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高校應慎用自由裁量權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07日 05:0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統一的錄取標準可能不一定適應各個高校的要求,所以在招生中當然可以讓高校行使一定的自由裁量權。但問題是,由於目前整個社會缺乏公信力,高校招生公平因此也難以獲得公眾的充分信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高校自由裁量權的使用就需要進行調整。

  一是高校的考試、招生工作,應該引入社會力量的參與,提高可信度。我在參加哈佛大學的錄取考試時,不僅有本校教授,還有其他學校的教授,甚至學生代表參與。此外,國外很多高校的面試和錄取是相互獨立的,面試和錄取的執行者並非一批人,錄取時,招生委員會的委員們看不到學生的名字,也不知道他來自哪個學校。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招生腐敗的出現。

  二是對社會底層進行保護。印度就有規定,高校招生必須有一定比例來自社會底層,我們也可以同樣規定大學農村生源的比例最低是多少。現在,我們對少數民族在分數線上有一定照顧,對農村生源,也應有類似的保護措施。

  三是對學生的評價要多元。名校就一定看中高分數,這是個誤區。我認為,要在成績標準的基礎上,增加多元標準,如對社會服務、實習等經歷的考查,看看這個孩子在除了課本知識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知識和經驗。

  美國也有高考(SAT),它們對分數也有要求,但分數只是基礎,各所學校會考查學生提交的諸多材料,通過學生的課外活動考查綜合素質。比如,做過哪些公益活動,以及職業志向表述等,這些項目通常會贏得別人的好感。

  在國內,我們常常想要告訴別人自己獲過多少獎,但在美國高校的申請表上卻找不到“所獲獎項”這一欄。學校更看重的,是有沒有自己的愛好,為了這個愛好做了哪些努力,未來有什麼樣的職業理想等。

  另外,我特別反對高校在本地進行自主招生,因為本地的“關係”肯定很緊密。在目前高校沒有得到社會和民眾的更多信任之前,自主招生只能是且試且看。

  (邊曉璇採訪整理)

責任編輯:侯永勝

熱詞:

  • 高校招生
  • 自由裁量權
  • 自主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