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體育圖文 >

中國體育文化努力擺脫“非主流” 堅持以人為本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30日 08: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三年前的北京奧運會上,中國體育已實現了登頂金牌榜的輝煌;而兩周多前,中國足球折戟世界盃預選賽亞洲區二十強賽,離“衝出亞洲”的口號漸行漸遠。

  中國在奧運會上的非凡成績引來驚嘆,但金牌集中在舉重、體操、乒羽等國際上非主流的項目;在足球、田徑等主流大項上,中國成就寥寥,足球更成為千夫所指的反面教材。

  中國有無數奧運冠軍,但獲得過“體育奧斯卡”勞倫斯體育獎的只有姚明和劉翔。身為勞倫斯獎評委的鄧亞萍稱,這説明中國在世界體壇還不佔“主版”。專家認為,在後北京奧運時代,中國正努力從“體育大國”走向“體育強國”,這種戰略轉型就是要積極同國際主流體育文化接軌,拋棄“唯金牌論”,大力發展群眾體育和職業體育。

  姚明、劉翔、李娜們重於N塊奧運金牌——從非主流項目到主流項目

  無可否認,姚明、劉翔和李娜是近年來真正擁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體育人,而這三個人中只有劉翔是奧運冠軍,姚明和李娜,都是職業體育涌現的明星。

  據報道,今年初在紐約時代廣場播放的中國國家形象片中,姚明是辨識度最高的人之一。中國體育新聞傳播學會秘書長郝勤認為,要發揮中國體育文化的影響力,“一個姚明重於多塊奧運金牌”。

  從乒乓外交到女排精神,體育曾在新中國走向開放和富強的道路上扮演過重要角色,目前也依然是文化軟實力的體現,但時代不同了,國家體育總局科研所體育社科研究中心主任鮑明曉説,在中國已積極同世界接軌的新形勢下,應大力發展如足球、籃球、網球這樣國際關注度高的職業體育項目。

  中國體育要推進戰略轉型,就要在主流大項上實現突破,而不再追求金牌數量。姚明、李娜的出現,不僅是中國體育同國際接軌的成果,也將成為堅決轉型的推動力。

  首都體育學院院長鐘秉樞説,目前中國許多能拿奧運金牌的項目,都是學校不開展、青少年不愛玩、大眾不流行的。“成績世界一流、普及基本沒有”是常見的情況,比如舉重和體操等,都是為了金牌而金牌,“這樣的金牌有什麼意義”?而美國等體育強國,出成績的項目恰是普及程度高的。他認為,這種情況應引起對“金牌戰略”的反思。

  英國從來不是奧運會的金牌大戶,但英國足球憑藉普及廣度和文化厚度,一直在世界體壇擁有特殊的地位,遠遠超過他們在奧運金牌榜上的名次。

  “以人為本”取代“以金牌為本”——從非主流理念到主流理念

  北京體育大學教授任海認為,文化的核心,所謂“魂”文化,就是培養人,體育也是如此。

  郝勤稱,國際主流體育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以人為本”的草根體育;而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體育文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一切以國家和民族榮譽為指向的競技體育,形成了“體育=奧運=金牌”的觀念,甚至出現了“以金牌為本”的錯誤意識。

  兩人都認為,未來的中國體育文化首先要拋棄以“唯金牌論”為代表的功利主義,確立“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要充分意識到,體育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教育一樣,終極目的是為了培養人,是為了提高人的素質和生活質量,而不是為了奪金牌或考高分”。

  在誕生了香克利名言“足球無關生死,足球高於生死”的英格蘭,許多人與足球相伴一生。足球是他們培養健全人格、進行交流和融入社會的有效途徑,並不是爭金奪銀的工具。

  任海特別闡述了體育的教育功能。他認為體育除了強身健體,還培養健康的心理和社會行為。“集體性的體育活動,濃縮了基本的社會價值觀,比如分工合作,尊重規則,奮勇拼搏,團結互助等,孩子從小接受這樣的教育,長大才能成為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任海強調,青少年體育應該成為群眾體育的重中之重。

  鐘秉樞則説,體育的唯金牌論同教育的唯升學率論、經濟的唯GDP論性質一樣,都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産物,最終都會轉向“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方式。

  他還指出,群眾體育得到廣泛發展,也會潛移默化地提高競技成績,形成良性循環。

  足球強國德國有26000個足球俱樂部,絕大部分是業餘性的草根組織,而不是拜仁慕尼黑那樣的職業豪門;日本女足勇奪世界冠軍的奇跡,也得益於這項運動在中小學女生中的普遍開展。中國足球如不改變足球人口急劇萎縮的局面,就永遠無法“走向世界”,這已成為共識。

  中國打造自己的NBA——從體育事業到體育産業

  許多專家認為,群眾體育是事業,是政府應該承擔的義務;但競技體育應更多交給社會,走産業化道路。

  國際上,競技體育的産業化是不可逆轉的潮流。即使是曾堅持“業餘體育”的奧運會,在向職業化打開大門後,也迅速走上了高度商業化和市場化的道路。以籃球NBA和足球五大聯賽、世界盃為代表的職業體育,在全世界擁有廣泛影響力。中國孩子床頭貼的海報,大多是科比、梅西這樣的職業體育明星。

  郝勤説,和草根體育一樣,職業體育也已成為國際主流體育文化的核心;中國要成為體育強國,必鬚髮展自己的職業體育。“奧運會也只是四年一次的短暫歡呼,而職業聯賽是每週打,甚至天天都有,是同老百姓生活緊密相連的”。

  他指出,以賽事為核心的職業體育不僅是新的綠色經濟增長點,更有強大的社會和文化功能。“職業體育是為大眾提供休閒娛樂服務的,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産品。體育賽事本身承載著公平競爭、遵守規則、積極進取、承擔責任等價值觀,這恰是現階段的中國社會需要的”。

  因此,職業體育的發展過程,也是體育文化的構建過程。職業體育同現代傳播手段緊密結合,傳播廣,影響大;圍繞聯賽可以衍生出多種文化樣式,比如球迷文化、俱樂部文化、也包括廣告、影視、新聞等。

  郝勤認為,發展職業體育,要學習西方成熟模式的經驗。他認為應以市場為主導進行改革,不同意強調“中國特色”,“還是應該回到規律,回到常識。足球就是太‘中國特色’,才辦壞了事情”。針對足球等聯賽出現的問題,參與了CBA“北極星”計劃的鮑明曉也認為,沒有這麼多國情,只要按照職業體育的規律辦事就好,“問題正是現在還沒這麼做”。

  兩人都指出,發展職業體育可仿傚文化體制改革,多從體制上“鬆綁”,才能迎來體育文化市場的繁榮。

熱詞:

  • 非主流
  • 體育強國
  • 體育文化
  • 足球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