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專家談醫藥産業困境:這樣下去整個行業會死掉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2日 15:4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羊城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壓出廠價抬零售價全為中間“潛規則”

  業內人士坦言:不這樣做,企業會死掉;這樣做下去,整個行業會死掉

  記者經過長達一年的調查發現,一些常用藥品醫院零售價比出廠價高出很多。從藥廠到醫院,中間利潤均超過500%,最高達到6500%以上。醫藥代理公司、藥品招標、醫院、醫生等各個環節瓜分差價,這成了令藥價飆升“潛規則”。

  中國藥學會醫藥政策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宋瑞霖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坦言,央視的調查反映了目前中國醫藥産業的困境———不這樣做,企業會死掉;這樣做下去,整個行業會死掉。

  低價出廠:

  把部分商業環節推出去

  央視調查曝光的一些用於治療肺炎、胃炎和止痛的常用藥品,從出廠價到醫院零售價,中間利潤都超過400%。其中山東方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産的規格為2毫升20毫克的鹽酸奈福泮注射液,出廠價每支0.32元,醫院零售價為21.26元,中間利潤竟高達6500%以上。

  為何一支救命藥的出廠價只要0.32元?

  宋瑞霖表示,藥品的出廠價並不是正常商品的出廠價。藥企的普遍做法是,將藥品賣給代理商經銷,也就是俗稱的大包商,由大包商進行銷售配送。現在看到的出廠價,僅僅是藥品生産成本加上藥企的利潤,而推廣、稅收、倉儲、投標、配送等剛性成本全部轉給了大包商。“做個假設,如果推廣、倉儲、投標、配送等工作都由藥企自己做的話,那麼一支鹽酸奈福泮注射液的出廠價就不止是0.32元,而可能要3.2元了。

  “質量控制不嚴,也給藥品低價出廠提供了溫床。”宋瑞霖坦言,目前的藥品質量監控只重視檢驗結果,不看生産管理過程,低水平的小企業只要混過檢驗就能做到低價出廠。

  做高零售價:

  擴大可“操作”灰色空間

  然而,3.2元與21.26元,中間仍有18.06元難以想象的巨大利潤空間。既然藥品市場競爭激烈,為何藥企不將零售價調低點呢?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坦言,這是因為藥廠在給藥品定價時,會和代理商商定一個零售價,而這個零售價通常就是針對藥品招標和醫院醫生的(要預留各種公關費用)。價格越高,就越有錢進行藥品公關。“零售價定高,才能保證有空間可操作。”

  根據我國目前藥品的定價方式,屬於政府管理價格的範圍只有列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的藥品以及少數生産經營具有壟斷性的特殊藥品,僅佔市場流通藥品數量的20%。這一類藥品的成本都要經過發改委核算,價格管理比較嚴格,其利潤空間就有限。然而,另外80%的藥品都是由企業自主定價,也就是屬於市場調節價。“自主定價的藥品有運作的空間,企業抬高市場價,可操作的灰色空間也就大了。”上述人士説。

  該人士強調,正常情況下,自主定價的藥品,按道理是不可能進醫保的,因為進醫保肯定要控制價格。但現實是,自主定價的品種通過公關同樣可以進入地方的醫保增補目錄,從而進入地方醫保。“所謂天價藥物就是從地方醫保起家的。”

  擔心“一刀切”:

  不搞商業賄賂根本賣不出

  央視記者調查發現,即使不少藥品的中標價比出廠價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但依然低於發改委公佈的最高零售價。發改委所制定的最高零售價是否高得離譜?

  一位大型藥企的負責人表示:“藥品價格問題太複雜。藥品流通需要費用和成本,並不是從藥企的倉庫直接就能送到患者手中。很顯然,不搞商業賄賂,藥根本賣不出去。此前魚精蛋白等廉價救命藥缺貨,也是這個原因。要企業生産出魚精蛋白並不難,但是太廉價了沒錢賺,沒人願意代理願意配送,最後企業也就不願意生産。”

  這位負責人坦言:“央視的報道出來後,我們最擔心的就是發改委因此又來個‘一刀切’,大幅砍低藥價。”

  宋瑞霖認為,藥價裏面問題非常多,而同質化競爭嚴重,藥企只能拿到最薄的利潤,小企業為了生存甚至做“血本”生意,這也是中國醫藥産業發展乏力的原因。(羊城晚報記者 陸志霖)

熱詞:

  • 醫藥代理
  • 藥企
  • 潛規則
  • 魚精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