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6日 06: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關係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決定性意義。我們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眼于解決經濟運行中的深層次矛盾、增強可持續發展的長期動力,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刻不容緩

  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的國際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形勢表明,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的迫切需要。國際金融危機打破了世界經濟原有的格局,國際經濟環境在大調整大變革之中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發達國家試圖調整需求結構,改變過度依賴負債消費的發展模式,通過增加中小出口企業貿易融資、有條件放鬆高科技産品出口管制、迫使貿易夥伴擴大市場開放以及貨幣貶值等手段擴大出口;大力推進“再工業化”,大幅增加研發投入,支持新能源、生物醫藥、信息網絡等産業發展,搶佔科技和産業競爭制高點。適應國際經濟環境的重大變化,搶佔未來科技和經濟競爭的戰略制高點,贏得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迫切需要我們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但與此同時,經濟結構不合理導致的能源、資源和環境等瓶頸制約問題日益凸顯。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就難以支撐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順應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迫切需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國家的發展目標,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待。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經濟不斷躍上新臺階,人民生活總體上已經達到小康水平,但現在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我們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形成城鄉、區域、經濟社會協調互動的發展格局,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需要我們清醒認識、科學把握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在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與全球經濟結構變化互動性不斷增強的情況下,世界範圍內消費方式、經濟發展方式和人類生活方式的變革,以及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等全球性問題的凸顯,一些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等,都增加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風險,使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面臨的形勢更為嚴峻。

  我國經濟的結構性矛盾非常突出。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使我國經濟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明顯暴露出來,主要是:在需求結構方面,內需與外需、投資與消費失衡;在産業結構方面,農業基礎薄弱,工業大而不強,服務業發展滯後;在要素投入結構方面,經濟增長過度依賴物質資源投入,自主創新能力不足,資源整合能力不強;在區域結構方面,區域發展差距拉大與區域産業同構現象並存;等等。只有解決好這些突出的結構性矛盾和問題,我國經濟才能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制約經濟結構調整的體制性障礙仍然存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為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提供了動力、創造了條件。但收入分配機制不合理、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資源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尚未理順、金融體制和資本市場改革有待深化等體制機制中的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成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制約因素。

  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突破口和著力點

  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需要找準突破口、把握著力點,努力實現在調整中謀發展、在發展中促調整。

  擴大消費需求。充分利用我國人口多、幅員廣、市場迴旋餘地大,正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的有利條件,進一步完善消費政策、改善消費環境、培育消費熱點,引導消費結構升級,提升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堅持以投資帶消費、以消費促投資,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投資結構,使投資更多地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傾斜、向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傾斜、向自主創新傾斜、向節能環保傾斜,努力實現投資與消費之間的良性循環。大力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加快形成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勞動報酬增長與經濟增長相協調的長效機制,切實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收入水平的提高支撐消費需求的擴大。

  構建現代産業體系。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産業化、服務業現代化,促進三次産業協同發展。積極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廣泛應用先進適用技術和工藝設備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增強新産品開發能力和品牌創建能力,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優化企業組織結構,淘汰落後生産能力,促進傳統産業的高新化發展。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的效益型農業、設施先進的科技型農業、資源節約的節約型農業和環境友好的生態型農業,促進農業由傳統向現代轉型。推進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注重核心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和新型産業發展。緊緊圍繞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重點領域,培育一批成長性好、科技含量高、競爭能力強的龍頭型、科技型、創新型企業,建設一批創新能力強、創業環境優、特色突出、集聚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産業示範基地,加快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産業。積極發展生産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建立健全公平、規範、透明的市場準入標準,拓展新領域,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熱點,推進規模化、品牌化、網絡化經營,促進服務業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

  提升城鎮發展水平。按照統籌城鄉、佈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重點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建設,增強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能力,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逐步向城鎮轉移,提高農業生産效率和農産品商品化率,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突出空間立體化、功能多樣化、建設集約化,增強城鎮要素集聚和産業承載功能,優化城鎮空間和産業佈局,推動産業有序轉移和生産要素跨區域流動,帶動區域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在優化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城市群的同時,在中西部地區培育和發展一批城市群,打造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加強科技創新。我國經濟增長過於依賴物質資源投入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缺乏核心技術。應加快自主創新步伐,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大力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努力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掌握一批重要的自主知識産權和核心技術標準。健全技術創新體系和創新服務體系,支持建設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創業、創新示範和高新技術産業發展基地,搭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培養和集聚創新型人才,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施自主知識産權戰略與培養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有機結合起來,不斷壯大創新型人才隊伍。

  建設“兩型社會”。建設“兩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應按照技術水平高、資源利用率高、投入産出率高、産品附加值高的要求,加快推進傳統産業的“兩型化”改造和“兩型産業”的規模化發展。積極發展清潔生産和循環經濟,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後産能,加快建立“兩型”生産體系,努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正確處理轉變生産方式與轉變生活方式的關係,引導消費結構升級,增強人們的節約意識、環保意識,推廣使用綠色産品、節能産品,倡導適度消費、文明消費,反對鋪張消費、奢侈消費,養成合理消費、綠色消費習慣,推動形成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健康文明消費模式。建立生態教育機制,樹立全民生態文明觀,提升全社會生態文明素養。

  優化社會管理。我們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面臨的問題,既有經濟結構不合理的制約,也有社會結構不合理的影響。應重視優化社會管理,切實加強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築牢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社會基礎。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拓寬就業渠道,建立和諧勞動關係。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創新社會管理模式,形成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全面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

  創新體制機制。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關鍵在於創新體制機制。深入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改革,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改革的新突破,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形成有利於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制度安排。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完善反映市場供求關係、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生産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增強市場主體的動力和活力。積極穩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金融等體制改革,更好地支持社會事業發展和民生改善,支持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和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把政府職能轉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軌道上來,引導和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形成政府、企業和社會共促經濟結構調整的新格局。

  (作者為中共湖南省委常委、長株潭試驗區工委書記)

責任編輯:侯永勝

熱詞:

  • 戰略性調整
  • 加快推進
  • 經濟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