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因素撬動世界經濟天平 生産鏈中最重要一環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9日 14: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十年來,中國改變了自己,也影響著世界。在“中國製造”充斥全球市場的同時,作為規模空前的新興市場,10年來,中國累計利用外資超過1萬億美元,是全世界吸收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之一。巨大的中國市場不但影響著國際商品的價格走勢,也左右著跨國公司的全球佈局。如今,全球企業都想知道中國消費者的口味,他們把研發中心設在中國,把跨國採購重心放在中國,中國市場也毫無懸念地成為眾多跨國企業財報的亮點。與此同時,不斷壯大起來的中國企業,也開始揚帆出海,參與全球化競爭。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快了中國融入世界的進程,對全球經濟正産生著積極和深遠的影響。

  王樂(化名) 鐵礦石貿易商

  中國需求促進世界經濟增長

  □記者 楊燁 北京報道

  當記者見到王樂(化名)的時候,他剛剛結束了和一家銀行的貸款洽談,晚上的飛機,還要趕到湖南與一家鋼廠談合作。而在兩周前,他還在非洲考察一個鐵礦開發項目。

  應酬、考察、談判……這些就是王樂繁忙的工作節奏,作為一個鐵礦石貿易商,這樣的生活一晃就是十幾年。

  “1998年之前,我在鋼廠工作,主要也是負責原料採購,後來和幾個朋友決定自己出來幹。”公司註冊在青島,這一幹就是十幾年。這 十 幾 年 中 國 經 濟 經 歷 了 一 個 高 速 增 長 的 過程,大量的基礎建設和房地産開發,使得中國的鋼鐵行業也獲得了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伴隨著鋼鐵工業的發展,鐵礦石貿易也進入了快速成長期。

  十年前,我國鐵礦石進口量才9230萬噸,2002年達到1億噸,到2004年就漲到了2億噸,2008年漲到了4億噸……一直到現在進口量已經達到了6億噸。我國成了最大的鋼鐵製造國,同時也成為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

  正是因為這個機會,讓包括王樂在內的很多鐵礦石貿易商狠狠賺了一筆錢。他永遠忘不了那個時候的情景,很多鋼廠求著要買礦石,相互競價,行情好的時候一噸礦石都可以賺幾十美元,他所在的公司規模也在擴大,不僅在天津、北京都開了分公司,同時資産規模也從之前的幾百萬積累到了數億元。中國進口量的增加,拉動了鐵礦石價格的上漲,不僅價格飆升到了200美元/噸,且礦石一度達到“奇貨可居”的地步。

  “我們現在去澳大利亞、加拿大去看一些項目,那裏的人對我們都非常友善,因為他們都能感受到,中國需求對自己本國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王樂告訴記者,特別是在2008年,受到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鐵礦石作為大宗原材料産品也開始大幅度落水,而正是因為中國出臺了刺激經濟的一系列政策後,中國鋼鐵行業也成為最先復蘇的行業,從而拉動了澳大利亞、加拿大、巴西等礦産資源國經濟的恢復。

  不過,令王樂感到遺憾的是,作為最大的買家,中國至今仍然未在鐵礦石定價權方面獲得主動權,定價權仍然牢牢掌握在國外幾家大公司手中。“但是我堅信,中國需求下的中國價格終將會實現。”王樂説。

  “中國需求”在更大程度上影響著國際市場的供需關係和商品定價,鐵礦石如此,很多商品也是如此。這種需求來源於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也同樣刺激著産品出口國的經濟增長。而眾多進口的原材料,又在中國加工生産後,以各種商品的形式,出口到全球市場。中國與世界經濟在這種商品流動中,實現著共同繁榮。

  卡雨穆 阿富汗商人

  從“採購中國貨”到“買賣全球貨”

  □記者 張遙 義烏報道

  阿富汗商人卡雨穆和他的兩名親兄弟從1998年開始在義烏經商,主要是將中國生産的飾品、化粧品和建築材料等産品運回國銷售。經過十多年發展,卡雨穆三兄弟從義烏市場的一平米小攤位發展到了如今註冊的貿易公司,8名員工常駐義烏負責採購,100多名工人在阿富汗當地負責銷售和建材加工。

  “為了跑採購,我到過中國十多個省市,漸漸發現了新的商機。”卡雨穆説,“中國人對玉石有特別的情結,我在新疆看到過很多精美的玉石,但價格都比較貴。我們阿富汗盛産青玉,而且價格大概要便宜一半。在中國做了十幾年生意,貿易渠道我已經熟悉了,下一步準備從家鄉採購玉石到中國來賣,應該會有市場。”

  而對於阿爾及利亞商人阿布都來説,他的大海貿易公司早已定位於“進出口”,“從買賣中國貨到買賣全球貨,商機一定是存在的。”

  “W T O的規則就是鼓勵充分的市場競爭,我們已經看到了中國入世的積極效應,希望通過‘買賣全球貨’進一步實現多贏。”俄羅斯O M E D公司義烏辦事處的首席代表漢薩説。

  漢薩還表示,“十年下來消費者也漸漸明白了,‘中國製造’並不是刻意低價銷售,而是可以按需生産,一分錢一分貨。”漢薩説,“我們尤其喜歡買中國製造的小商品,因為就俄羅斯而言,輕工業是我們的弱項,而中國商品正好為我們補了‘短腿’,全球化經濟正是要體現這樣的分工協作。”

  加入世貿組織十年,中國商品走向世界的同時,各國商品開始通過日漸成熟的貿易流通渠道進入中國。很多人只關注中國的出口,卻沒有意識到中國也是個進口大國。2000年,中國是世界第七大出口國和第八大進口國;如今,中國已成長為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中國的進口在過去十年中以年均20%的速度遞增,這一巨大的變化是不能忽視的。

  傑西卡伯納斯 美國公民

  聖誕禮物幾乎都是“中國製造”

  □記者 喬繼紅 紐約報道

  傑西卡伯納斯,一名普通的美國母親,當記者問起她對“中國製造”的印象,她説,近10年來,美國市面上的中國産品像“吹氣球”一樣的快速膨脹增加。“像我的日常生活裏,幾乎所有的衣服都産自中國。”

  聖誕節快到了,伯納斯最近正在採購聖誕禮物。她是一名大樓管理員,沒有太多時間去逛商店,所以只能在網上購物。她説,不管是孩子想要的滑冰鞋,還是聖誕樹,還是禮物包裝盒,幾乎全是“中國製造”。“對我來説,産地不是很重要,實惠才重要。”作為一個精明的主婦,伯納斯在乎的是價格和質量。

  記者問起中國産品的質量,伯納斯回答説,“不能一概而論,有的好,有的不好,”在她的腦子裏沒有一成不變的傳統看法,每個産品都是個體。“比如現在也有很多産自印度尼西亞、越南還有拉美一些國家的産品,每個都不一樣吧。”

  美國民眾中,大部分人的心情跟伯納斯的一樣,他們購物時,不在乎産地,在乎的是能不能滿足生活需要,能不能“值回價錢”,是不是符合自己的收入水平。

  而事實證明,選擇“中國製造”確實給美國人省了不少錢。據中國駐美大使館的數據,過去10年,中國産品使美國消費者節省了6000多億美元。研究表明,“中國製造”平均為每個美國家庭增加了1000美元的可支配收入。

  如今,美國製造業面臨“中空化”,除了部分高科技創新産品外,大多都外包出去在海外生産,目的在於節約成本。“美國製造”越來越少,有一部分美國人開始著急,記得C N B C做過一次電視專題,一位美國老太太竭盡全力支持“國貨”,不在乎價錢,只在乎“美國製造”,但要完成一次日常購物常常要開車跑很多個地方才能買齊。通常情況下,大部分人還是更願意選擇物美價廉的“中國製造”。畢竟兩三倍甚至更多倍的價差不是每個人都能吃得消。

  一位哈佛大學的教授曾説,“中國製造”為促進美國經濟增長、控制通脹水平發揮了積極作用。

  伯納斯跟記者談完,收拾東西準備回家,這個時候一直站在她旁邊的同事翻翻衣領,對我説:“快看,我的衣服也是中國製造,鞋子也是”。

  如今的美國隨處可見“中國製造”的影子。對於美國普通民眾來説,從服裝,到箱包,到傢具家居,再到電子産品,如果不是有人問起産地,他們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麼多東西來自中國,“中國製造”已經是他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十年間,“中國製造”以其物美價廉的優勢,迅速進入全球市場。

  陳永嵐 瑞典投資貿易促進署副署長、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

  投資歐洲“中國企業確實長大了”

  □記者 梁嘉琳 北京報道

  “從瑞典卡爾馬省中國商貿城,到斯德哥爾摩工業園中興通訊和華為研發銷售中心,再到國家電網公司瑞典新能源合作項目。瑞典投資貿易促進署中國代表處成立前五年,我們就從中國引進了100個投資合作項目。”瑞典投資貿易促進署副署長陳永嵐説道。

  從首席談判代表再到副署長,華人陳永嵐推動瑞典成為英國之後,歐洲第二個在中國設立招商引資代表處的國家。“2002年,中國各地政府都在為招商引資絞盡腦汁,我們反過來到中國來招商引資。”陳永嵐回憶道,“那一年,中國政府首次在‘引進來’戰略之外,提出‘走出去’戰略。”

  最初他們接觸的是華為和中興,因為波羅的海地區擁有全球聞名的移動通訊和3G通訊設備製造業,比如瑞典的愛立信、芬蘭的諾基亞,華為和中興在瑞典設立研發中心,可以獲得區域內全球領先的資源和信息優勢。

  陳永嵐説,2008年以前,中國走向瑞典,既有科技企業搞産品開發等,也有民營企業搞高端市場的産品銷售,既有大企業在新能源、礦産等方面的戰略性投資,也有地方政府、行業組織在瑞典設立辦事處,“數量不少,但規模不大”。

  在陳永嵐看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全球經濟格局有了很大變化,中國企業家們從此前嘗試性地自建機構,到發起大膽的股權投資和並購,“華銳、金風等中國風電龍頭企業也在與我們接觸,有到瑞典發起股權投資的意願”。

  陳永嵐印象最深的是,中國吉利汽車2010年收購瑞典沃爾沃汽車。這個消息見諸中歐報章時,業界、工會一開始都不看好,但經過這幾年,在國際化團隊組建、高度市場化的本土運營經驗、砍價等談判技巧等方面,中國企業確實長大了。

  談到中國投資對瑞典的影響,陳永嵐説,我們的工作已經遠遠跳脫出國際貿易、單項投資、招商引資,而是一種雙向互利的跨國資本流動,瑞典有技術和産業優勢,中國有資金和市場優勢,甚至可以惠及第三方市場。“華為在瑞典的研發中心有500個工程師,70%都是瑞典本地人。”陳永嵐舉例説。

  “2010年,瑞典政府提出5000億克朗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計劃,覆蓋路橋、鐵路、物流中心、航站樓等領域,歡迎中國企業今後參與我們的全球招標。”陳永嵐最後發出邀請。

  2010年當年中國對外投資達688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了25倍,躍居全球第五位。中國企業走走看看、學學思思的求索之路,迄未止息。

  張濤 諾西公司採購經理

  在中國採購,全球生産鏈上無法替代的一環

  □記者 侯雲龍 北京報道

  “十年來,中國已經成為諾西最為重要的採購市場,而當初在中國建立全球採購總部的計劃,也已經順利完成。”負責諾基亞西門子通信(以下簡稱“諾西”)在中國採購工作的採購經理張濤這樣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説。

  張濤介紹,自己的工作包括為諾西設在中國和歐美等其他地區的生産線採購芯片、集成電路等各類電信設備。這幾年來,他和超過50余家中國電信設備生産商和供應商打過交道。在他看來,諾西在中國的採購,已經成為諾西全球生産鏈上不可或缺和無法替代的一環。

  “這些採購需求可能來自諾西在中國、印度或者其他全球任一一個生産工廠,也可能來自諾西的研發中心。”張濤説,在接到任務後,就得馬不停蹄地開始聯絡中國的各個供應商。

  從2009年開始,諾西在中國的採購金額已超過了10億歐元。“這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前是無法想象的。”張濤説。

  張濤介紹,儘管自己負責的採購工作只佔諾西在中國採購量的一小部分,但據他了解,相對低廉的價格已讓諾西受益匪淺,從2007年開始,通過在中國市場的大規模採購,諾西的生産成本在逐步下降。他介紹,自己負責的一項採購,已經使一種電信設備的生産成本,在三年內下降了10%左右。

  中國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使得眾多跨國公司受益匪淺。大量的跨國公司都將在中國建立供應鏈作為其全球戰略不可或缺的部分。“國際化基點正日益從歐洲轉向中國”———2010年出任諾西CEO一職的蘇立這樣認為。事實上,類似的話,摩托羅拉、阿爾卡特-朗訊、愛立信、思科等國際公司的大佬們也説過。這不僅僅因為這些公司在中國市場上的快速增長,更是因為中國在全球化經濟中扮演者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任何一家像諾西這樣的高科技公司,要完成設計、採購、生産、銷售的一連串工作,都無法脫離中國市場。

  張建敏 尚德電力投資關係部主管

  本土化發展拉動當地就業

  □記者 梁嘉琳 北京報道

  “我們海外的銷售公司都是本地化雇工,歐洲、美國、日本分公司從銷售員到總裁都是當地人。中國人和外國人,歸根到底都是尚德人。”尚德電力投資關係部主管張建敏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説道。

  張建敏説,2007年尚德開始收購海外太陽能電池廠。2009年,尚德宣佈斥資1000萬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建設太陽能電池生産工廠———尚德電力成為中國首家在美國設廠的太陽能電池組件製造商。“目前産能只有50兆瓦,相對於整個尚德剛達到2400兆瓦的産能,還是很小的。我們在美國建廠雇了近百位藍領工人,主要負責把中國製造的太陽能硅片板焊接組裝起來。”

  對於上遊産業,張建敏説:“沒有中國光伏産品産業的高速發展,就沒有這幾年全球光伏産業供應鏈的高速發展。全球多晶硅(光伏産品關鍵原料)産量從2004年的不足2萬噸,增加到2010年的16萬噸。光是去年,中國從美國進口的設備及支付的技術轉讓費就多達30億美元。”

  對於下游産業,中國光伏電池和組件對美出口,也為美國下游産業———尤其是光伏發電安裝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張建敏説,根據初步統計,尚德每在國內創造10個就業崗位,大概會在美國衍生出15個就業崗位。

  “對於我們來説,本土化是最好的全球化。這是尚德的重要價值觀。”張建敏總結道。

  加入世貿組織十年,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不可忽視的貢獻。中國水電集團總經理范集湘曾説過:“要把他國當故鄉,要融入這個國家,而不能給人家一個概念,你賺了錢就走,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這樣就)就很難立住腳,紮下根。”誠哉斯言。

  陳雷 友邦保險集團北京分公司業務總監

  外資險企:老牌公司在華煥發青春

  □記者 李唐寧 北京報道

  “中國是友邦保險的‘老家’,中國市場為友邦品牌提供了新的成長空間。友邦保險能夠成功在香港上市,並成為香港歷史上最大的IPO,都得益於友邦在中國市場的成長。”友邦保險集團北京分公司業務總監陳雷説“中國讓友邦這個老牌的壽險公司重新煥發了青春。”

  對於加入世貿組織十年的發展,陳雷認為,儘管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市場的份額仍排在亞洲最低,但中國市場巨大的潛力和空間仍給外資保險公司帶來了諸多改變。

  2004年底,中國保險業結束入世過渡期,率先在金融領域實現了全面對外開放。十年間,名列《財富》500強的40多家境外保險公司大多數已經進入中國保險市場,然而,在已成長為已亞洲第二大保險市場的中國,外資壽險公司所佔市場份額目前仍在5%左右徘徊。

  在中國保險市場這個“強者恒強”的領域,外資保險公司的發展面臨著來自內資保險公司的激烈競爭和挑戰。但陳雷認為,儘管擴張之路仍步履維艱,但外資保險公司其為中國的保險行業作出的貢獻卻是有目共睹的。

  對於外資保險公司在華發展的前景,陳雷認為,能否把好的經驗引進到國內,幫助中國保險業向更健康、更專業的方向發展,應是外資公司今後將面對的重要課題。

  加入世貿組織十年來,金融領域不斷開放,在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的誘惑下,眾多外資金融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在給中國市場帶來先進的管理理念和豐富金融服務的同時,外資金融公司也因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而獲益匪淺。

熱詞:

  • 中國風電
  • 中國鋼鐵
  • 經濟參考報
  • 我國鐵礦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