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國務院關於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意見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9日 17: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政府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

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

  國發〔2011〕21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改革開放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以來,內蒙古搶抓機遇,開拓進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但內蒙古在發展中仍存在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生態環境脆弱、産業結構單一、區域發展不平衡、公共服務能力不強等突出困難和問題,為進一步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重大意義。內蒙古位於我國北部邊疆,是我國制度的發源地,煤炭、有色金屬、稀土、風能等資源富集,發展潛力巨大,生態區位獨特,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和邊疆繁榮穩定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在新形勢下,推進內蒙古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深化改革開放,有利於構築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有利於形成我國對內對外開放新格局,有利於優化提升經濟結構,有利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有利於加強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

  (二)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動力,進一步加大國家支持力度,著力加強生態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夯實可持續發展基礎;著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發展質量和水平;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提高公共服務能力;著力加強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促進民族團結邊疆穩定,努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為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三)戰略定位。

  ——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全面實施重點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大力推進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加強重點區域、流域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構築以草原和森林為主體、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屬生産加工基地和綠色農畜産品生産加工基地。充分發揮資源豐富、靠近市場、基礎較好的優勢,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産業,加快構建多元化的現代産業體系,把內蒙古建設成為國家戰略資源支撐基地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大力實施沿邊開放戰略,依託重點口岸和合作園區,加快國際通道、對外窗口及沿邊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深化與俄羅斯、蒙古等國家的經貿合作與交流,發揮內引外聯的樞紐作用,努力構建面向北方、服務內地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團結繁榮文明穩定的民族自治區。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發揚民族團結的優良傳統,全面落實各項民族政策,大力繁榮民族地區經濟,切實增進各族人民福祉,築牢我國北方安全屏障,建設民族團結、經濟繁榮、社會進步、邊疆穩定的民族自治區。

  (四)基本原則。

  ——堅持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協調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牧業現代化,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産業結構調整升級,優化城鄉結構和區域佈局,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富民強區之路,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各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使發展成果惠及各族人民。

  ——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開發利用低碳技術,落實節能減排措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不斷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賦予先行先試政策,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力爭取得突破;深化對內對外開放,不斷拓展廣度和深度,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和動力。

  ——堅持促進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工作方針和政策,始終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係,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高社會管理的科學化水平,以繁榮發展促進團結穩定,以團結穩定保障繁榮發展。

  (五)主要目標。

  到2015年,交通、能源、水利、農牧業等基礎設施瓶頸制約明顯緩解;基本形成多元發展、多級支撐的産業體系,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農牧區生産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城鄉居民收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能力顯著提高,區域發展差距明顯縮小,貧困人口顯著減少;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治理區明顯好轉,基本實現草畜平衡,草原植被覆蓋度達到43%,森林覆蓋率達到21.5%;節能減排取得明顯成效,單位地區生産總值能耗下降、主要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減排實現預期目標。

  到2020年,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水平明顯提升,城鄉居民收入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區域內部發展的協調性明顯增強;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全面提升,穩定實現扶貧對象脫貧致富;草原植被覆蓋度和森林覆蓋率進一步提高,生態狀況明顯改善,主要生態系統步入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形成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現代化內蒙古新局面。

  二、全面推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六)加強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推進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在全國退牧還草工程建設中繼續把內蒙古作為重點。全面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嚴格執行草畜平衡、休牧輪牧制度,對嚴重退化、沙化草原實行禁牧。啟動實施呼倫貝爾草原草甸、科爾沁草原、陰山北麓草原等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與建設工程。推進草原牧區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設施畜牧業和人工草場,穩步實施生態移民,培育後續産業。提高草原防災減災能力,加大草原防火和病蟲鼠害防治力度。探索建立基本草原保護制度,研究制定草原徵用佔用補償標準,依法徵收草原植被恢復費。推進草原生態保護和治理的技術研究與應用,加強草原生態監測監理體系建設,加大草原管護力度。

  (七)強化森林生態保護與建設。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和“三北”防護林工程,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支持人工造林和森林改造培育。加強林地管理,嚴禁毀林開荒,在林區逐步實施“代木能源”工程。加大重點濕地保護與恢復力度,嚴禁濕地開墾等破壞性活動,逐步扭轉濕地萎縮趨勢。推進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的生態保護與建設,加快實施《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2010-2020年)》。提高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能力,加強大興安嶺寒帶生物基因庫保護和建設。繼續實施森林管護中央財政補助政策,將符合規定的國家級公益林納入中央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範圍。

  (八)加大沙地沙漠和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強沙地沙漠綜合治理,在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建設中繼續把內蒙古作為重點。啟動重點地區防沙治沙專項治理工程和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推廣實用技術和模式,鼓勵發展沙産業。加大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規劃實施力度,啟動黃土高原綜合治理工程,以多沙粗沙區為重點,實施黃河沿岸十大“孔兌”綜合治理。加強江河源頭地區水土保持和嫩江、遼河流域黑土區及中小河流水土流失治理,提高水土流失監測能力。實施阿拉善生態綠洲保護與治理工程。

  (九)加強環境綜合整治。加大黃河、遼河、松花江、海河等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推進項目建設。抓緊開展烏梁素海綜合治理,提高生態用水保障程度,嚴格控制污染源。強化水功能區和入河排污口監測,健全監督管理體系。加強城鎮和工業園區污水、垃圾、危險廢物處理等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危險廢物全過程規範化管理。加大“以獎代補”力度,推進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建設和既有居住建築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推進重點城市大氣污染防治工程建設,支持燃煤電廠和工業鍋爐除塵脫硫脫硝,發展集中供熱,防治機動車尾氣污染。全面加強礦區生態保護與環境綜合治理。提高共伴生礦、煤層氣、礦井水和粉煤灰、煤矸石、尾礦等工業“三廢”綜合利用水平。採取綜合措施,開展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強化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和危險化學品的監管,開展重金屬污染責任保險試點,建立重金屬防治和事故應急體系。提高環境監管能力,完善管理體系。支持開展生態建設示範區和生態文明試點工作。

  (十)切實做好節能減排工作。大力實施重點節能工程,支持高載能行業節能改造和重大節水技術改造工程建設。加快淘汰落後産能,推行清潔生産,積極發展循環經濟。開展循環經濟示範、主要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推廣應用低碳技術,實施森林草原固碳增匯技術示範工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三、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十一)加快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推進鄂爾多斯、錫林郭勒等煤炭資源富集地區至河北、遼寧沿海港口煤運通道建設,規劃建設內蒙古西部煤炭産地至中部省份的北煤南運新通道,提升大秦、朔黃等既有煤運鐵路集運能力;建設呼和浩特至張家口客運專線和赤峰、通遼至京沈客運專線聯絡線等鐵路,規劃建設連接50萬人口以上城市的快速鐵路;繼續實施鐵路電氣化改造。推進呼和浩特—集寧—張家口、呼和浩特—包頭—東勝等高速公路擴能,建設通遼—瀋陽、臨河—哈密、赤峰—承德和錫林浩特—張家口等連接周邊省區的高速公路;加大國省幹線公路、農村公路、國邊防公路建設投入,加強國邊防公路養護、界河航道維護,推進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建設。支持內蒙古發展支線航空,建設霍林郭勒等支線機場,研究論證扎蘭屯、烏蘭察布等支線機場建設問題,積極推進阿拉善通勤航空試點和呼倫貝爾拓展通用航空服務領域試點工作;加快呼和浩特國際機場建設,增加呼和浩特—北京航班密度;按照國家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規劃,研究購置應急救援直升機、建設應急救援基地和部分航空起降點。建設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通遼等區域性綜合交通運輸樞紐。有序建設原油、成品油、天然氣和煤基燃料輸送管道。

  (十二)加強水利工程建設。加快黃河內蒙古段防洪工程、海勃灣水利樞紐、三座店水庫等項目建設,推進文得根、扎敦河等水庫和“引綽濟遼”調水等工程前期工作,適時開工建設。實施病險水庫(閘)除險加固和黃河防淩防洪工程,加強黃河、遼河、嫩江等重要江河及中小河流治理。完善防洪工程設施,切實提高城市防洪能力。積極推進河套、察爾森等大型灌區、中型灌區和小型微型水利設施建設。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開展農牧業高效節水示範,加大對農業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的支持力度。嚴格執行黃河、松花江等重要河流水資源用水指標,落實黑河流域水資源分水指標。

  (十三)加快電力輸送通道建設。將內蒙古電力外送通道納入國家電網建設總體規劃,優先安排建設。加快蒙西、呼倫貝爾等煤電基地至華北、華中、華東、東北輸電通道前期工作,研究論證錫林郭勒至南京等長距離大容量高電壓等級輸電通道建設。完善區內500千伏骨幹網架,擴大電網覆蓋範圍,積極推進城鄉電網改造工程。鼓勵利用火電輸出通道外送部分風電,擴大電網接納風電規模,配套建設調峰電源,統籌制定風電消納方案。

  (十四)推進信息網絡建設。加強數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統和城市空間地理信息數據庫建設,建立覆蓋農牧區鄉鎮的信息綜合服務體系。加快電子政務網和重點政務信息系統建設。推進寬帶、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和廣播電視網絡建設,逐步實現城市光纖到戶,行政村(嘎查)通寬帶,實現通信信號基本覆蓋自然村、居民點、旅遊景點和主要交通沿線等地區。鼓勵具備條件的地區開展三網融合試點,建設呼包鄂烏工業化、信息化融合創新試驗區,推進其他具備條件的地區開展工業化、信息化深度融合。支持蒙古語軟體研發和應用推廣。建立郵政、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對農牧區郵政、通信網絡建設和運營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

  四、積極發展現代農牧業

  (十五)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在牧區、半農半牧區堅持以草定畜,因地制宜發展草原畜牧業,在農區大力發展設施畜牧業,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支持百萬頭奶牛、百萬頭肉牛和千萬隻肉羊高産工程建設,加強飼草料基地、儲草棚、青貯窖等設施建設。建立健全動物疫病防控、畜禽良種繁育和畜牧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加大重大動物疫病和布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資金投入。對牛羊肉、羊絨、羊毛等大宗畜産品實施價格保護政策。擴大牧區畜牧良種補貼範圍,在對肉牛和綿羊進行補貼基礎上,將山羊納入補貼範圍。完善牧業機械補貼政策。

  (十六)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種植業結構,貫徹實施《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産能力規劃(2009-2020年)》,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加大中低産田改造和農業綜合開發力度。完善技術推廣體系,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加強測土配方施肥和病蟲害專業統防統治,發展現代種業,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倡保護性耕作,大力發展旱作節水農業。完善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發展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生産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設施農業和都市觀光農業,支持赤峰、通遼、烏蘭察布等地區建設綠色、有機蔬菜基地。把馬鈴薯列入國家良種繁育補貼範圍,逐步擴大馬鈴薯原種生産補貼規模,對種植馬鈴薯脫毒種薯給予良種補貼。對糧油生産大縣(旗)加大獎勵性扶持力度。

  (十七)深化農牧林業改革。穩定農村土地和草原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規範引導農村土地、草牧場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穩妥推進農牧業規模化經營。深化農墾體制機制改革,建立有利於現代農業發展的經營管理制度,將國有農牧場納入強農惠農政策範圍,逐步實現墾區與地方的資源共享,支持墾區企業集團和國有農牧場發展。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國有林場改革,穩妥推進重點國有林區森林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完善林權改革配套政策。鼓勵農牧區集體和個人以土地、草場使用權入股等方式參與當地資源開發建設,增加農牧民財産性收入。

責任編輯:王玉西

熱詞:

  • 國務院
  • 內蒙古
  • 經濟社會
  • 又好又快發展
  •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