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十年 變-中國入世十週年 >

站在改革開放新的起點上——寫在中國入世十週年之際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10日 12: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新華網北京12月10日電 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十年前,伴隨卡塔爾多哈世貿部長會議上的一聲槌響,世界貿易組織向中國敞開了大門,中國加快了融入世界的步伐。

  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

  入世十年,是一段艱辛而輝煌的旅程十年間,中國面貌發生重大變化,中國對外經貿關係發生重大變化,中國在世界大家庭中的貢獻、地位和作用發生重大變化。

  入世十年,更是嶄新的起點、奮進的號角在交融和分享中,中國和世界越來越明白一個道理:開放才能發展,互利才能共贏。自信而從容的中國必將更加堅定改革開放的步伐。

  這是經濟發展的“黃金十年”:在開放中搶抓機遇、趨利避害,中國經濟贏得了空間,提升了整體實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作為入行多年的“老外貿”,海陸國際有限公司負責人黃健穎至今還記得十年前瀰漫在全行業的焦慮:中國入世後,由於紡織品配額逐步放開,行業門檻大幅降低,競爭更加激烈,加上全新的“遊戲規則”,業內同行很快面臨生死考驗。

  是進還是退?冷靜思考後的黃健穎從挑戰中發現了機遇:“從紡織服裝這一塊來講,入世前最大的一個瓶頸就是紡織品配額的限制,等於手腳被綁住一樣,很難施展開。現在,儘管挑戰很大,但企業也有了做大做強的空間。”

  面對打開的國際市場大門,儘管充滿艱險和未知,黃健穎還是決定走出去:“我們去了美國,接觸了三個大公司,一個是沃爾瑪,一個是彭尼公司,還有一個是梅西百貨。”

  建立自己的樣板工廠,熟悉新的規則……經過艱辛的努力,黃健穎終於通過美國本土供應商的驗收,接到了從未有過的大訂單。

  “一張訂單就超過200萬美元,以前頂多也就幾十萬美元,這是多大的飛躍!”

  回首來路,黃健穎感嘆:“辛苦但值得”。市場的開拓,眼界的開闊,財富的積累,似乎都從跨出國門那一刻起決定了。

  不僅是企業家,整個中國也在那一刻開啟了機遇之門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全面享受世貿組織成員各項基本權利,獲得了穩定、透明、可預見、非歧視的多邊貿易機制保障。緊緊抓住有利條件,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使得中國企業有了更高、更廣的視野,也為中國經濟發展拓展了巨大的空間。

  數字,清晰地顯示出中國開放型經濟的迅猛發展

  十年間,中國貨物貿易額由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出口躍居第一位;

  十年間,中國累計吸收外商直接投資7595億美元,居發展中國家首位;

  十年間,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年均增長40%以上,2010年當年已達688億美元,居世界第五位。

  十年間,900多種“中國製造”所佔的國際市場份額居全球首位。進入全球《財富》500強的中國企業,從2001年的12家增加到2010年的54家。産業競爭力、企業實力明顯增強。

  “加入世貿組織,是中國在本世紀初抓住戰略機遇期的一個關鍵抉擇。”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説:“十年的成就不僅證明這一抉擇利大於弊,而且通過主動應對,還化弊為利。”

  機遇交織著挑戰,既要搶抓機遇,又要趨利避害。十年間,中國經濟時刻都在應對“入世大考”。

  “狼來了”“中國汽車産業將全軍覆沒”十年前,這樣的預言在汽車業甚至整個中國此起彼伏。

  2001年既是中國的“入世元年”,也堪稱中國的“汽車元年”。因為在這之前,中國的汽車産業是封閉的。

  根據入世承諾,從2001年起,中國開始大幅降低整車和零部件進口關稅,逐步開放國內汽車市場,世界主要汽車廠商隨即悉數進入中國,新産品、新技術、新規劃、新理念暴風驟雨般衝擊著剛剛起步的中國汽車産業。

  十年過去,“狼”確實來了,但中國汽車産業不僅沒有全軍覆沒,反而實現了産銷量全球第一的奇跡。在數量擴張的同時,中國汽車産業的生産能力建設、配套體系發展、研發能力和生産管理水平均有大幅提升。

  “入世倒逼了汽車産業的改革,改革注入了活力和動力。”中國入世談判首席代表龍永圖説。

  入世後,中國政府放開了對民營資本進入汽車行業的管制,吉利、比亞迪、長城等一批民營整車廠加入市場競爭並屢創佳績;通過兼併重組,一汽、上汽、廣汽等一批企業發展壯大起來,帶動了産業集中度的提升;在國家“走出去”戰略指引下,一批國內汽車企業開始在海外投資建廠、設立研發中心,並主動參與國際兼併重組;通過自主創新,中國幾大汽車企業均紛紛推出了自主品牌車型……

  應對,絕不僅僅在汽車行業。十年來,中國政府修訂完善了一系列法律政策,以適應世貿組織規則;大大加快市場化步伐,以提高整個社會經濟運行效率;大刀闊斧改進技術和管理方式,以應對全球競爭……多方位、各領域改革均在向前所未所的深度和廣度推進。

  入世推動開放,開放引入競爭,競爭倒逼改革,改革激發動力十年來,這張“入世效應路線圖”清晰可辨。

  “這為中國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入世紅利’。” 龍永圖説。

  在胡鞍鋼看來,入世對中國的積極影響巨大而深遠,“特別是積累了趨利避害、化弊為利的寶貴經驗,在我們應對全球金融危機中得到充分體現”。

  曾與中國進行入世談判的美方核心人物、前貿易代表巴爾舍夫斯基説,入世後的中國在經濟增長、工業化、現代化、提升國際經貿地位等方面都取得了跨越式進展。入世幫助中國進一步鞏固了改革開放勢頭,成長和崛起為經濟大國。

  這是和世界共贏的十年:兌現承諾、勇於擔當。負責任的中國國際地位日益提升,世界也從中國發展中分享越來越多的機遇

  2008年,正當國際金融危機在全球蔓延之際,丹麥生物制藥巨頭諾和諾德公司作出了其在全球市場最大的投資決策斥資3.81億美元在中國天津興建全球最大的製劑與灌裝工廠。

  在諾和諾德大中華區總經理羅納德克裏斯蒂看來,這完全是為了“搭乘中國經濟發展的順風車”。

  中國市場很快成為諾和諾德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國區的銷售額連續增長了5倍,佔集團的銷售比重上升了近一倍。

  “隨著中國入世完全到位和經濟發展,中國在未來世界經濟中所發揮的主導作用將越來越大。”克裏斯蒂説。

  入世給了中國全面擁抱世界的機會,世界也從中國分享到發展的機遇

  十年間,中國每年平均進口7500億美元的商品,相當於為貿易夥伴創造1400多萬個就業崗位。

  十年來,中國市場新增34.7萬家外商投資企業,大批跨國公司將全球或亞太區總部遷到中國。在華外商投資企業累計匯出利潤2617億美元,年均增長30%。

  中國對外投資企業聘用當地員工接近80萬人,每年在當地納稅超過100億美元。

  由於進口中國商品,美國消費者過去十年共節省開支6000多億美元,歐盟每個家庭每年可以節省開支300歐元。中國物美價廉的商品為國外消費者帶來了巨大實惠。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也為世界各國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兌現了入世承諾。”商務部部長陳德銘説。

  這是一張中國履行入世承諾的“清單”:

  關稅總水平從2001年的15.3%降至9.8%,其中農産品和部分重要工業品關稅大幅削減,在發展中國家中處於較低水平;

  服務業領域已有金融、電信、建築、分銷等行業的104個部門對外資開放,接近發達國家108個的平均水平;

  中央政府清理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2300多件,地方政府共清理19萬多件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和其他政策措施,加強知識産權立法,嚴厲打擊各類侵權行為……

  “A+!” 面對這張 “清單”,世貿組織總幹事拉米這樣讚賞。

  不僅是説話算數,中國的“敢於擔當”也給世界留下深刻印象。

  十年前,當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第143個成員時,世貿組織的新一輪談判“多哈回合貿易談判”已拉開大幕。到目前為止,中國已陸續提出了100多項推動談判的提案。

  2005年7月,在“多哈回合貿易談判”處於困境之際,中國作為東道主,邀請約30位貿易部長在大連聚首,召開世界貿易組織小型部長會議,為同年12月在香港成功舉辦世貿組織部長會議進一步推動“多哈回合貿易談判”鋪平了道路。

  除了在國際多邊機制建設和改革進程中發揮出建設性作用,中國還積極順應區域經濟合作發展潮流,深入推進多邊、雙邊經貿合作,與多個國家或地區簽署了自由貿易協議。同時還積極向發展中成員提供力所能及的經濟和技術援助。

  從世貿組織的“新成員”到“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入世十年,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舉足輕重的作用。

  “今天,中國的地位決定了,如果離開中國,世貿組織就不能稱為‘世界’貿易組織了。”拉米説,“作為這個貿易體系的一部分,中國為維護體系的持續穩定提供了重要保障,這一點在國際金融危機期間表現尤為明顯。”

  這是中國人視野和觀念發生重大變化的十年:經歷開放洗禮,規則意識、市場意識、競爭意識日益深入人心,增強了中國發展的內在動力

  臨近2011年聖誕節,中國北京繁華的西單商業街大悅城商場內,聖誕樹、花環、綵燈和歡快的背景音樂已營造出了一派節日氛圍。穿著時尚的人們熙熙攘攘。美國3D大片《丁丁曆險記》正在這裡上映。

  更加開放的市場,給普通百姓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商場、超市裏匯集了世界各國商品,來自國外的金融、文化、娛樂服務豐富著人們的生活。十年前,汽車還很難進入尋常百姓家,如今,中國千人汽車保有量達60輛,邁入“汽車社會”。

  對於中國人來説,入世意味著更多的選擇、更好的服務、更新的理念。

  入世給普通中國人帶來的不僅僅是生活的變化,更重要的是視野的開闊、觀念的轉變和更新。

  十年前,誰也想不到,一個普通的中國民營企業能與美國企業巨頭“叫板”,並贏得海外維權的勝利。

  2004年,陳伍勝剛剛率領浙江通領科技集團進入美國市場,就被美國一家位居世界五百強的企業以侵犯專利權為由告上了法庭,隨後又被美國其他競爭對手起訴至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連環訴訟”中,陳伍勝品嘗過初戰告捷的喜悅,體味過失利的苦澀,也曾面臨艱難的抉擇:在決定是否就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裁決上訴前,律師曾明確地告訴他,這場將花費300萬美元的訴訟,勝訴率可能只有3%。

  “入世前大部分中國企業對什麼是‘知識産權’都不太了解,更不用説有意識地去保護知識産權或用知識産權來保護自己了。”陳伍勝説。

  面對陌生的規則、強大的對手、並不樂觀的前景,經過艱難抉擇,陳伍勝和他的團隊決定堅持下去。

  歷經五場訴訟,總共花費1500萬美元,陳伍勝終於在2010年將對手反訴至美國法庭並最終完勝,捍衛了中國企業的利益和尊嚴。

  “入世以後,中國人的規則意識越來越強。”龍永圖説,而這一意識正是世貿組織的精神之一。

  “貫穿中國入世十年的一條紅線是:從接受規則,到熟悉規則,到運用規則,再到創新規則,一切都是圍繞規則進行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薛榮久説,規則意識的樹立,使中國的後發優勢得到了很大提升。

  也許,放在中國六十多年社會主義建設、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的歷史中去看,入世十年並不是那麼涇渭分明。正如拉米曾指出的,這十年,延續了中國飛速發展的進程,鞏固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

  然而,十年來,世貿組織的“非歧視”“透明度”“公平競爭”等原則開始深刻影響中國經濟和社會,使其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而規則意識、市場意識、契約精神、法治精神等,如同奔涌的大潮衝擊著中國人的觀念和理念,與中國傳統文化激蕩融合。

  “入世對於中國的好處,不僅是經貿的發展,更重要的是觀念和理念的改變。”龍永圖説,“‘雙贏’、‘透明度’這些詞彙,伴隨入世大量進入人們的視野,並逐漸深入人心。”

  正如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指出:中國入世十年,學會按照國際慣例,調整、改革自己的制度使自己的行為“合拍”,並想盡各種方法靈活應對這些挑戰,使自己在國際舞臺上提升競爭力和朝著市場化方向邁進。

  “這些理念是中國從入世中得到的最寶貴財富,是最大、最長久的‘入世紅利’。”龍永圖説。

  這是對未來的昭示:加快改革步伐、提升開放水平,是把握機遇、贏得未來的必然選擇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特別是十年入世,中國融入世界的程度加深,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已是舉足輕重。

  但成績只能説明過去。

  “我現在擔憂的是在中國的國力越來越強大的時候,有些人是不是就覺得我們的開放已經差不多了,不需要再對外開放了,開放的緊迫性就比較小一些。”龍永圖的話發人深省。

  站在入世十年的門檻上,我們有理由自豪,但更需要警醒。因為,挑戰就在眼前。

  以代表性産業汽車為例,入世十年,帶來了十年爆髮式的增長週期,然而這一趨勢在今年開始放緩。

  “十年來,我們通過合資方式學到了先進的技術、經驗,經過十年的沉澱和積累,如今已經到了應該重新審視中國汽車産業發展方向的新階段。”吉林北方汽車産業信息開發有限公司研究部主任于甜甜坦言。

  中國汽車産業發展結構呈“金字塔”型,上端是進口豪華車,中端是合資品牌,大量國産品牌處於中低端;但從利潤分配看卻呈“倒金字塔”型,市場絕大部分利潤都被進口車及合資品牌拿走,眾多國産品牌還處於利益鏈低端。

  汽車産業只是一個縮影。審視國內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科學技術相對落後,國內資源環境“瓶頸”制約日益突出,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凸顯,這是我們的基本國情。

  環顧國際歐美國家經濟復蘇緩慢,一些國家政局動蕩。中國過去較多依賴出口的增長模式已經難以持續,中國與世界主要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摩擦進入高發期。如何平衡中國的國家利益和全球利益,成為必須破解的難題。

  站在入世十年的門檻上,我們更加清醒:入世十年,絕不是終點,而是改革開放新的起點。

  “對於一個勵精圖治、勇於進取的民族,挑戰往往是最好的機遇。”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認為,我國“十二五”時期發展的條件比改革開放以來任何一個時期都要好。

  堅定不移地實施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是中國人民作出的自主抉擇。經過入世十年的洗禮,今天的中國,擴大開放的基礎更加牢固,條件更加成熟,人民群眾的意願更加強烈。

  隨著“後入世時代”的到來,擺在中國面前的,是如何進一步延續和擴大這一“入世效應”。

  中國將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把擴大進口與穩定出口結合起來,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把吸收外資與對外投資結合起來,拓展國民經濟發展空間;把深化沿海開放與擴大內陸開放結合起來,優化區域開放格局“十二五”規劃作出這樣的部署。

  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原所長張燕生認為,在“十二五”規劃框架內,中國應著力解決好開放與發展之間的關係,從理論到政策上解決好動態轉型的動力、支撐和機遇,從戰略、長期和全局上處理好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之間的關係。

  入世十年,中國走出了一條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的道路,這一歷程仍將繼續。

  當前,利益關係調整已成為改革的難點和重點所在,需要全社會提高改革的共識,堅定改革的信心與勇氣,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下一個十年,中國應推進以公平與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二次轉型與改革,使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使多數人能夠公平地分享經濟發展成果,使市場保持充分的活力和效率,使資源環境可持續。

  十年砥礪奮進,十年精彩輝煌。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的中國,只要堅定不移地加快改革步伐、提升開放水平,一定能夠把握戰略機遇,贏得中華民族更加美好的未來。(記者陳二厚、張曉松、雷敏、王希、王優玲)

熱詞:

  •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
  • 入世效應
  • 中國國際地位
  • 新階段
  • 入世承諾
  • 新規劃
  • 新産品
  • 中國傳統文化
  • 中國改革開放
  • 通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