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發達國家綠色壁壘林立 中國企業出口成本大漲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1日 13: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個大、飽滿的中國大蒜對歐美市場仍然很有吸引力。只是近年來,歐盟等對進口食品設置綠色貿易壁壘,出口成本大漲,部分參展商考慮放棄歐盟市場。吳偉洪 攝

  昨日,第110屆廣交會三期在廣交會展館中拉開序幕,主要展出紡織服裝類、鞋類、辦公、箱包及休閒用品類、醫藥及醫療保健類、食品類。

  由於歐盟、美國和日本食品安全標準提升,本屆廣交會許多農産品類參展企業對記者反映,或考慮放棄部分歐盟市場。而面對食品安全標準日益嚴格的趨勢,有中國食品企業開始試水“全産業鏈”模式,試圖從源頭把關,從而打破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設立的綠色貿易壁壘。

  農産品價格優勢基本喪失

  代理新疆大棗等農産品的廣州方全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彥龍表示,近兩年來,歐盟、美國、日本對進口食品先後設置了綠色貿易壁壘,出口歐盟的成本大幅上漲,以致他們近兩屆廣交會放棄了大部分來自歐盟的訂單。

  劉彥龍表示,根據歐盟的相關規定,輸歐盟的農産品需要每一批貨都取得符合歐盟標準的有機轉換認證,“每一批都要做認證,這一項的成本上漲了20%左右。”

  出口農産品的山東省濟寧忠旺食品銷售經理方業娟有同樣的遭遇。她告訴記者,目前歐盟的標準提高,要獲得多重認證才能進入歐洲市場,開發中東、北非等新興市場成為其破解之路。

  方業娟説,近年來,中國農産品的價格優勢已經基本喪失,甚至在世界市場上處於偏高位置,在歐洲、美國、日本等傳統市場也逐漸喪失競爭力。“人工成本漲得特別厲害,以簡易包裝的大蒜為例,僅僅是包裝費一項已經達到每噸700元—800元人民幣。”

  “綠色壁壘很早就有了,我們的産品就一直都沒能進歐美市場。”四川岳安縣綠峰檸檬産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廖武榮説。綠峰的檸檬鮮果今年産量1萬多噸,賣相好一點基本走外銷。儘管想拓寬市場,但多年來出口市場依然局限在香港、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中東等地。

  據廖武榮介紹,國內檸檬産區主要集中在四川、雲南和海南,但由於在病蟲害防治技術上比較落後,不論是那個産區的産品,都很難達到歐美要求的農藥殘留標準,“行業內基本沒有能出口到歐美市場的。”

  試水“全産業鏈”謀解困

  新疆中基番茄製品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表示,認證可以接受和理解,但目前人民幣匯率升值、人工等成本上漲,而産品價格卻上不去是關鍵。“單是農産品收購價都上漲20%,但報價還要維持不變,你説我們哪有錢去做認證?”

  “食品安全是全球性問題,不僅是歐盟。”浙江省茶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也表示,雖然綠色貿易壁壘確實給農産品的出口造成了麻煩,但也是可以理解的。“食品安全標準越來越嚴格肯定是趨勢,比如茶葉的標準問題90年代末就已存在,對專門出口的公司來説問題並不大。”

  據了解,在産茶大省浙江,茶葉出口量已經超過了全省的産量,許多企業不得不在全國乃至全球範圍內進行原料採購。但由於茶葉質量良莠不齊,倒逼出口企業自己種茶。而出口企業的全産業鏈佈局,也有利於應對不斷變化的綠色與安全標準。

  “我們原先茶葉主要是採購的,現在改成了租賃茶園建生産基地。”該負責人説,浙江省茶葉集團從源頭的種植開始,到中間環節的加工,再到下游包裝,全部自己來做以保證品質。“未來標準越來越嚴格是趨勢,一旦建立好全産業鏈機制,遇上標準變化我們的反應也更快一點。”

  分析

  面對綠色壁壘如何區別應對

  大連壽賀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周連慶説,中國食品的超標問題單是生産企業很難解決。壽賀公司主要産品是烏冬面,在國外是與方便麵類似的産品。據周連慶透露,此前不少方便麵企業的産品曾被檢出鋁超標而遭禁,烏冬面因水分多,麵粉比例較低才倖免于難。

  有業內專家表示,與國外標準相比,中國食品安全標準不全而且偏低,是引發當前不少國際貿易爭端的重要原因。

  以化學污染物的有關規定為例,我國農産品質量標準只涉及62種,而聯合國食物與農業組織已公佈相關限制標準2522項,差距可見一斑。而在量的規定上,中外標準也有明顯差別。例如,我國規定環境激素己烯雌酚的國標是0.25毫克/公斤,而歐盟最高限量是0.001毫克/公斤,相差250倍。

  不過,也有食品企業負責人指出,事實上各國的標準變化並不全是出於安全考慮。例如主要用作農用殺蟲劑的有機化合物“硫丹”是德國首先發明的。在當時,德國對於硫丹使用的標準就很寬鬆,等到後來日本等國都能生産,標準就變嚴了。而到今年,《斯德哥爾摩公約》便決議一年後全球禁用硫丹。“背後明顯有保護本國農藥産業的考慮。”

  而在另一些不存在安全問題的産品,一些國家乾脆以貿易配額來與物美價廉的中國産品競爭。江蘇蘇豪國際集團的馬旭東就抱怨,中國蘑菇罐頭用的是很成熟的技術,也沒有添加劑,卻被歐美等國家用反傾銷政策來限制。由於大多數農産品企業規模小無力應訴,最終只能放棄,“像這種不合理的歧視性政策,我們政府應該像對紡織品業的反傾銷一樣幫助企業應對。”

  南方日報記者 牛思遠 黃穎川 張勝波

熱詞:

  • 綠色貿易壁壘
  • 成本上漲
  • 企業規模
  • 企業成本
  • 斯德哥爾摩公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