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體育圖文 >

人民日報評中國體育金牌崇拜 已異化為政績工程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9日 06: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製圖:蔡華偉 張芳曼

  當歷史的指針定格在2012,世界體壇的目光匯聚于倫敦,四年一度的奧運“大考”如期而至。

  與以往相比,此次赴考的中國軍團將面對更多議論與更大挑戰。畢竟,4年前的北京奧運會上,我們締造過一張“無與倫比”的成績單,51枚金牌、100枚獎牌、首次躍居金牌榜第一……這些曾印證榮耀的數字,而今卻在壓迫中國體育的敏感神經。

  我們究竟能拿多少金牌這是中國體育出征世界大賽始終無法回避的問題。在許多人的慣性思維裏,似乎只有量化的數字才能衡量事業發展的成敗,只有上揚的指標才能彰顯中國體育的價值。對於金牌的盲目崇拜與刻板追求,在蒙蔽體育本真的同時,也成為懸在中國體育可持續發展路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體育界對自身發展模式急功近利並非沒有覺察。曾有業內人士直言,今日衡量中國競技體育的水平應是多元化國際化的,切不可以金牌數量“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在全社會範圍內,對體育作用與功效的認識也在逐漸形成共識:對當代中國而言,依靠金牌提振民族自信的時代早已遠去,體育理應擔綱與國力相匹配的角色和使命。站在從“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的十字路口,如何破除數字崇拜,亟待中國體育破題。

  數字背後失去了什麼?

  傳統優勢項目持續堅挺,與基礎大項不見起色、三大球日漸低迷、弱勢項目積重難返形成鮮明反差

  對於中國軍團出征倫敦奧運會的前景,目前媒體傳遞的聲音均是“不容樂觀”。在實現連續4屆奧運會金牌數、獎牌數持續增長之後,發揮已近極致的中國體育似乎再難找到新的發力點。

  毋庸置疑,這些年高舉舉國體制的大旗,中國體育確實交出了一張數字可觀的成績單。從1984年的洛杉磯到2008年的北京,中國體育健兒總共拿到163枚奧運金牌,在冬季奧運會上也有9枚金牌入賬,至於其他國際大賽的金牌,更是數不勝數。

  然而,金牌數量的快速增長,卻無法掩蓋項目結構失衡、生産方式單一、金牌成色不足的現實。在我國自1984年出征奧運會所收穫的獎牌中,跳水、舉重、體操、乒乓球、射擊和羽毛球這6個傳統優勢項目摘取的金牌數,竟然佔到金牌總數的七成以上。幾大傳統優勢項目的持續堅挺,不但令對手驚嘆不已,而且也與基礎大項的不見起色、三大球的日漸低迷和弱勢項目的積重難返形成鮮明反差。

  令人擔憂的是,在實際運行中,獎牌榜的數字已與名譽、地位、利益直接挂鉤,金牌在很多時候被異化為相關部門的政績工程。更有甚者,一些地區和部門為片面追求獎牌數的增加,甚至不惜以犧牲全民健身、荒廢民生體育為代價。“唯金牌論”和功利體育的大行其道,致使篡改年齡、服用禁藥、黑哨假球等體壇亂象屢禁不止,致使國民體質連年滑坡的趨勢始終得不到有效遏制。可以説,這樣的體育發展模式,已經與推進公共體育、強健群眾體魄漸行漸遠。

  我們能掙脫金牌捆綁嗎?

  中國體育發展方向已經具備由“以量取勝”向“以質取勝”轉變的現實可能,政府和公眾對如何發展體育運動的思路也已日漸趨同

  最近,某網站推出一項調查:如果中國代表團在倫敦奧運會的金牌數大幅縮水,你會如何看待?

  這樣的假設如果放至不同的時間維度,答案將截然不同。24年前,當中國軍團從漢城(首爾)奧運會鎩羽而歸,國人爆發的強烈失意令人刻骨銘心。作家張石山當時如此描述,“炎黃子孫,誰不渴盼民族的振興,哪怕僅僅是在全民輸血重點保障的體育戰線上大獲全勝?我們渴望勝利,渴望成功,我們再也輸不起”。而如今,人們看待金牌的視角早已發生改變,時間鍛造出更為包容、理性的國民心態。隨著時代發展、社會進步,國人對於體育的認同感和價值判斷,不再僅僅寄託于比賽輸贏或金牌多寡,而更多取決於攸關民生的大眾體育、取決於國民體質的切實提升。

  與此同時,更多人開始反思不計成本的金牌生産方式,以及以成績論英雄的體育價值觀。花大代價撈取含金量低的金牌到底有何意義?脫離大眾的精英培養機制是否扭曲了體育的本質?傾斜過度的奧運金牌戰略何時才能得以扭轉?中國職業體育的發展為何始終難與世界接軌?在不斷追問中,改革現有發展模式、讓體育回歸大眾的呼聲日漸高漲,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中國體育擺脫數字崇拜的民意基礎已然形成。

  政府和體育主管部門也意識到這種民意表達,固守多年的體育發展方針開始發生鬆動。北京奧運會後,“努力推動我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發展目標的確立,更使中國體育迎來戰略轉型的最佳契機。國家體育總局負責人近幾年在不同場合表達過類似的觀點:奧運金牌數量已經達到預期,在衡量體育綜合實力方面,金牌數量不應是唯一指標。官方聲音傳遞的信號表明,中國體育發展方向已經具備由“以量取勝”向“以質取勝”轉變的現實可能,政府和公眾對如何發展體育運動的思路也已日漸趨同。

  進一步而言,中國體育之前奉行的追求獎牌數量重於全民體育普及的發展思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確實發揮過改變弱勢地位、重塑國家形象、提振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但如果從體育發展的本質規律看,依靠行政手段選擇性發展某些項目,以謀取金牌數量最大化,畢竟不是長久之計。一位體育官員曾經直言,為了追逐金牌數量竭澤而漁、功利主義、違反事物發展規律的做法,將給中國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後果。從這個意義上,掙脫金牌枷鎖和尋求戰略轉型已是中國體育順應時勢、合乎民意的必然選擇。

  拿什麼破除數字崇拜?

  當政績考核方案不再以金牌數量為單一衡量標準,官員才有動力把精力和財力真正投向群眾體育

  體育系統對於金牌數量的癡迷,與某些地方政府揮之不去的GDP情結如出一轍。片面追求數字的背後,歸根結底是利益在作祟。

  有一個説法,運動員脖子上的牌子,等於自己的房子、教練的票子、領導的位子和地方的面子。一塊金牌背後,往往可以牽出一條完整的利益鏈條。一位業內人士坦言,國家層面是奧運會,省一級是全運會,這兩場賽事決定了體育官員的經費、獎金、職稱和待遇。

  若要斬斷金牌與政績之間的利益糾葛,改革現有體育工作評價體系就成為一種必然。不久前,國家體育總局一位負責人向媒體透露,今後對各級體育部門官員考核的評價體系將向群眾體育傾斜。在廣東等一些發達地區,已開始淡化“金牌考核”,市縣以下的體育部門已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群眾體育上。應該説,這是一個積極的政策信號,當政績考核方案不再以金牌數量為單一衡量標準,官員才有動力把精力和財力真正投向群眾體育。

  不過,有地方體育官員表示,在體育考核項目中,除了競技體育可以量化外,其餘的項目都不是很好評定。鋻於此,國家體育總局出臺並正在試行針對群眾體育的“剛性”評價體系。也許就像一位網友所暢想的,今後考核體育官員就看他修了多少塊免費球場、建了多少乒乓球臺、組織了多少拔河比賽……對百姓來説,鍛鍊條件得到改善、健身需求得到滿足,遠比金牌榜上的數字遊戲來得更實在、更有意義。

  當然,這種新評價體系能否落實到位,將有賴於合理的制度設計和完備的執行機制。令人欣慰的是,金牌至上的評價體系在一些大型運動會上已經得到糾正:城運會、全國體育大會等賽會不再設置金牌榜、參加世界大運會由“掛牌”大學生改為真正大學生……這些讓體育回歸本源的嘗試,也讓人更加確信:儘管糾偏的過程不會一帆風順,但只要按規律辦事、沿著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前行,中國體育依然前景向好。

  拿什麼破除數字崇拜?這不只是體育職能部門一家的事,更需要全社會做出改變、形成合力。當媒體不再死盯著金牌榜上的數字變化,當運動員不再遭遇“勝者王侯敗者賊”的尷尬,當更多人自覺落實大體育和大健康的理念,中國才會由體育大國真正邁向體育強國。

熱詞:

  • 體育價值觀
  • 體育作用
  • 體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