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通過教改、醫改緩解“全科醫生荒”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7日 00: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北京12月6日電(記者吳晶)教育部與衛生部6日在全國醫學教育改革工作會議上宣佈的一系列方針政策,顯示中國正在通過教改、醫改“兩手抓”,緩解存在多時而未解的“全科醫生荒”。

  “全科醫生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已成為當前建設基層衛生醫療服務體系的瓶頸,”衛生部部長陳竺説,“在構建全民醫保體系的新時期,設置全科醫生對建立基層衛生服務基層首診、雙向轉診、上下聯動、慢性疾病的有效防控以及醫療費用的控制都有積極作用。”

  全科醫生在中國已出現20多年,卻至今不大為國人所知,甚至被人與“赤腳醫生”聯絡在一起。來自衛生部的最新統計顯示:目前中國註冊的全科醫療科職業醫師數僅有8萬餘名,僅佔醫師總數的4.3%。而在重視基層衛生的國家和地區,全科醫生一般佔醫師總數的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以上。

  陳竺指出,西方發達國家的實踐證明,全科醫生對基層常見病多發病診療、病人康復及轉診、疾病預防及控制等負有重要職能,居民80%的健康問題在社區就可得到有效處理,全科醫生也因此被譽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

  長期以來,由於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中國醫學教育層次多、多種體制並存,醫學畢業生臨床特別是基層服務能力不高,難以取得民眾信任,民眾普遍小病大看,導致醫療費用快速上漲和大醫院規模迅速擴張,形成大醫院人滿為患、社區和農村基層醫院門可羅雀的局面。

  “實踐能力已成為醫學教育的嚴重短板,”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説,“必須加快醫學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今年7月,國務院公佈《關於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對改革醫學人才培養模式作出頂層設計,規定將全科醫生培養逐步規範為“5+3”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臨床醫學(含中醫學)專業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醫生規範化培養。

  事實上,這項醫學教育改革已在“看病難”問題尤為突出的大城市率先啟動。從1997年起,上海通過對社區臨床醫師開展全科崗位培訓、招錄醫學院校本科畢業生參加全科醫師規範化培訓、將全科醫師培訓納入全市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計劃等三個階段的改革,建立起全科醫師培養與住院醫師培訓並軌的機制。

  袁貴仁指出,2010年,上海啟動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與臨床醫學碩士學位銜接改革試點,作為最早啟動的國家教育體制綜合改革項目之一。實踐證明,通過研究生入學招生和住院醫師招錄相結合、研究生培養和住院醫師培訓相結合、學位授予標準與臨床醫師準入標準相結合,當地逐步理順了全科醫生和住院醫師教學和管理體制,強化了醫生的臨床實踐能力,提高了醫學院校畢業生從事全科醫生工作的積極性。

  陳竺強調,2012年將是全科醫生規範化培養制度在全國範圍內全面實施的第一年。當前必須儘快啟動培養基地遴選和建設工作,加快師資隊伍建設,通過按需分層、導師制等方式開展培訓。同時,針對全科醫生培養週期較長的特點,在過渡期還要大力開展基層在崗醫生轉崗培訓,強化訂單定向免費培訓,支持基層醫生符合條件後註冊為全科醫生或助理全科醫師,鼓勵大醫院醫生到基層服務。

  根據國務院《關於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到2020年,中國將基本實現城鄉每萬名居民擁有2到3名合格全科醫生。

  要實現這一目標任重道遠。有專家指出,針對當前全科醫生工作條件差、待遇報酬低、社會地位不高等特點,有關部門要將教育培訓和從業激勵統籌好。同時,要通過宣傳使更多民眾認識到,隨著人口老齡化和疾病普遍化的趨勢,他們需要的不是“搶不上床位、挂不上專家號”的大醫院,而是能及時診治,提前預防,近在身邊的全科醫生。

  據悉,為加快建立規範的全科醫生培養制度,國務院相關部門正在抓緊研究制定配套措施,包括培養標準、激勵標準,資格認定、職業準入以及學位授予等。

熱詞:

  • 醫學教育改革
  • 激勵標準
  • 醫學人才培養
  • 醫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