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深化區域合作 促進協調發展(經濟形勢專家談)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4日 08: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年來,我國區域合作呈現領域越來越廣泛、形式越來越多樣、作用越來越突出的良好態勢,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進一步深化區域合作,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下保持我國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必然選擇和重要舉措。

  新形勢下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途徑

  當前,國際國內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複雜的變化。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和市場一體化加速推進,地區間的合作與聯動成為大勢所趨;另一方面,能源資源、生態環境和地域空間對發展的約束日益嚴重,需要通過區域合作尋求新的發展空間和機遇。在這種形勢下,深化我國區域合作成為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途徑。

  拓展發展空間。區域合作就是不同地區之間克服行政區劃的限制,相互“借”資源、土地、人才、資金、技術、經驗,擴大利用和配置資源的範圍和開展經濟活動的地域空間,在實現合理分工的同時實現優勢互補和疊加。加強區域合作,有利於克服低水平重復建設,拓展産業發展空間;有利於克服地方保護、惡性競爭的弊端,拓展市場空間;有利於在更大範圍內優化資源配置,拓展要素配置空間。

  提升發展質量。加強區域合作,可以有效促進資源要素自由流動,提高資源要素的配置水平和利用效率;可以推動東部地區産業向中西部地區有序轉移,既為東部地區産業結構提升騰出空間,又延伸拓展中西部地區産業鏈條;可以推動形成合理的區域分工格局,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可以匯聚各地區力量破解僅靠一個地區難以解決的重大瓶頸問題;可以逐步構建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有利於區域聯動發展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促進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和完善。

  促進協調發展。加強區域合作,有利於實現東中西各地區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調發展。從深層次看,區域合作的本質是經濟逐步融合和一體化的過程,是社會政策統一化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過程。區域合作的深入推進,有利於構建跨行政區的利益協調機制,加快實現區域內公用事業一體化,實施統一的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社會政策,整合、共享社會資源,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不斷開闊視野、轉變思路、創新模式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區域合作的內涵和特點呈現新的特徵。在新形勢下,必須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開放的思路、更靈活的方式謀劃和推動區域合作,不斷提升合作層次和水平。

  把建設經濟區作為重要平臺。近5年來,國家先後推出了若干個經濟區,為推動區域合作搭建了重要平臺。加快推進經濟區建設,應按照符合市場經濟規律、體現總體規劃方向、注重突出區域特色的原則,根據各地不同的發展需求和地域特點,有側重地設立各類合作試驗區、示範區。一般來説,沿海地區經濟區的規劃與建設要有利於增強其作為國際門戶和開放前沿的功能,推動其進一步融入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繼續發揮帶動全國經濟增長和發展方式轉變的作用。內陸地區經濟區的規劃與建設要有利於有效有序承接國際産業和沿海産業轉移,加快內陸開放型平臺建設,培育形成若干具有特色和競爭力的産業集群及國際加工製造基地、服務外包基地,優化提升整體經濟結構。沿邊地區則應加快重點口岸、邊境城市建設,在邊境沿線有條件的地區設立一批邊境經濟合作區和跨境經濟合作區,加強與周邊國家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發展面向周邊的特色外向型産業群和産業基地,構建沿邊經濟帶和經濟走廊。

  把發展“飛地經濟”作為重要路徑。發展“飛地經濟”有助於發達地區突破行政區劃的限制,克服發展要素約束特別是地理空間的約束,實現借地發展、借資源發展;也有助於欠發達地區有效吸引外部投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産業,學習先進管理經驗,實現跨越式發展。新加坡與我國合作建設的蘇州工業園區是發展“飛地經濟”的一個成功例子。去年初,國家批准設置皖江城市帶産業轉移示範區,第一次把發展“飛地經濟”納入國家戰略層面進行規劃並付諸試驗。

  把加快産業轉移與承接作為重要內容。推進産業轉移與承接,有利於東部沿海地區進一步優化産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國際競爭力、拓展發展空間,有利於廣大中西部地區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效率、拓展産業體系、增加就業機會,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增強自身“造血”機能和自主創新能力。應把握機遇,把大力推進區域間産業轉移與承接作為推動區域合作和實現東中西聯動的重要內容。目前,國家專門出臺了關於中西部地區承接産業轉移的指導意見。

  把促進一體化作為重要標誌。區域一體化是區域合作深入發展的重要標誌。促進區域一體化,應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推動相結合、全面深化與重點突破相結合的原則,注重處理好一體發展與合理分工、積極開拓與適時規範的關係,做到科學謀劃、精心組織。應著力在兩個方面下功夫:一是由淺入深推進一體化進程。按照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思路,從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入手,逐步向環境保護、應急管理、知識産權保護、市場體系、公共服務等方面一體化拓展;從一般性的經濟社會活動協同逐步向法律法規與制度建設層面延伸。二是因地制宜探索一體化手段。充分發揮經濟手段的功效,通過設立一體化的基金等措施探索促進一體化深入發展的新路徑;推動多層面協調機制的建立,及時解決一體化過程中碰到的問題。

  把加強對口支援和幫扶作為重要舉措。對口支援和幫扶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地區差距的重要舉措。近幾年,國家陸續實施了多層次的對口支援,包括對貧困地區的對口支援,專門對青海、新疆、西藏的對口支援,對三峽、南水北調等特殊工程地區的對口支援。進一步加強對口支援和幫扶工作,應在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的同時,鼓勵和推動發達地區幫扶欠發達地區,建立促進區域協調互助機制,促進地區間經濟協作和技術、人才合作深入發展。對口支援和幫扶並不是東部地區單方面的給予和付出,東部地區也可以從相關經濟技術合作、産業分工深化和市場規模、發展空間擴大中受益。

  建立健全推進區域合作的體制機制

  良好的體制機制是深入推進區域合作的有力保障。應以打破阻礙區域合作的體制障礙和制度壁壘為重點,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加快建立符合現代市場經濟要求,有利於區域間相互促進、優勢互補、互利合作的制度體系。

  著力打破體制機制障礙。第一,加快形成有利於深化區域合作的法制環境。大力推進相關法制建設,圍繞保障公平競爭、維護市場秩序、規範政府行政權力、合理界定政府與市場、企業、仲介組織關係等重要方面,研究制定相關規則與條例。第二,推動形成有利於深化區域合作的良好政策環境。重點是完善財稅政策,推進投融資體制與價格體制改革。在財稅方面,繼續加大對中西部地區轉移支付力度,優先彌補禁止和限制開發區域的收支缺口,積極扶持老、少、邊、窮地區加快發展,縮小地區差距。全面改革資源稅,積極推進環境稅費改革,更好地體現資源産地和生態區域的利益。在投融資方面,推動建立有效的投融資導向機制,鼓勵推進跨行政區的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促進區域間互聯互通;支持培育地方特色産業、開發地方優勢資源,促進形成合理的分工格局。在價格方面,推進水價、電價及成品油價格改革,理順天然氣與可替代能源比價關係,完善資源性産品價格形成機制,使資源性産品價格能切實體現開發成本、補償成本及環境治理成本,從而平衡好資源輸出地和輸入地的利益關係,促進區域良性互動。

  著力探索區域合作的利益共享機制。實現互利共贏是區域合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此,應在以下三方面探索建立相關各方實現利益共享的有效機制。一是管理體制。合作方式不同,管理的具體模式也會不同,但協調、高效是管理模式設計應把握的共同原則。此外,管理體制直接影響著權利和收益的分配,因此需要精心設計具體的規則制度,體現公平公正的要求。二是分配方式。地區間合作能否成功、能否持續關鍵在於利益分享是否合理。應充分考慮現有體制特點和各地發展要求,充分借鑒國際成功做法和企業合作經驗,立足於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和長遠發展,大膽創新。三是長效機制。應把推動長期發展、分享長期利益作為建立區域合作利益共享機制的重要內容,通過制度安排保障區域合作實現科學發展。

  著力打造區域合作平臺。區域合作平臺是推動區域合作的重要載體和依託。應按照有效整合、適度創新的思路,繼續強化和創新各類平臺。一是充分利用現有的博覽會、貿易洽談會等多種形式開展區域合作。二是發揮各類園區的載體作用,統籌規劃開發區、高新技術園區等各類園區建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園區,大力推進園區整合發展;同時,可考慮圍繞不同的主題,設立各類合作試驗區、示範區,使之成為推動與深化區域合作的新載體。三是大力推進公共信息、公共檢測、技術創新等服務平臺建設,加快建立區域間信用信息共享機制,支持互聯網等新型合作平臺的發展;同時充分發揮各類社會組織的作用,推動形成區域間、城市間多層次的合作平臺,努力形成全社會推動區域合作的工作格局。

熱詞:

  • 區域合作
  • 區域協調發展
  • 區域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