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側觀香港人家庭觀:勒緊褲帶給父母最好照顧(圖)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31日 11: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老人院內景

很多義工熱衷照顧老人

  核心提示:深圳公務員打罵父母的事件被曝光後,“家庭矛盾”上升到了全民熱議的話題。不少人認為,現代的傳統家庭已經解體,年輕一代不大願意承擔照顧父母的責任。不過,在一江之隔的香港,供養父母是社會一項必須履行的職責。出名工作繁忙的港人,大都用資金來保證父母的老年生活,送父母去敬老院或聘請護工看護已成為社會的一種常態。

  照顧

  送養老院不覺得沒面子

  近10年來,香港居民平均壽命節節上升,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而香港又沒有建立起普遍的老人退休保障體系,一些經濟狀況一般、無産業或大的儲蓄的退休老人,還需要子女的經濟支持。一般情況下,子女會共同擔起供養父母的責任。所以在香港,遭子女遺棄的老人是較少的。若子女經濟上也有較大困難,或者是父母中有一個先過世,另一個又不願與子女同住,老人可能會被送往老人院。

  香港的老人院收費並不便宜,價錢甚至可媲美香港居高不下的房租。按護理級別,護老院每月收費從3000元到8000元不等。全家收入偏低的老人,可以申請政府的綜援補助,但子女仍需支付至少三成的月費。對於月收入兩萬左右的香港一般家庭,這著實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從事法律工作的陳先生向記者表示,其4年前去世的奶奶,是在老人院平和離世的。奶奶的老人院支出需要每個月7000元,陳先生説在排除政府的政策性資助外,這份錢由全家人平分,作為孫輩的自己,每個月亦要付1000元。

  從小跟奶奶一起生活的陳先生説,當年將62歲的奶奶送去護老院,全家也很捨不得。“但那時的奶奶得了老年癡呆症,全家人沒有固定的時間照顧,擔心她自己在家裏會遇到什麼事。而護老院裏有專門護士照顧,家人可以放心點。家人會定期去探望她,並在逢年過節接她回家看看”。陳先生説。

  當記者問及家人是否會因為送奶奶去護老院而感到沒有盡到孝道和在鄰里前沒面子時?陳先生直指“不會,不會”,他説:“這在香港是很普遍的事情,因為同事們也會常常交換意見,哪一家的護老院更物美價廉。”他分析説,香港地方小,聘請菲傭護工還要為她提供居住房間,又要顧及子女生活空間,這是很難解決的。送去護老院是兩全齊美的好方法,用金錢買來安全和照顧,也算盡了一份孝心。

  供養

  從打第一份工起就給家用

  雖屬中西文化交融地,但香港的絕大多數家庭都非常尊重中國傳統家庭倫理規範,供養父母也被認為是倫理之常情。所以俗語“養兒防老”似乎在香港非常適用。大部分家庭的子女,在學業完結後打上第一份工起,就要開始向父母上繳家用。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的最新數據顯示,過半數的20至40歲的港人都會供養父母。

  而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研究結果發現,七成的香港青少年表示,願意供養父母,當有能力時亦會將月薪的三成給予父母作為家用。但在通脹嚴重、工作保障不高的情況下,令剛踏入社會工作的80後供養父母有一定壓力。調查結果顯示,98%受訪青年人認為,子女應該供養父母。受訪者中最多人每月給父母3000至3999港元的佔21.6%;5000至5999港元的佔17.7%。

  從事文職工作的港人羅先生表示,由於一直跟家人一起住,所以從工作起便每個月向媽媽上交5000港元當做家用,後來隨著收入的提高,金額也在逐漸增長,最多每個月曾付1萬港元。羅先生説,“當做每天回家的吃飯錢,都理應要給家裏的。”他認為,父母養育了自己那麼多年,所以自己也應供養父母,而且他們辛勞工作一世,亦應在年老時得到一些回報。

  不過前年同女友結婚生子後,羅先生身上的負擔一下子加重,供養的家庭一下就變成了兩家4口。好在羅父羅母亦體諒兒子,讓其每個月象徵性付2000元,並時刻記挂,望羅先生多一點回家吃飯。羅先生坦言,希望爸媽將來能幫自己帶孩子,就像幫姐姐照顧外甥一樣,到時家用一定要給更多啦。

  關係

  家庭關係中功利意識漸濃

  隨著香港近幾十年來家庭結構的日益小型化,以一對夫婦沒有或只有很少未婚子女同住的核心式小家庭,已佔香港家庭的最大比重。香港家庭數目的增長速度在近三十年來比香港人口的增長速度要快得多。而家庭的規模卻變得越來越小。伴隨著社會工業化和現代化而出現的西方文化的影響,年輕人婚後獨立生活,不再依賴雙親而另組以夫妻關係為主軸的小家庭的風氣成為時尚。

  而家庭之間的親屬關係網絡,香港並沒有出現西方某些國家普遍出現的因小家庭大量出現而産生親屬關係網絡“瓦解”的現象。香港家庭居住上是分散的,經濟上是獨立的,不過家庭關係中功利意識也漸趨濃厚。

  不少香港人在家庭關係中,包括家庭內部成員之間和親屬之間,將經濟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家庭成員的地位視經濟奉獻大小決定,兄弟姐妹及親屬之間的交往,也以經濟利益的互補互利為出發點,這在香港的家庭裏是很習以為常的現象。香港青年民協調查發現,34%港人每星期家庭晚膳不逾2次,逾半人與家人進行消閒活動的時間每週少於7小時,表現出港人普遍與家人相處的機會不足。

  不論是香港還是內地,相信“老有所養”至今仍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樸實心願。因腿腳不便又有心腦血管病患,而被提早送到香港劍橋護老院的張阿伯指,即使沒有“所養”,有幾個小時的後輩“所陪”,自己也會感動到哭泣。當談到子女將自己送來的意義,他笑言:“年輕時用生命搏金錢,年老時用金錢搏生命,也許就是這個意義。”

  深圳不孝子的暴力行為令人扼腕,而港人寧願勒緊褲腰帶,用昂貴的開支讓父母得到更專業的護養,而中間是否錯過了必要的感情溝通,就見仁見智了。

熱詞:

  • 家庭倫理規範
  • 家庭觀
  • 照顧老人
  • 瓦解
  • 老有所養
  • 養兒防老
  • 護工
  • 功利意識
  • 工作保障
  • 天下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