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輝煌的成就 寶貴的經驗(學習貫徹六中全會精神)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4日 07:5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我國五千多年文明發展歷程中,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自強不息,共同創造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共産黨從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視運用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鬥力量,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以思想文化新覺醒、理論創造新成果、文化建設新成就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向前發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重要戰略地位,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同發展,推動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第一,新的文化發展理念逐步形成,文化建設的方向更加明確。我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開闢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在推動文化建設的偉大進程中,我們黨不斷探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斷增強文化自覺。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把握更加深刻,提出了一系列新論斷新要求,系統回答了新時期文化的發展與民族和國家命運的關係,文化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方向和目的,文化建設的主要功能、發展路徑和動力,文化建設要遵循的方針和原則,文化發展的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等重大問題,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為當代中國文化發展提供了思想遵循和理論指導。

  第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更加堅定。我們堅持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更加深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力度不斷加大,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更加鞏固,廣大幹部群眾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更加堅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不斷加大,廣大青少年的道德素養日益提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成效顯著,紅色旅遊全面開展,“愛國歌曲大家唱”群眾歌咏活動廣泛開展,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的評選深入人心,人民群眾的愛黨愛國意識不斷增強,向英雄學習的風氣日益濃厚。全國“道德模範基層巡講”活動影響深遠,在全社會形成了學習道德模範的良好氛圍。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優秀精神文化産品不斷涌現,進一步弘揚了主旋律。優秀傳統文化得到進一步弘揚,革命文化煥發出新的光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進一步增強,全民族奮發向上的鬥志更加昂揚,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共同思想道德基礎。

  第三,藝術創作更加繁榮,優秀文化産品不斷涌現。我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發揚廣大人民群眾和文化工作者的創造精神,推動優秀文化産品大量涌現,豐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通過設立繁榮文藝創作專項資金,開展文華獎、群星獎、百花獎、金雞獎、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等一系列評獎活動,組織中國藝術節、全國性比賽、展演等具有導向性的藝術活動,不斷加大對文藝創作的扶持和引導。在黨的文藝方針政策指引下,廣大文化工作者銳意創新,藝術創作觀念逐步從封閉走向開放,創作方法從單一走向豐富,創作題材從狹窄走向廣闊,表現形式從單調走向多樣,文藝創作積極活躍,文學、美術、話劇、歌劇、舞劇、雜技、音樂劇、戲曲、電影、電視等各個藝術門類百花競放、異彩紛呈,一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藝術精品脫穎而出,為人民奉獻了豐富的精神食糧,活躍了城鄉群眾的文化生活。

  第四,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推進,文化生産力得到進一步解放。我們堅持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文化發展理念,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産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産業健康發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決策。根據中央提出的改革目標和任務,廣大文化工作者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增強改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堅持以改革為動力,以發展為第一要務,積極探索,勇於創新,各項改革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經營性文化事業轉企改制全面推進,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有590家文藝院團、402家出版單位、327家電影公司、595家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32家省級黨報黨刊發行機構、52家電視劇製作機構完成轉企改制。29個省區市已組建省級廣電傳輸網絡公司。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機制改革不斷深化,普遍實行了全員聘用制和崗位責任制,保留事業性質的文藝院團實行企業化管理,幹部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進一步發揮。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北京、天津、河北等14個省區市已全面完成綜合執法改革任務。在318個副省級和地級市中,306個已組建綜合執法機構,221個完成了有關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的整合。2640個區縣中,2053個已組建綜合執法機構,2037個完成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整合。

  第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推進,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進一步實現。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堅持面向基層、面向農村,積極開展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取得顯著成效。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不斷完善,目前我國共有3020個博物館、2884個圖書館、3264個文化館(群眾藝術館)、40118個文化站,基本實現了縣縣有圖書館、鄉鄉有綜合文化站,初步形成了覆蓋城鄉的具有便利性、基本性、均等性、普惠性的六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廣播電視設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全國共有廣播電視播出機構2638個,已建成世界上覆蓋人口最多,有線、無線、衛星等多種手段並用的廣播電視網,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達96.78%,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達97.62%。文化資源和文化服務向農村和欠發達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傾斜力度逐步加大,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工程、全國萬里邊疆文化長廊建設工程、知識工程、蒲公英計劃、送書下鄉工程、流動舞臺車工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農家書屋工程、農村電影數字院線工程等惠民工程先後實施,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逐步擴大,城鄉、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的差距不斷縮小。公共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斷創新,公共文化服務能力逐步增強。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工作全面推進,截止到2010年年底,全國免費開放的博物館、紀念館總數達到1749個,2008年到2010年累計免費接待觀眾達13.4億人次,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美術館免費開放已經啟動。文藝院團文化下鄉活動深入開展,為廣大農村尤其是偏遠地區人民群眾奉獻了精神食糧。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農村和基層文化生活更加活躍。廣大人民群眾讀書、看報、看戲、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進行藝術鑒賞、參加文化活動變得更加便捷,享受的公共文化産品和服務更加趨於均等化。

  第六,文化遺産保護體系不斷完善,優秀傳統文化得到進一步弘揚。以《文物保護法》和《非物質文化遺産法》為基礎的文化遺産保護法律體系不斷完善。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新調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40多萬處,非物質文化遺産普查確定近56萬個項目,收集了珍貴實物和資料達26萬多件。國務院先後公佈六批235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批121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目前,我國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世界自然遺産、文化遺産和雙遺産共41處,總數居世界第三;28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6個項目入選“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總數位列世界第一。重要文化遺産得到有效保護,布達拉宮等西藏三大文物保護工程順利竣工,南水北調等國家大型基本建設中的文物保護穩步開展,大遺址保護格局初步確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順利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的保護得到加強,命名了三批1488個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生産性保護取得突破,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整體性保護不斷推進,已設立1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保護文化遺産宣傳活動廣泛深入,設立“文化遺産日”,社會各界的保護意識逐漸增強。

  第七,文化産業蓬勃發展,逐步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增強,我國文化産業經歷了探索、起步,逐步走向迅猛發展的新階段。文化産業結構調整和資源整合力度不斷加大,文化企業規模實力快速提升。一批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大型文化企業集團逐步發展壯大。文化産業基地和特色産業群建設加快推進。各類文化産品交易平臺日益健全,重大會展活動成功舉辦。多元化投資格局初步形成,所有制結構得到優化。演藝、娛樂、影視製作、新聞出版等傳統産業快速發展,動漫遊戲、數字音樂、數字電影、網絡視頻、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公共視聽載體、數字出版、網絡出版、手機出版等新興文化産業迅速崛起,文化産業門類日益齊全。文化産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上升,逐步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據統計,2004年以來,全國文化産業年均增長速度在15%以上,比同期國內生産總值增速高6個百分點,保持了高速增長的勢頭。2008年、2009年間,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文化産業逆勢上揚,其消耗少、污染低、容納就業多、附加值高等優勢得到進一步凸顯。2010年,文化産業增加值突破1萬億元,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由2004年的2.1%增加到2.5%以上;北京、上海、江蘇、湖南、湖北、廣東、雲南等省市,文化産業增長速度年均超過20%,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均達到5%以上,成為當地新的支柱性産業。文化市場主體的培育力度不斷加大,娛樂市場、演出市場、音像市場、電影市場、圖書市場、網絡文化市場、藝術品市場日益繁榮,逐步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國際文化貿易逆差局面明顯改觀,文化産品和服務進出口逆差逐步減少。2010年我國核心文化産品進出口總額達143.9億美元,同比增長15.1%。其中,國産影片海外銷售總額超過35億元人民幣。圖書版權輸出引進比從2005年的1:7.2縮小至2010年的1:3。

  第八,對外文化交流廣泛深入,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競爭力逐步提升。我們堅持發展多層次、寬領域對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鑒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嶄新形象和我國人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目前,我國同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著良好的文化交流關係,與145個國家簽訂了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和近800個年度文化交流執行計劃。“歡樂春節”、“中國文化年”、“中國文化節”、“相約北京”、“中非文化聚焦”等大型品牌文化活動成功舉辦,影響廣泛。通過舉辦高峰論壇,思想文化領域的對話與交流更加深入,增進了不同國家人民之間的理解和認同。海外文化陣地建設不斷加強,我國已在海外設立96個使領館文化處(組)、9個中國文化中心、322個孔子學院。主流媒體國際傳播能力不斷提升,對外廣播和影視在播出語種、播出時間和發射功率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節目和頻道在境外有效落地、覆蓋範圍進一步擴大,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覆蓋面越來越廣。文化産品和文化服務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核心文化産品和服務出口快速增長,在歐美國家的市場佔有率逐漸提高,出口規模不斷擴大。與此同時,有序地引進國外優秀的文化藝術産品,豐富了我國群眾的文化生活。

  我國文化改革發展,顯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顯著增強了國家文化軟實力,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回顧歷史,我們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文化發展道路,也積累了非常寶貴的經驗。

  第一,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文化領域的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果,它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為先進文化建設指明了正確方向。我們黨從一誕生就舉起馬克思主義這面旗幟,並在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兩大理論成果,成為指引中國文化前進的根本指針。我們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確保文化改革發展沿著正確道路前進。

  第二,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先進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階梯、社會前進的精神動力,凝聚著一個民族對世界和自身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積澱著一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上的旗幟。我們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統一,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會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民族素質,塑造高尚人格。

  第三,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人民是文化建設的主體,人民的生産生活實踐是文藝創作的源泉,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建設的最終目的。因此,進行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必須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把握人民群眾的新要求、新期待,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必須把人民大眾是否滿意作為衡量文化工作成敗的根本標準,把人民大眾的廣泛參與和熱情創造作為文化興盛的根本力量,做到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必須堅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文化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改革創新是文化的本質特徵和生命力所在。實踐證明,文化領域每一次認識上的重大突破,每一次體制上的重大革新,每一次科技上的重大應用,都會給文化發展帶來一次重大機遇。因此,必須立足長遠,著眼當前,不斷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不斷破除影響和制約文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優化文化發展的體制環境,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産力。必須不斷推動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搶佔文化發展制高點,創造文化發展新優勢。

  第五,必須堅持“兩手抓、兩加強”,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協調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是實現和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手段。發展文化産業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加強文化建設,必須正確區分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産業,堅持“兩手抓、兩加強”。無論是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還是經營性文化産業,都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

  第六,必須堅持廣泛吸收和借鑒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目標。我們要正視歷史的經驗教訓,直面世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以更加理性、科學的態度進行文化的反思、比較、展望,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正確看待自己的文化,正確對待別人的文化。必須堅持以對民族、對歷史、對後人高度負責的精神,更好地用民族優秀文化滋養民族生命力、激發民族創造力、鑄造民族凝聚力,建設好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必須倍加珍惜黨領導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實踐中創造的革命文化,不斷匯聚新的精神力量,創造富有鮮明時代精神的新文化。必須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廣泛吸納、融匯一切外來優秀文化成果,不斷提高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

  偉大成就彪炳史冊,寶貴經驗來之不易。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廣大文化工作者要以更加昂揚的鬥志、更加飽滿的精神、更加忘我的工作,在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指引下,再接再厲,再創佳績,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熱詞:

  • 轉企改制
  • 黨的十六大
  • 動漫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