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持續探索中國特色的銀行業監管道路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1日 05: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自2003年成立以來,銀監會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堅持踐行科學發展觀,持續探索運用新思路、新機制、新舉措,逐漸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銀行業監管道路。

  中國特色銀行業監管理論體系業已成型

  作為監管工作的綱領和旗幟,中國特色的銀行業監管理論體系是銀行業監管客觀規律和良好實踐的中國化與理論昇華,是一個面向未來、不斷發展和開放的理論體系,它包含四個不可割裂、相互銜接、相互貫通的組成部分:清晰的監管目標、科學的監管理念、完善的審慎監管框架、強有力的持續監管。監管目標是銀行業監管的總體工作方向;監管理念是實現監管目標所需遵循的指導思想和工作思路;審慎監管框架是貫徹監管理念、實現監管目標的制度基礎和機制保障;持續監管是實施有效銀行監管的具體手段和執行保障。

  第一,清晰的監管目標。即促進銀行業合法、穩健運行,維護公眾對銀行業的信心。在此基礎上,設定四項具體監管目標:保護存款人和消費者的利益;增進市場信心;增進公眾對現代銀行業金融産品、服務的了解和相應風險的識別;減少銀行業金融犯罪,維護金融穩定。

  第二,科學的監管理念。銀監會提出並努力踐行“管法人、管風險、管內控和提高透明度”的監管理念。結合我國銀行業業務發展特徵,確立了“準確分類—提足撥備—做實利潤—資本充足”的持續監管路線圖,作為規範監管程序、實施審慎監管的有力抓手。

  第三,完善的審慎監管框架。主要包括審慎全面的監管規則、行之有效的監管工具和科學合理的監管組織體系。銀監會先後發佈實施了600多份監管規章及規範性文件,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監管規則體系。今年4月發佈的《中國銀行業實施新監管標準的指導意見》,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較早地將國際金融監管改革共識本土化。近年來,在做實傳統審慎監管工具的基礎上,先後引入或更新了資本、撥備、流動性、杠桿率等監管工具,在強化機構監管的同時增設功能監管部門,為監管的有效實施提供了可靠保障。

  第四,強有力的持續監管。體現為通過不斷加強市場準入、現場和非現場監管,有效行使監管糾正權力,開展監管政策後評價,切實提升監管專業性、規範性和針對性。通過審慎會談、約見談話、風險提示直至處罰懲戒等舉措,不斷推進監管政策貫徹執行。2003至2010年,銀監會共查處銀行業金融機構違規金額7萬億元,處罰違規機構1.48萬家,取消1400余名高管人員任職資格。

  銀行業監管實踐的探索取得積極進展

  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知過程,中國特色的銀行業監管理論與監管實踐不斷相互促進。在監管實踐過程中,戰略上統攬全局,戰術上統籌兼顧,審慎監管制度和監管能力建設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促進了銀行業持續穩健運行。

  一是宏觀審慎監管與微觀審慎監管有機結合。銀行業監管肩負著防範單體機構和系統性風險的雙重職責。銀監會認真汲取國際金融危機教訓,積極探索實施留存和逆週期資本緩衝、動態撥備和貸款價值比等一系列逆週期監管政策,要求大型銀行計提系統重要性資本附加,並定期就宏觀形勢和重點風險向銀行業進行通報和風險提示,不斷強化宏觀審慎監管。

  二是事前結構性監管措施與持續監管同時強化。在加強持續監管的同時,堅持銀行體系與資本市場之間的防火墻安排,要求銀行嚴密監測作為抵押品的股權價格的波動情況;審慎開展商業銀行綜合經營試點,建立健全綜合經營準入和後評價制度;推動銀行建立國別風險管理制度,防範風險跨境傳染。

  三是監管標準統一性和監管實踐靈活性適當平衡。在實施第二、三版巴塞爾協議和制定監管新標準過程中,要求所有銀行在2011年底前計提監管資本並初步建立資本充足自我評估程序,不同類型銀行可審慎選擇和實施與各自實際相適應的風險計量方法。在統一最低標準的同時,制定分階段、分步驟、分類別實施監管新標準的方案,適當提高系統重要性銀行監管標準,設置差異化的過渡期安排,以確保平穩過渡。

  四是支持經濟持續增長和維護銀行業體系穩健統籌兼顧。銀監會高度重視通過加強金融服務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要求銀行業認真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優化信貸結構,確保“三農”、小企業貸款增速不低於各項貸款增速,嚴控“兩高一剩”行業貸款,嚴格執行差別化房貸政策,助推實體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引導銀行業加強行業風險監測和管理,堅守風險底線。大力推行“三個辦法、一個指引”,完善信貸管理流程,確保信貸資金真正流向實體經濟。

  五是外部監管與內部自律相互促進。在國務院統一指導下,穩步推動國有銀行完成股改上市等工作,銀行治理結構明顯改善。近年來,通過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監管制度和評估量化指標等措施,積極引導銀行業加強公司治理。及時出臺商業銀行董事履職評價辦法、薪酬機制監管指引,督促銀行完善激勵機制,增強內在約束力。

  六是始終堅持將國際最佳實踐有效運用於中國實際。銀監會先後開展了四次有效銀行監管核心原則自我評估,查找並彌補與國際監管標準的差距。2009年8月中國金融穩定評估(FSAP)首次啟動,歷時兩年的評估,使我國銀行業改革開放和監管成果以及金融危機應對經驗等得到了充分展示,對面臨的挑戰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目前,銀行業實施第二版巴塞爾協議已取得突破性進展,第三版巴塞爾協議實施時間表和基本方案已經出臺。銀監會還廣泛參與國際監管規則的制定,積極維護我國及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訴求,將國際經驗充分應用於中國實際。

  未來中國銀行業監管任重而道遠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階段。面對新起點和新要求,銀行業監管必須再接再厲,切實增強監管有效性,促進銀行業持續安全穩健發展。

  持續改進工具方法,健全具有中國特色的銀行業監管框架。推動銀行建立穩定、高質量、多元化的資本補充機制和更有效的流動性風險管理體系。繼續參與國際監管規則制定,結合國際最佳實踐和我國實際,穩步實施中國特色的監管新標準,將良好的風險文化根植于銀行日常經營之中。加強審慎監管政策實施效果的後評價,深入開展監管有效性評估,不斷改進監管政策、工具和方法,優化監管流程和組織體系,持續推進監管能力建設。

  完善宏觀審慎監管,積極構建系統性風險防範長效機制。加強對系統性風險的監測與管理,積極構建風險防範長效機制。科學運用留存和逆週期資本緩衝、動態撥備、貸款價值比率、杠桿率等監管指標,完善逆週期監管制度。研究對系統重要性機構實施更高監管標準,降低“大而不倒”導致的道德風險。不斷提高並表監管能力,完善防火墻機制,加強監管合作,防止風險傳染。

  強化監管執行力建設,提升監管有效性。提高監管力度和有效性,監管者必須抓重點和“長牙齒”:監管應更具獨立性、主動性和互動性,要加強對銀行産品契約和銷售的監管;對銀行風險評估和檢查應更具前瞻性和針對性;應防止産生“太複雜而難以監管”的銀行;監管措施應根據風險程度靈活調整且頻率適當;必要時監管能介入銀行最高層決策,從源頭上糾正不審慎情況發生。督促銀行加強數據統計、模型應用和壓力測試等能力建設,增進與監管部門信息共享。

  加強跨境監管合作,提高危機管理能力。建立對境外監管當局監管能力的評估機制,健全系統重要性銀行的監管聯席會議制度,提高跨境監管協作質量;推動建立有效、持續的審慎風險管理和金融穩定的全球標準;促進建立全球性金融危機應急和救助機制,加強跨境危機處置安排,防範風險跨境傳染。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推進銀行業可持續發展。深化銀行績效考核機制改革,切實改變片面追求規模擴張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建立將激勵與風險相挂鉤、體現可持續發展要求的薪酬機制,實現精細化、集約化管理。進一步督促銀行建立科學高效的決策、執行、監督和制衡機制,強化內部控制。大力引導銀行業制定差異化的發展戰略,培育併發揮比較優勢,改變同質化競爭局面,提升核心競爭力。

  (作者為中國銀監會主席)

責任編輯:郭思宇

熱詞:

  • 監管指標
  • 銀行業監管
  • 模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