歐債危機相關。2011年G 20戛納會議前,歐洲首腦決定減少希臘債務,這件事情進一步加劇了歐洲地區銀行的資金回撤。一些外資合作夥伴之所以會在中國銀行業情況很好的情況下撤資基本是因為所在地的需要;第三,與美國經濟以及債務問題有關。從去年的8月份開始,美國金融市場出現劇烈變化,其不同期限政府債券,收益率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長期收益率上升,短期收益率略有下降。此外,歐洲日本都有不同的問題,對國際上流動資金的吸引力增加;第四,最近出現的地緣政治風險。尤其是中東地區,一旦發生問題,國際資金將快速向歐美等地方轉移,在兩伊戰爭時期就出現過這種情況。

  賀力平認為,短期資金市場上,資金流向發達經濟體的情況可能會持續到整個2012年。“如果沒有看到有關指標發生實質性改變的話,受最大的影響是其他相對弱的經濟體,比如印度,就已經出現貨幣大幅度貶值,但是,客觀上卻對印度出口有好處。對中國的影響相對比較短暫,但是中國還是應該密切關注國際資本流動的變化情況。”

  新興經濟體G D P總量正在趕超發達經濟體

  雖然全球經濟受發達經濟體表現欠佳的影響仍存在下行風險,但是也要看到一些積極的因素。新興經濟體正在成為引領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尤其是以中國為代表的“金磚國家”。

  新興經濟體發展中存三方面問題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教授認為,未來應該給予新興經濟體足夠的關注。“在不遠的未來新興市場經濟將在經濟整體體量上超越發達經濟體”。

  錢穎一説,過去一百多年間,發達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一直超過80%,直到過去的二三十年開始逐漸發生變化。現在世界G D P70%仍然是發達國家,但是正在向60%對40%比例邁進。雖然目前全球G D P,美國仍然超過20%,G 7仍然是50%。“但是,過去幾年中,由於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下降,新興市場經濟雖然也減速,但是新興經濟體超越發達經濟的速度加快,比如現在中國G D P佔世界接近10%。可以預見20年內,新興經濟體及發展中國家的G D P總額會超過發達國家。”

  不過,錢穎一也指出,新興經濟體的發展中也存在三方面問題:第一,新興經濟體中的流動性大量增加,通貨膨脹率遠高於發達國家。國際金融市場上一些新興市場國家政府債券利率低於發達國家,特別是低於一些歐洲國家。這些國家政府財務紀律鬆弛,正在形成泡沫。

  第二,為了保增長,新興國家都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是卻錯過了做結構性調整的機會。相比而言,發達國家反而正在進行調整,美國失業率上升也可以被看做是結構調整的一種跡象。而發展中國家還是依賴出口、原材料出口,調整卻放慢了。

  第三,新興國家在應對金融危機過程中市場化趨勢有所倒退,政府干預增大。整體來講,2012年世界經濟自由度有所下降,特別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

  錢穎一指出,這三個因素與其他因素疊加在一起,出現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國際資金由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回流,導致這些發展中國家金融危機的風險在增強,不能排除一種比較糟糕的情況,在發達國家的經濟復蘇尚未完成的情況下,金融危機有可能蔓延到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進而導致整個世界經濟陷入困境。

  未來應該特別關注俄羅斯的動向

  2011年年末,經過18年的談判,作為曾經被稱為“世界上最後一個還沒加入W T O的主要經濟體”俄羅斯,最終加入了世貿組織。中國國際貿易學會會長,俄羅斯問題專家王俊文認為,未來應該特別關注俄羅斯的動向。

  王俊文表示,近年來,俄羅斯市場處於逐漸開放、轉軌之中。因此,更加開放的俄羅斯面臨著新的機遇。“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初尚無規則制定權的情況下,加速海參崴自貿區建設或將是俄羅斯的重要戰略目標。俄羅斯經濟的開放有賴於西伯利亞地區的開發,符合俄羅斯整個的經濟戰略。同時,俄羅斯方面也表達了加大對中國出口的意願。種種跡象表明,俄羅斯開放市場的總體思路已非常明確,也將對中國産生影響。”

  2011年10月28日,白俄羅斯、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在莫斯科發表了歐亞經濟一體化宣言,簽署了《歐亞經濟委員會條約》、《歐亞經濟委員會章程》,標誌著三國一體化從過去的關稅同盟進入到經濟新階段,取得了重大的進展,最終目標是建立統一的政治、經濟、軍事、海關等的歐亞經濟聯盟,實現勞動力、商品、服務、資金的自由流動。該經濟聯盟有可能在2015年以前建成,如果條件成熟,也可能會提前。三國建立經濟一體化也將達成了一致意見。王俊文認為,這標誌著蘇聯解體後,這一地區第一次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合作機構。歐亞經濟體聯盟的建立對中國在經濟、政治、戰略,能源戰略方面意義非常重大。

熱詞:

  • 經濟整體
  • 世界經濟體系
  • 世界經濟與政治
  • 經濟聯盟
  • 經濟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