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張家口強勁發展促多贏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16日 04: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張家口的發展顯示出強勁活力:GDP連續3年實現兩位數增長,全部財政收入年均增速16.4%,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年均增速46.1%,人均生産總值達到3438美元。在經濟快速增長中,單位生産總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以上,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在全省提前完成削減任務,去年年底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1.6%,主城區空氣質量好于二級以上天數達到338天,比3年前增加了32天,實現了發展與環境的雙贏。

  作為一個經濟欠發達地區,是什麼為張家口帶來了強大的發展活力呢?帶著問題,我們進行了深入採訪。

  用活資源,劣勢變優勢

  張家口是河北省環京津貧困帶上的重點貧困區域,有11個縣區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區)。但置身於張家口崇禮縣,卻像是到了瑞士的“達沃斯”。茂密的原始次生林、國際級的滑雪場、五星級酒店、歐式滑雪小鎮……帶給人們強烈的震撼。

  據介紹,去年入冬以來,該縣共接待遊客69萬人次,實現收入4.5億元。今年崇禮縣財政收入增幅達到70%以上。

  曾經,崇禮的發展受困于冬季的嚴寒和生態制約;現在,嚴寒、綠色卻成了發展的優勢。從一個貧窮偏遠的小城到承辦國際雪聯重要比賽的滑雪勝地,崇禮的發展路徑,向我們揭示了張家口産業發展中的一個規律,那就是把劣勢轉化為優勢,把優勢發揮到極致。

  風大、風多,是張家口自然條件惡劣的真實寫照。近年來,張家口致力於變風源為電源,加大對風能資源的開發利用。短短5年,全市已累計完成風電裝機373萬千瓦,成為全國風電裝機最多的城市。

  無霜期短、氣候冷涼也曾經是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主要制約因素,但是現在,張家口市利用當地蔬菜上市較晚的優勢,大力發展錯季蔬菜種植。目前,全市擁有蔬菜種植基地130多萬畝,年産量達500萬噸,7、8、9三個月佔領了北京蔬菜市場40%的份額。並出口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加拿大等國家,去年創匯1200多萬美元。

  調整結構,優勢發揮到極致

  “絕不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總量的暫時增長。”該市市委書記許寧對於張家口的發展底線十分明確。

  在這一思路的指導下,張家口市把提高經濟運行質量,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有進有退、有限有扶,凡是符合科學發展要求的優勢産業,打破常規“開綠燈”,凡是“兩高一低”的落後産業堅決“亮紅燈”。近3年來,該市累計淘汰落後關停各種高耗能、高污染企業100多家。已經有10多個大型投資項目在張家口市被亮起了“紅燈”,投資總額達100多億元。

  圍繞國家産業政策和自身優勢,張家口全面加快産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優化升級,確立了“做大做強旅遊服務業、新型能源業、食品加工業、裝備製造業,積極培育現代物流業、電子信息業、礦産品精深加工業”的“4+3”現代産業定位。

  為了迅速做大做強“4+3”産業,張家口三年以來共引進世界500強和國內500強企業20多家,引進國內資金694.2億元,爭取省級金融機構信貸支持1040億元,實施重點項目達到703項,其中投資50億元以上項目達到22項。去年,該市“4+3”産業實現增加值360億元,增長17%;佔GDP的比重達到38%。今年全市計劃實施億元以上項目360項,其中“4+3”産業項目達到了77.7%。

  裝備製造業引進了福田雷沃重機、三一重工、席勒直升機等一批掌握核心技術的大企業、大集團,通過“引智”提升整體競爭力。對中煤集團張家口煤機公司、宣工等一批本地企業實施搬遷和戰略性重組。目前張家口已經成為煤礦機械、工程機械、風電設備、環保節能設備、專用汽車、地勘設備和鑽機製造等高端製造業基地。僅鑽機産業就擁有50項鑽機專利産品和技術,産品國內市場佔有率超過50%。年底即將下線試飛的席勒(中國)飛機,填補我國民用輕型直升機製造的空白。

  旅遊業成功打造出崇禮滑雪、草原避暑、始祖文化、懷涿葡萄等知名品牌,去年接待遊客突破1000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58.8億元,分別增長47.2%和46.9%。

  電子信息業借助北京強大的研發能力異軍突起,目前全市擁有京儀儀錶、華美光電子等企業近30家,形成了懷來—涿鹿—宣化—主城區信息産業帶。到今年年底,僅涿鹿縣單晶硅爐就將達到300台以上,産量佔全國的40%—50%,形成全國最大的太陽能光伏産業基地。

  現代物流業已建成商貿、空港、南山、京西“四大物流園區”和市場200多家,年全市公路貨運量達到4422萬噸,貨物週轉量達125.5億噸,一個現代化的北方物流樞紐城市正在加速形成。

  産業延伸,拉動全面增長

  在風電産業前端引進浙江運達、三一公司等風電設備製造企業,在産業後端引進總投資150億元的國家風光儲示範項目等項目,使其成為世界最為先進的輸變電儲存中心和檢測中心,並同步開發了風電觀光旅遊和職業教育。去年,張家口新能源産業實現銷售收入130.9億元,一個集風電開發、設備製造、研究檢測、風電觀光旅遊、專業人才教育為一體的産業鏈條已經形成。

  在採訪中我們發現,把“點”狀企業拉成“鏈條”産業,把産業鏈條變成産業“板塊”的産業發展模式,正在成為張家口發展的重要引擎。

  該市把加速工業與農業的産業融合,作為富民強市的重要舉措。實施了長城釀酒産業化示範、察北蒙牛高端奶生産線等農業産業化重點項目178個。目前,全市市級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到234家,農業産業化經營額230億元。初步形成了葡萄、乳肉、馬鈴薯、捲煙制糖、特色食品加工等五大産業集群,“市場+企業+基地+農戶”的産業化經營模式帶動輻射農戶達62.36萬戶,去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02元,年均增速達到13%,5.8萬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依託園區優化産業佈局,發揮集群效益。在産業“重新洗牌”過程中,該市利用城區周邊荒山、荒坡及未利用地,規劃建設了總面積140平方公里、功能明確的 “五大産業集聚區”,成為環渤海區域最大的産業園區群。

  一方面,實施“騰籠換鳥”,將原主城區內近百家工業企業全部遷入産業集聚區。另一方面,作為招商引資平臺,引進諸如三一集團、宣工集團、通泰建設、冀中能源、席勒飛機等等53家企業入駐,總投資達277億元。

  據初步估算:10年後,僅西山産業集聚區就可實現財政收入100億元,相當於過去全市的財政收入,經濟總量將“再造一個張家口”。

  “把當前的事情做好,把將來的事情做對。”採訪結束時,市委書記許寧的話為張家口的發展做了很好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