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式慈善:信息披露缺失 期待回歸社會本位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7日 11: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北京8月7日電(“新華視點”記者 葉鋒、周婷玉、胡浩)在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日前推出的捐贈信息發佈平臺上,人們終於可“一窺”善款的來源和去向。然而許多人依然感到“不解渴”:為何個人捐款去向公開要設定數額“門檻”?歷年善款使用情況何時公開?使用效果究竟如何?這一系列問題引發的疑惑是:中國式慈善的透明之路為何這麼難?

  弊端:信息披露缺失,損害慈善公信

  記者採訪發現,與近年來快速擴大的捐贈規模相比,國內慈善事業信息公開的步伐明顯落後。

  民政部數據顯示,2006年社會捐贈總額首次超過100億元,而2008年、2010年已兩度突破1000億元。

  長期研究慈善問題的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上海社科院研究員盧漢龍説,公眾關注的慈善信息,諸如慈善機構負責人及團隊背景、項目資金使用情況、辦公行政成本比例等。而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發佈的《2010年度中國慈善透明報告》顯示,完全不披露和僅少量披露此類信息的慈善組織比例高達75%。

  記者3日登錄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網站,發現其信息發佈欄中統計數據部分,公佈了該機構2006年和2007年的統計分析報告,包括組織發展、籌資、救災救助等信息,但2006年之前以及2007年以來的相關統計數據未見公佈。

  今年7月31日,中國紅十字會捐贈信息發佈平臺正式上線,首次公佈數十萬筆青海玉樹地震災區捐款,這被認為是邁出了慈善信息公開的重要一步。此舉受到積極肯定的同時也引發一些爭議。

  比如,個人捐款只有在10萬元以上才能查詢相應的援建項目和善款使用情況。一位為玉樹地震災區捐款2000元的女士對記者説:“接受捐款不分多少,信息公開也不能‘嫌貧愛富’。”

  再有,此次平臺選擇率先公佈玉樹地震捐款的情況,並將陸續發佈甘肅舟曲泥石流、雲南盈江地震、日本地震等捐贈信息及善款使用情況。有人提出,信息公開不能僅選擇熱點項目,多年來累計接受的鉅額捐款、實施項目等都應具體“曬出”。此外,地方紅十字會的相關信息也應公開。

  總之,中國紅十字會目前的信息公開狀況,與其悠久的歷史、接受捐贈的規模不相稱,難以滿足公眾之關切。對此,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有關負責人表示,平臺推出體現了紅十字會加大信息公開的決心,但這是一個漸進過程,將“接受大家的意見和建議,並將做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有關調查發現,近九成受訪公眾對信息公開不滿意。“這應引起全社會的警醒。”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副主任劉佑平指出,信息透明是慈善組織的生命力,只有信息充分公開,才能維護公眾對慈善的信任與信心。

  癥結:善款“只見來時路,不見去時蹤”

  作為捐贈者,最關心問題莫過於“我捐的錢物用哪去了”,遺憾的是經常不得而知。

  公眾最希望了解慈善組織的業務活動信息和財務信息。然而監測結果表明,慈善組織對籌款用途、項目實施效果、年度財務會計報告等財務信息最為“吝嗇”。

  即使是在有“破冰之舉”的中國紅十字會捐贈信息發佈平臺,捐贈數額超過10萬元的個人和超過50萬元的企業才能查詢資金使用情況,而且並不全。記者查詢發現,2010年3月30日“劉德華”捐贈的一筆20萬元捐款,就沒有顯示捐贈項目。

  記者3日查詢中國扶貧基金會官方網站發現,網站公佈了150頁愛心基金及個人、企業捐贈者名單,但只能逐頁瀏覽,沒有查詢功能;只有籠統的“愛心公眾名單”,但沒有標明捐贈款物用途;對於有特定時間和場合的捐贈,也只簡單標明用途是“抗震救災”“孤兒助學”等。

  《2010年度中國慈善透明報告》顯示,逾半數受訪公眾會經常捐款捐物,但近九成受訪者表示從未收到過慈善機構的信息反饋。“汶川地震發生後單位統一募捐,我捐了2000元,到現在也沒人告訴我錢花哪兒去了。”上海市民高民説。

  北京師範大學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説,國內不少慈善捐贈款物的使用,要經過“申請-立項-層層劃撥”等複雜流程,存在週期長、環節多、效率低、透明度差等突出問題,對捐贈者的反饋更是無從談起。

  他認為,慈善公益事業通常經歷幾個階段,一是公佈捐款數量;二是公佈捐款運用的進展,並向捐款人及時反饋;三是信息的分類、加工,生産出相應的信息産品。“現在中國的基金會有一部分到了第一個階段,很少有基金會可以做到第二階段”。

  與此同時,屢見報端的違規事件讓人心憂。比如,昆明紅十字會原常務副會長阮姮利用職務之便公款購物、玩樂,溫州市紅十字會出納陳某在5年裏挪用公款126萬餘元……

  為確保捐款用到“刀刃”上,2010年5月,曹德旺、曹暉父子向西南乾旱災區捐款2億元,與中國扶貧基金會簽訂了國內第一個慈善捐贈問責協議,提出“管理費不超過善款3%”“如發現不合格率超過1%,將對超過1%的部分予以30倍的賠償”等條件。這讓人們看到了些許慈善透明的亮光。

  期待:脫去行政外衣,回歸社會本位

  目前,我國慈善事業與發達國家間差距巨大。社會以及業內越來越感受到信息不公開對慈善事業的制約。

  王振耀説,國內大多數公募性慈善組織或多或少帶有行政色彩,參照行政機關的標準運行,在信息公開方面缺乏動力和壓力。“慈善信息公開不是小事,它關係著慈善作為公共服務的標準和體系變革的問題。”他説。

  在方向上,慈善組織應儘快脫去行政外衣,回歸社會本位。王振耀説,汶川地震大大激活了全社會的慈善要素,“80後”等年輕慈善群體涌現,網絡等新興傳播媒體手段興起,“全社會正形成一個拉力,把慈善組織拉回到社會的懷抱之中”。慈善組織應迅速順應這種“拉力”,及時“歸位”。

  在環境上,要儘快改變慈善管理“有‘法’無‘辦法’”的尷尬現狀。專家提出,現有法律法規對慈善信息公開有原則性的規定,但缺少詳細操作規範和細則。是否公開信息,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慈善組織的道德自覺。應儘快制定完善相關操作辦法和標準,對慈善信息公開等形成剛性約束力。

  在監管上,儘快改變“第三方”缺位的現狀。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盧漢龍認為,應逐步建立起包括獨立第三方評估機構、行業自律組織、媒體監督、捐贈人和公眾監督在內的社會監督體系和項目評估機制。

  記者在採訪中注意到,致力於基金會“透明化”建設的“基金會中心網”于2010年啟動;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發佈中國慈善透明報告,參與制定慈善信息披露指南;《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2011-2015年)》明確“推行慈善信息公開透明制度,完善捐贈款物使用的追蹤、反饋和公示制度”等。

  中國慈善的“透明之旅”已經起步,但路還很長……

責任編輯:侯永勝

熱詞:

  • 慈善組織
  • 慈善捐贈
  • 拉力
  • 第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