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北京奧運成績難複製 中國邁向體育強國仍需改革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7日 11: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廣播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廣網北京1月27日消息(記者舒晶晶)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春節這幾天,讓大家忙活兒的事可真不少,串親戚,逛廟會,吃大餐,不愛出門的朋友還可以在家看體育賽事,澳網、NBA籃球賽等等讓不少體育迷過足了癮。不過,要説今年最讓人期待的體育賽事,還得是倫敦奧運會了。

  6個月之後的倫敦,四年一度的奧運"大考"就將如期而至。與以往相比,此次赴考的中國軍團將面臨諸多挑戰。2008年印證榮耀的數字,而今卻在壓迫中國體育的敏感神經。

  有門戶網站推出一項調查:如果中國代表團在倫敦奧運會的金牌數大幅縮水,你會如何看待?4年前的北京奧運會,中國軍團51枚金牌、100枚獎牌、首次超越美國躍居金牌榜第一。這些曾印證榮耀的數字,而今卻在壓迫中國體育的敏感神經。去年,我國運動員在各個項目的各種世界大賽上只拿回40枚金牌,遠不及往年水準。《人民日報》資深體育記者汪大昭認為,北京奧運會的成績已經無法複製。

  汪大昭:除了人家那些東道主辦賽的方式不一樣,國際奧委會關於項目設置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比賽規則也變了,不能用和51相比差多少來判斷我們倫敦奧運會參賽是不是成功,那麼跟什麼東西做參照呢?比如説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超過30枚金牌應該説就是現在世界競技體育的第一集團。

  24年前,當中國軍團從漢城奧運會鎩羽而歸,國人爆發的強烈失意令人刻骨銘心。汪大昭認為,如今中國人對於體育的認同感和價值判斷,不再僅僅依託于比賽輸贏或金牌數量。

  汪大昭:曾經全國人民為拿一塊金牌而歡呼,今天我們的綜合國力之強,不需要用多一塊金牌還是少一塊金牌來恒量了,我們應該把原有的成就擴大到更廣泛的範圍,惠及十幾億人。

  從1984年的洛杉磯到2008年的北京,中國體育健兒總共拿到163枚奧運金牌,在冬季奧運會上也有9枚金牌入賬。然而,金牌數量的快速增長,卻無法掩蓋項目結構失衡、生産方式單一、金牌成色不足的現實。關鍵之道體育諮詢公司創始人張慶認為,關鍵在於改革。

  張慶:根據現象是要改革這種資金的使用方式,它的現在完全是不透明的,師傅帶徒弟,涉及到,牽扯到各種地方利益,國家的或者納稅人的錢花向、去處,無論從教練員的選拔,晉級團隊的準備,各個方面,理想狀態下應該是採用類似于招標制,把這些錢傾斜于依託一些大學或者是一些專業的機構,然後比如國家的基地只是提供一個平臺,花錢,用錢的體制能夠形成一個相互的監督,相互制約的一個體育狀況。

  不久前《人民日報》發表文章《體育能否擺脫數字崇拜 不追求金牌增長》。數字背後我們失去了什麼?又能拿什麼來破除數字崇拜呢?

  張慶:但是沒有看到金牌之下所付出的代價,這種巨大的代價,包括人才的浪費,他們沒有系統性的文化學習跟修養,所以他們大部分從事跟相關管理工作都發展不太好,文化素質就局限。所以我覺得體育的問題、運動的問題是教育的問題。

  現在很多國家開始效倣中國,也開始從國家的層面投資體育、培養運動員。

  張慶:體育它作為一種教育的基礎性的功能應該是全社會的一種參與,核心是教育部門,然後文化部門,很多很多的部門,但是現在好像一説到體育就是體育部門的事,奧運金牌是要看的,但是這裡頭要有一個循序漸進我覺得是一個變革或者要改革的過程,比如説相對競賽表演,觀賞價值低的,市場化程度低的項目,國家要做投資、扶持,市場化基礎表現這些項目還是應該逐步,真正意義上讓市場的主體去操作和運行。

  當媒體不再死盯著金牌榜上的數字變化,當運動員不再遭遇"勝者王侯敗者賊"的尷尬,當更多人自覺落實大體育和大健康的理念,中國才會由體育大國真正邁向體育強國。

熱詞:

  • 體育諮詢
  • 奧運金牌
  • 體育強國
  • 體育健兒
  • 中國代表團
  • 體育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