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創新,讓深圳“特”下去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3日 05: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9615件發明專利授權、5584件PCT國際專利申請、14項中國專利獎……2010年,深圳的“專利”在全國內地城市中又是排名第一。2010年,在佔深圳工業總産值規模約60%的高新技術産品産值中,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高新技術産品佔比超過60%。

  3個“全國第一”和2個60%,顯示出這個城市強勁的創新活力。2008年,國家將深圳列為全國第一個、也是迄今唯一的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在近年多個版本的中國內地城市創新力“排行榜”上,深圳無一不是躋身前列、甚至位居榜首。

  深圳市委書記王榮説,站在新起點的深圳要加快推動創新精神的再激發、加快推動自主創新能力的再提升、加快推動區域創新體系的再完善、加快推動創新型人才的再集聚、加快推動自主創新環境的再優化。

  市場是創新的風向標

  人們抱怨軟盤容量太小,就有了鄧國順的“U盤”;人們苦惱ICQ沒有中文,就有了馬化騰的QQ……

  歐美發達國家的數字電視市場才剛剛啟動,同洲電子的袁明認準數字電視必將取代模擬電視的趨勢,傾力研發數字電視機頂盒、數字衛星接收機;“藝術品裝飾”剛跨進尋常百姓家門,雅昌印刷的萬捷“捷足先登”,推出了達芬奇、齊白石等的高倣真印刷畫作。

  15年前,馮冠平帶領七八個清華人南下深圳,開始了從市場“下游”向科研“上遊”遞進的“逆向之旅”。在市場尋找科研課題、取得科研資金、檢驗科研成果,15年間,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讓150多項科技成果走上生産線。

  在深圳,市場是創新的風向標。今年一季度PCT專利申請量全球第一的中興通訊,每在確定産品研發之前,就會不斷追問“市場在哪”?2010年以2776件發明專利授權居內地企業之首的華為公司,更是將“賣不出去的研發”稱為“奢侈性浪費”。

  在深圳,創新並非全是高、精、尖。中集集團取得四輪獨立驅動行走等多項專利的旅客登機橋、深圳能源集團的發電廢水“零排放”,比亞迪更是將鎳鎘電池生産線由全自動化改為半自動化,因為既能擴大就業、又能帶來“1元人民幣對1美元”的市場競爭力。

  市場,讓深圳的創新找到了真正的著眼點、著力點和興奮點。

  企業是創新的主導者

  20多年前,任正非、侯為貴“孤注一擲”,用“來料加工”攢下的全部“血汗錢”投入研發,開始了華為、中興求得生存權的“飯碗創新”。今天的華為、中興已由求得生存權跨越到贏得發展權,成為全球通信製造業不容小覷的“中國雙雄”,在2010年內地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排名中分獲冠亞軍。

  比亞迪以“勞動密集型”化解了國外的技術壁壘、中集公司靠“專利並購”由瀕臨破産一躍為集裝箱行業的“全球第一”、大族激光以中國第一台激光鑽孔機結束了“打工史”、邁瑞醫療靠“背水一戰”的研發成為中國醫療設備第一品牌。

  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電化學研發中心設在萬裕三信電子公司,根據萬裕公司提出的研發課題進行研發。目前,深圳已匯集140多家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組建了數字電視等5家産學研戰略聯盟,開展産學研合作項目5648項、實現成果轉化近3000項。

  90%以上研發機構設立在企業、90%以上研發人員集中在企業、90%以上研發資金來源於企業、90%以上職務發明專利出自於企業,深圳市市長許勤説,“四個90%”是深圳自主創新體系中的最大“亮點”,它表明企業是深圳自主創新體系中的主體。

  政府是創新的服務員

  1999年10月,首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在深圳舉行,政府搭建起中國最大的科技成果交易市場。至今舉行的12屆高交會,共有13.64萬個(次)項目參展交易。

  培植市場、服務企業,是深圳給政府在自主創新體系中的角色定位。成果、資本、人才等自主創新的諸多要素,全通過“市場”進行交易、配置、整合。

  目前,活躍在深圳資本市場的1500多家風投、創投機構管理資金2000多億元、投資項目2000個;財政投資的深圳高新技術投資擔保公司累計為華為、中興、比亞迪等7900多家企業提供了680億元的擔保服務;政府投資、引進53所國內外高校的虛擬大學園,11年間與企業合作了1000多個項目、為企業輸送了3萬多名科技人才。

  目前,深圳由政府建立的5個自主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已經初現雛形。

  從對“創新”進行立法保護到對制約創新的政策條文進行“梳理”,從舉辦高交會到搭建創新公共服務平臺,政府的資源和服務在向自主創新傾斜,行政行為也在創新。

  在以高新技術為支柱産業、專利申請居全國內地城市之首的深圳,卻沒有科技局、專利局等政府專管部門。深圳在“大部制”改革中,圍繞“市場”,建立起專利、商標、版權、商業秘密等知識産權的統籌管理;圍繞“服務”,形成工業、貿易、科技、信息等“一站式”的協調服務。

  創新是深圳人的共識

  北京大學領導力研究專家楊思卓覺得,創新型城市和人一樣有著自己的DNA,就是要有一批“不安分”的創業型人才、要把創新視作內在需求。

  “體內淌著創新血液”的深圳具有這種DNA。先科欲與飛利浦合作生産激光視盤,不少人認為“技術超前”,葉華明力排眾議;邁瑞為求生用研發結束“代理”,不少人打起“退堂鼓”,徐航背水一戰;華為用2萬元的全部“家當”投入研發,不少人捏了一把汗,任正非斬釘截鐵。

  “不安分”的不僅是企業的掌門人,更有城市的決策者。30年前的“殺出一條血路”、20多年前的“第二次創業”、近年的“文化定輸贏”……

  深圳鼓勵創新、也容忍失敗。2006年初,深圳立法“寬容失敗”,規定創新未達到預期效果,只要程序符合規定“可予免責”。

  “創新”已成為深圳人的共識,孩子們成了深圳“新一代創新者”。

  2009年6月,履新深圳的王榮感覺“深圳有這樣一種氛圍,就是輸了,也比在其他地方輸得痛快,輸得認,輸得服。”王榮認為,正是這種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推進著深圳的可持續發展,發揚光大創新文化“特區就始終能夠堅持‘特’下去”。

責任編輯:呂鵬

熱詞:

  • 創新文化
  • 深圳市委書記
  • 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