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我國將建海水利用産業化基地 發展海水淡化工程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19日 04: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十二五”期間,研究海上溢油監控,以及事故處置、修復及賠償評估技術

  ●將新建一艘排水量8000噸級、續航力20000海裏的極地破冰船

  本報北京9月18日電 (記者吳月輝)在近日召開的第二屆全國海洋科學技術大會上,《國家“十二五”海洋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發佈。《綱要》提出今後5年將重點發展海洋服務保障技術和加強海洋生態保護研究。其中包括研發重點海域風暴潮、海嘯、海浪、海水等災害風險評估技術,海上溢油、海水入侵、海岸侵蝕等海洋災害預警報技術;研究突發性大型船舶溢油、油庫溢油、石油平臺溢油及化學品洩露和核事故等對海洋生態系統影響的監控,以及事故處置、修復及賠償評估技術。

  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介紹,“十二五”期間我國還將新建一艘排水量8000噸級、續航力20000海裏的極地破冰船,該船設計破冰能力1.5米以上、防凍設計適應零下35攝氏度以下環境溫度,具有極地冰區作業、極地海洋環境考察和資源調查能力,並且可配備直升機、機器人、工作艇等考察作業設施設備。與此同時,本著資源共享的原則,啟動建設5000—10000噸級的海洋科學鑽探船,爭取建造兩到三艘3000噸級、一到兩艘5000—6000噸級的科學調查船。推動國家海洋調查船隊制度建設,實現海洋調查船舶的開放與共享,促進我國海洋調查能力與水平的提高。

  《綱要》顯示,“十二五”期間,針對我國近海生物資源及其生境受到嚴重破壞,深海大洋海洋生物資源開發與利用能力不足的問題,將研發4到5種受損海洋生物資源修復的關鍵技術,形成系統的生境修復模式和技術體系;建立生物資源綜合評價技術體系,形成3到4種重要生物資源的增殖技術,建立産卵場和索餌場資源養護型棲息地修復示範區1個。

  此外,將初步構建我國海水利用技術標準管理體系,建設國家海水利用産業化基地,培育工程公司,成立産業聯盟,促進産業聚集。強化技術設備、工藝標準及運行機制等集成創新,實施大規模(萬噸級和10萬噸級以上)海水淡化、海水循環冷卻等工程示範和産業化推廣,實現海水淡化工程規模日産300萬噸目標,提高我國海水利用整體技術水平和産業核心競爭力。

  《綱要》明確提出未來5年海洋科技對海洋經濟的貢獻率要由“十一五”時期的54.5%上升到60%以上。海洋開發技術自主化實現大發展,專利申請增長30%以上,專利授權增長35%以上,技術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率顯著提高。到2020年,海洋科技總體水平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基本形成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海洋科技研究體系及創新人才隊伍,基本形成覆蓋中國海域及全球重要區域的環境服務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