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2011中國外交回顧:不畏浮雲遮望眼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20日 04: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聚 焦│

  訪問美國

  【親歷】 吳綺敏(人民日報記者)

  冬日華盛頓,冰雪芝加哥,涌動非凡中國熱。

  1月18日至21日,胡錦濤主席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開啟了建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中美合作夥伴關係新局面。68小時訪問,最高規格禮遇。胡錦濤主席同奧巴馬總統在共同出席的活動中共度12小時之多,同美國各界人士廣泛交流敘合作,同芝加哥佩頓中學師生愉快相聚話未來……

  這是中美兩國在關鍵時刻的一次歷史性訪問。中國外交的2011年由此隆重開篇,翻開濃墨重彩新一頁。

  【點評】 袁鵬(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

  2011年中美關係相當微妙。一方面,胡錦濤主席訪美後,中美在重大問題上均能保持積極溝通、務實面對,並同意建立“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關係”,這為中美關係的未來確立了指導原則和發展方向。另一方面,兩國深層次、結構性矛盾卻依然深刻,未得到有效緩解。美國對人民幣匯率、國企補貼等政策的指責直指中國發展模式,針對南海、網絡安全、中國軍事現代化方面的言行則顯示美國對中國崛起的深層疑慮。

  │聚 焦│

  APEC+東亞領導人會議

  【親歷】 溫憲(人民日報記者)

  11月9日,我趕到夏威夷舉辦會議的酒店。大堂內題為“經濟規模和增長速度:穩定發展堅實核心”的展板非常醒目,主辦方以大小不同的圓圈代表亞太經合組織成員2010年經濟規模和未來10年年均預計增長速度,最大的圓圈代表中國,表明兩項指標都名列榜首。這就是世界眼中的中國。

  呂鴻(人民日報記者)

  “這次東亞領導人系列會議並不輕鬆,但合作與發展是大勢所趨。”11月中旬,溫家寶總理赴印尼出席東亞領導人系列會議。奧巴馬首次與會和南海問題等,引起各方關注。對此,溫總理就促進東亞國家的團結、合作與發展提出多項主張和倡議,並同與會各國領導人廣泛接觸、深入交流。

  【點評】 張蘊嶺(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研究學部主任)

  2011年亞太與東亞的區域合作發生了一些重要的變化。美國高調宣佈重返亞太,要借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打造新一代高標準協定,使之成為亞太地區的制度範式。這對亞太地區、東亞地區的區域合作帶來了影響,人們擔心合作轉向、合作停滯。面對複雜局勢,中國提出高瞻遠矚的主張和具體務實的建議,在區域經濟合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聚 焦│

  緊急糧援

  【親歷】 斯坦萊克薩姆坎格(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中東非區域主任)

  中國在非洲乾旱饑荒問題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國慷慨捐款,我們用這筆資金購買糧食,在11月救助了1300多萬條生命。這些糧食已經並將繼續用於索馬裏系列項目,如“熱餐中心”平均每天向摩加迪沙流浪者和當地貧困居民提供10萬餐食品,併為6到35個月兒童補充營養,防止營養不良。中國政府在抗擊本國饑餓問題上取得了成功,並且越來越開放,願意與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國際組織以及有關國家政府一起,將自身成功經驗應用到需要的國家中。這不只是一項責任或是選擇,還是一個重要的機會,讓中國授世界以漁。

  【點評】 盧沙野(外交部非洲司長)

  非洲之角發生嚴重旱災和饑荒,中方提供緊急糧食援助。這是中非真誠友好、患難與共的又一生動例證。中非傳統友好,新中國成立以來,非洲在關乎中國核心和重大利益問題上給予了中國寶貴的支持。中國此次提供糧援,既是在老朋友遇到困難時的互幫互助,也是中國在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的背景下,承擔相應國際責任、展現中國“國際公德”的應有之義。

  │聚 焦│

  G20戛納峰會

  【親歷】 吳綺敏(人民日報記者)

  陰雲密布戛納天空,巨浪拍擊藍色海岸。11月初,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六次峰會在歐債危機深化的形勢下舉行。

  胡錦濤主席出席會議,闡明中國立場,引導峰會發展方向,增進同有關國家友好關係,展現負責任國家形象,維護中國重大利益。胡錦濤主席鄭重宣佈,對同中國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97%的稅目的産品給予零關稅待遇,為促進解決發展問題、推動多哈發展議程採取重要實質性步驟,成為峰會一大亮點。真誠促進共同發展,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鮮明特色。

  【點評】 曲星(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

  中國在二十國集團戛納峰會上防止了把目前國際經濟金融危機根源和未來全球經濟治理重點放在匯率問題上的偏差。

  發達國家認識到複雜的國際經濟形勢與自身經濟面臨的嚴重困難,更加看重新興市場國家作用。一批發展中國家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成為維護國際金融穩定、促進世界經濟增長的建設性參與者。這是時代的進步,昭示著國際經濟秩序的深刻調整和歷史性變化。

  │聚 焦│

  南海問題

  【親歷】 暨佩娟(人民日報記者)

  今年,記者數次採訪南海問題會議,感受最深的是中國聲音不斷增強。6月某大學舉辦南海主題會議,本報記者報名被拒。10月,中國與東盟就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後續行動達成了一致後,記者赴菲律賓參加“南海論壇”,與會的中國代表有了闡述中方立場的機會。12月馬來西亞舉行南海問題會議,記者感到各方專家發言都較冷靜客觀。我方學者闡述了中國的主權主張以及和平解決南海問題的誠意。一位馬來西亞學者表示,中國應該多一些這樣外語流利的學者在國際上發出中國聲音。

  【點評】 丁剛(人民日報記者)

  交流增進了解,有利緩和摩擦。人與人之間是這樣,國與國之間同樣是這樣。

  自去年以來,由於一些內外因素相互作用,南海爭端逐漸變成地區熱點問題之一。如何“降溫”?首先需要交流。任何一個當事國都需更清晰地了解別國立場和思路,這樣才不會在外來因素的刺激下産生誤判,以致給地區和平造成傷害。同樣重要的是,中國可以通過官方和非官方的更多交流,讓外界更清晰了解中國和平解決南海問題的思路。南海問題的“降溫”需要一個過程。

  │聚 焦│

  感知中國

  【親歷】 趙順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工作人員)

  “感知中國”始於1999年,10多年來已成為國家形象推廣活動的一個品牌。今年是中奧建交40週年,“感知中國”在奧地利近兩小時的演出中,掌聲不斷。觀眾激動地説,中國文化的創新力、國際競爭力和跨文化溝通力令人驚嘆。今年也是第八屆柏林亞太周。中國專家學者在柏林就中國的醫改、食品安全、防洪救災與各國代表分享經驗。

  世界在改變,中國在發展,“感知中國”在成長。今天的“感知中國”,既有可“感”的藝術之美,又有可“知”的學理之思,成為世界感知中國的一扇窗口。

  【點評】 俞新天(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委會主任)

  很多國際政要和專家開始承認,中國模式值得學習和借鑒。不少發展中國家根據自己的國情,仿傚中國的一些政策。這是軟實力上升的亮點。

  但是,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高,外界對中國的擔憂疑慮也在增強,甚至出現針對中國的鼓噪。今年發表《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有説服力地向世界説明中國的對外政策,也是一個亮點。

  百花紛呈的文化交流,顯示中國人民以更加開放的心態融入世界。雙向的理解,將為中國軟實力奠定更堅實基礎。

熱詞:

  • 浮雲
  • 中國參與
  • 感知中國
  • 降溫
  • 佩頓
  • 南海各方行為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