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信息透明獲讚譽 “微公益”保鮮期能持續多久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2日 02: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免費午餐行動獲得了公眾認可和廣泛參與。CFP供圖

  柔軟溫暖的棉被兩大包,美觀禦寒的冬靴一整箱,2011年12月27日,用暖流滾滾來形容“衣加衣”設在甘肅蘭州《西部商報》的捐助點再準確不過。隨著騰訊網新聞中心2011年11月初發起的“過新年,穿新衣——衣加衣”計劃的推進,全國各地的愛心人士用一個個郵包溫暖著甘肅貧困山區孩子們的心。

  “2011年,對於中國的公益界而言實在太值得記憶:一方面,因為醜聞頻發,中國各種官辦慈善基金會的聲譽跌入歷史谷底;另一方面,由公眾自發的公益慈善行為卻獲得了社會的廣泛讚譽,為中國公益界挽回了臉面。”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傅蔚岡在《2011中國民間公益元年》一文中寫道。

  “免費午餐”、“大愛清塵”、“衣加衣”、“給孩子加個菜”……這些民間公益活動都有個溫情的名字,這種自下而上的公益慈善模式被稱為“微公益”,在2011年裏,受到了億萬網民的熱情追捧。

  隨著人們參與熱情的日益高漲,募集款物的日益增多,“微公益”將走向何方?其透明公開的“保鮮期”能持續多久?民間公益項目的規範化和制度化,亟待提上日程。

透明開放讓“微公益”獲認可

  與官辦機構相比,公開透明的特點讓民間公益組織更具公信力。在2011年發生郭美美、盧美美、河南宋慶齡基金會等一系列慈善負面事件之後,官辦慈善機構遭遇信任危機,公眾開始將空前噴薄的熱情和信任投向民間公益。

  “微公益”的“微”既指以微博作為發起平臺,又指力量之微、發起者地位之微。“微公益”門檻低、傳播快、互動性強,網絡平臺成為人財物的聚集地。網絡與生俱來的公開、透明等因素,為微公益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微公益”多由某些對公益事業抱有極大熱情和愛心的“意見領袖”發起,其中有些是社會名流,靠著名人效應和私德擴大影響,有些則是無名草根,靠活動組織過程中的透明贏得公眾信任。

  無論何人發起、無論資助哪些群體,“微公益”的一項共同之處就是信息透明,而這正是目前官方慈善組織最為人詬病的,甚至是中國慈善事業整體缺乏的。微博是成就“微公益”的主要媒介,“微公益”常常以微博為平臺,及時發佈善款籌集進度和善款使用過程、效果等重要信息,在眾人的“圍觀”與監督之下從事工作,讓官方慈善所避談的善款使用“玻璃口袋”得以實現。

  迄今為止運作得較為成功的“免費午餐”計劃在對受助學校善款使用的監管上,主張學校開微博,將每天的菜單、花銷等數據連帶照片、視頻公佈到網上,接受捐贈人和網友的監督。記者發現,在“免費午餐”官方微博主頁上,目前公佈有約20個受助學校的微博鏈結。

  除了網絡,為了實現多方位的監督,“免費午餐”團隊會隨時對受助學校進行探訪、抽查,並要求學校在每個學期結束後提供相關報表。

項目挂靠能否規避風險

  由於身份還處於灰色地帶,能否擁有面向公眾募捐的資格,對於眾多“微公益”來説非常重要。依據我國相關法規,基金會分為公募基金會和非公募基金會,公募基金會是可以面向大眾募捐的基金會,非公募基金會則不能公開募款。

  我國法律並未對民間舉辦公募基金會有明文限制,但在實際操作中,有關部門採取“總量控制”的方式,設置了看不見的“玻璃門”。借助網絡興起的“微公益”難免會撞上這堵“玻璃門”。嚴格來説,騰訊網成立的“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屬於非公募基金會,不能面對公眾募款,但是,“衣加衣”行動顯然屬於公募行為。以非公募身份向公眾募款,難以繞開政策設計的瓶頸,存在著法律與道德的雙重風險。

  “免費午餐”計劃發起人鄧飛從一開始就有為“免費午餐”計劃單獨成立專項基金的想法,但因為不能解決面向公眾募捐的問題,所以一直遲遲未啟動網絡義賣“免費午餐”。

  直到2011年4月2日,鄧飛的第一個“免費午餐”項目在貴州沙壩小學順利啟動的當天晚上,“免費午餐”募捐平臺正式挂靠在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旗下的“多背一公斤公益基金”名下,這才解決了網絡公募資質的問題。

  當時,另外一名發起“免費午餐”計劃的梁樹新,在淘寶網“蛋生萬物”義賣店上為“虛擬愛心午餐”公佈的賬戶是屬於一家名叫“麥田計劃”的非公募基金會。

  梁樹新説,缺少合法身份給他帶來巨大的壓力。2011年3月,“貴州山區午餐計劃”啟動,梁樹新想依靠網絡募款,為貴州黔西縣建中鄉紅板小學205名吃不起午飯的學生提供“免費午餐”,網友可以到他的淘寶網公益店舖“蛋生萬物”義賣店,按每份5元的價格購買虛擬午餐。

  “最開始是純個人的行動,我沒有獨立的公募賬號,於是把公益店舖的收款賬號和自己的銀行卡綁定。後來有網友質疑,錢進了個人賬戶,憑什麼相信我把善款轉到了受助人手裏?”梁樹新能做的,只是盡可能地公開信息,及時披露善款使用情況。

  梁樹新坦言,即便網友不發出質疑,他也“做夢都擔心”,“我經常夢到這麼大筆錢突然消失,嚇出一身冷汗;還成天害怕,如果網店被黑客攻擊怎麼辦,損失誰來承擔?”

  淘寶網上曾經冒出一個山寨店,除了賬號不同,其他全部克隆“蛋生萬物”義賣店。經查,這是一個20多歲的福建青年借機斂財。“幸而網友及時發現,只給騙走了1000多元。”梁樹新不免後怕,“網絡募捐門檻低,想山寨很容易,而且沒有任何規範或懲罰措施。”

  2011年4月,貴州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主動找到梁樹新,把“貴州山區午餐計劃”收歸名下,並成立了專項基金“微基金”,使項目有了合法公募資格。將淘寶賬號與“微基金”官方賬號綁定之後,梁樹新對於“非法集資”的憂慮才算終結。

  “從2010年末到2011年春,這段時間對塵肺病人的救援具有公民自發的特點,但存在問題。首先,在法律上不具有合法性;其次,操作上存在一些具體問題。比如,在甘肅古浪的時候,我們給每個病人開賬戶,錢打過去會不會出現問題?這引起過很大的爭議。在樂山,我們先是給塵肺病人代表開賬戶,結果這個代表認為是給他的錢,其他病人就揍了他。後來,以志願者的名義開了一個支付寶,結果又把這個志願者放在了風口浪尖上……這些,都讓善款的可控性較差。”著名調查記者王克勤説,項目化、制度化、專業化成為對塵肺病人救助行動的必然走向。

  事實上,除了鄧飛的“免費午餐”挂靠在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名下外,目前運作良好的“微公益”都選擇了挂靠公募基金會成立專項基金獲得合法身份,王克勤發起的“大愛清塵”挂靠在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資深媒體人孫春龍發起的“老兵回家”,則是在民間組織活躍、政府管制相對寬鬆的深圳市成立專門的基金會……

運營成本激增的“危險信號”

  由於網絡是接受捐贈的主要渠道,相比傳統公益機構接受的捐助大多為現金或物資,“微公益”接受的捐贈在形式上豐富得多,比如,“免費午餐計劃”近期就收到一些現金、實物外的捐贈,有人提出捐出寫字樓的使用權,給“免費午餐”做辦公室;有人提出捐出酒店幾個夜晚的住宿,供“免費午餐”團隊開展工作時入住……

  2011年12月14日,鄧飛在微博上表示,設想用其朋友捐贈給“免費午餐”的4輛越野車,進行公車公用的實驗,將每次因公離庫、回庫以及里程、油費進行公示,這引起了一名網友的擔憂:這是非常危險的信號,固定資産意味著運營成本的激增。他通過微博先後向鄧飛發出兩封公開信,對“免費午餐”的運作提出“項目運營成本應單獨募捐”“公開票選設立撥款委員會”“明晰組織邊界與功能”等建議,並警示“‘免費午餐’項目承擔不起名譽上的失敗”。他建議,運營成本應該另想辦法,可以通過私人朋友或企業專款定額贊助,別與善款混在一起。

  鄧飛對媒體坦言,“免費午餐”發展到現在,不足之處在於是志願者組織的,沒有足夠的專職人員和全職人員。“公益做到最後,需要精細化、正規化,這一塊確實做得不夠好。8個多月的時間、精力,主要都是在找學校、開餐、監督學校,最開始要解決的問題是避免貪污浪費。”

  如今,越來越多的“微公益”組織者意識到,單純利用網絡,缺乏機構的規範管理,活動將難以持續。人們針對“微公益”的一些質疑,亦與其專業化不足的現狀有關。

  “微公益”的生命力在於公開、透明、自發,政府應該為“微公益”建立規範機制和遊戲規則,引導其走上正規化發展的道路。作為新的公益形態,“微公益”組織也應當主動從傳統的公益機構中尋找規範的經驗與教訓,採取透明化、專業化操作。

  部分“微公益”的發起者也認為,依靠個人單打獨鬥、募捐、找志願者這種走一步看一步的操作方法,只能作為民間公益的第一階段。當慈善項目達到一定規模後,一定要確定一種機制,將公益項目制度化,這樣項目才能具有持續性,即使最初的發起者和管理者退出,慈善項目也能繼續運作。相對於目前的自髮式與分散式,“微公益”更需要一種可持續的模式。

熱詞:

  • 免費午餐
  • 非公募
  • 保鮮期
  • 微公益
  • 支付寶
  • 甘肅古浪
  • 公益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