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名校招生暗戰預錄取圈定高分生 競爭中甚挖墻腳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08日 03: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11年6月7日,四川涼山美姑縣高考首日。資料圖片

  2011年6月8日,安徽淮北市第十二中考點,考完最後一門後,考生們走出高考教室。張紅心 攝

  在今年的高考招生過程中,復旦大學懷疑被挖墻腳,並與上海交大陷入口水戰,引發了社會對高校爭奪生源的高度關注。

  為爭取到優質生源,各高校使出各種方法。拿到名次尋找考生,群發信息聯絡,與家長溝通……甚至會有“挖墻腳”出現。在有些地方,學校乃至地方政府也參與其中。招生數日,相當於“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

  “唯分數論”和社會人才觀、教育觀的問題,在生源爭奪戰中又一次被提出。教育專家指出,爭奪生源的背後,折射的是高招制度急需改革的現狀。

  本報記者 孔璞 朱柳笛 北京報道

  “夷陵中學的小常(化名)‘反水’了!”

  7月1日早晨,復旦大學湖北招生組老師馮瑋一起床就聽到了這一消息。

  “誰策反的?”馮瑋一下子跳了起來。

  “北大或清華,暫時還不確定。”前來通報消息的老師一臉凝重:“下一步怎麼辦?”

  “還能怎麼辦,換人!”馮瑋立刻打開電腦開始查考生資料,他“甚至沒有時間生氣”。

  在馮瑋看來,高考生源爭奪中的鬥智鬥勇不輸于諜戰大片,招生人員既要重視説服考生,又要提防別的高校“挖墻腳”。

  在這場激烈的爭奪中,各招生方為取得競爭優勢,無不使出各種招數,以至於有種種不公平的競爭手段出現。

  在教育專家、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看來,這種對考生資源的爭奪,根源是“一考定終身”的高考格局。要化解高考焦慮和生源爭奪,必須推動高考改革。

  前往“戰場”

  復旦大學湖北招生組7人兵分四路。根據歷年統計,高分考生大多分佈在這四條線上

  6月20日前後,在最後一次公開課的課堂上,復旦大學歷史系老師馮瑋告訴學生:“我要去赴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要為復旦大學招來出色的新人。”

  6月24日,馮瑋一行7名老師到了武漢。這一天是湖北省公佈高考分數的前一天。

  自從2007年復旦大學招生辦將在湖北的招生工作委派給歷史系後,馮瑋已經連續4年參與招生工作了。他是招生組的“核心人物”。

  在馮瑋參與招生工作前,復旦大學在湖北的招生情況並不十分理想。2007年,復旦在湖北招生理科最低分606分,而清華是658分。

  在馮瑋和同事的努力下,復旦在湖北的招生分數線一路走高,2010年是658分,今年預計672分。

  馮瑋也因此總結了一系列的招生“小竅門”。

  6月24日,馮瑋不顧舟車勞頓,在武漢住下來,第一件事就是擬出第二天要發給意向考生的短信。

  短信內容是:“祝賀你取得優異成績,擁有國內高校最豐富的課程設置,最多的國際交流機會,最好的就業前景的江南第一學府復旦大學,希望得到你的關注,希望你給力!”

  隨後,考生章玄(化名)收到了短信。高考總分750分,他的成績是676分。

  6月25日分數出來後,各高校都會拿到全省考生的分數、名次和聯絡方式等。復旦大學湖北招生組選擇了理科第80名至300名,文科第20名至100名的考生,發送這條短信。

  這一選擇包含著招生老師們多年的經驗:名次最靠前的考生一般會直接選擇清華、北大,做工作也沒用。因此需要重點做工作的,是分數和北大、清華有“交集”的考生,即在北大清華是“尾部”,而在復旦是“頭部”的考生。

  考生章玄正處於這個位置。

  為了第一時間爭取到考生注意,短信以“飛信”方式發出。有意向的考生會不斷和招生組聯絡。馮瑋和同事們會將考生信息及意向整理,以便隨後溝通。

  翌日,武漢的媒體會組織著名高校參加“高招諮詢”,接聽考生或家長諮詢電話,並刊出包括各校預估分數線、招生政策變化等信息的報道。

  第三天,復旦大學湖北招生7人組分為“四方面軍”:兩人鎮守武漢,兩人赴黃岡、黃石一線;兩人赴荊門、襄陽(原名襄樊)一線,馮瑋獨自赴宜昌、荊州一線。

  根據歷年的統計,湖北省的高分考生大多數都分佈在這四條線上。

  與復旦大學招生組同步奔赴湖北各地的,有北大、清華等其他數十家知名高校的招生老師。北大、清華歷來重視在湖北的招生,參與招生的人數有二三十人。

  言語交鋒

  在介紹自己學校優勢時,有些招生老師會有意無意不點名提到其他學校的劣勢

  事實上,在分數公佈的當天,在武漢舉行的招生諮詢會上,各高校就進行了第一次交鋒。

  參加過諮詢會的考生章玄發現,各個高校在宣傳時,主要介紹的不是學校的優勢和專業,而是將重點放在對考生提供的優惠政策和制度上。

  “這些並不是我選擇高校的主要因素。班主任有一句話我很贊同:專業第一,學校第二,地域第三,對以後的道路來説,進入了一個理想的專業才是最重要的。”章玄説。

  到了地級市的招生諮詢會,言語交鋒明顯激烈起來。

  在介紹自己學校的優勢時,有些招生老師會有意無意不點名提到其他學校的劣勢。在會後和家長交流時,這種批評會十分尖銳。

  關於復旦,馮瑋聽到最多的批評是“復旦衰落了”以及“復旦是文科學校”。

  馮瑋不得不和家長一遍遍解釋:復旦是一所文理醫都非常強的綜合類院校,近幾年的發展勢頭也非常好。今年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復旦和北大分居一二位。

  馮瑋非常反感“違背事實的貶損行為”,不過他也會指出其他高校的劣勢,但會以更為委婉的方法。

  在向家長大力宣傳復旦學生的就業優勢後,馮瑋會提醒家長們,各高校對自己閉口不談的恰恰是學校的弱項。

  家長們在暗示之下,很快就會發現某幾所院校幾乎不提學生的就業情況。馮瑋無需明説,家長們就已經在心裏投了票。

  短兵相接

  第一時間見到考生異常重要。招生老師馮瑋認為,“人們都容易先入為主”

  諮詢會並非馮瑋最看重的。復旦在湖北省總共招不到40人,因此一個市的招生人數不過四五人,所以馮瑋把重點放在和有意向的考生及家長直接溝通和約見。

  此時的交鋒,進入了實質階段。

  第一時間見到考生異常重要。馮瑋認為“人們都容易先入為主”。

  清華和北大曾在湖北爭奪一名狀元,北大的老師趕到了學校,而清華的老師則趕往學生家找了學生,這名學生後來報考了清華,這件事給馮瑋很深的印象。

  諮詢會後,馮瑋會第一時間將有意向的高分考生和家長約到賓館交流。接下來就是“拉鋸戰”式的反復溝通。

  考生章玄説,在他得知高考分數後,每天至少會接到4至6個來自招生老師的電話,“鋪天蓋地,每天只忙著接電話了。”

  除了復旦,其中不乏人大、浙大、中科大等其他名校,每一所學校都答應保證他百分之百能夠被錄取,並首選最好的專業。

  家長們也會從其他高校處獲得信息,常猶豫不決,馮瑋説他和同事確定一個考生,最少也要打8個電話。

  在高校、考生雙方都滿意後,馮瑋會拿出“預錄取協議書”讓考生簽。當考生將名字簽下時,“他的半隻腳已經邁入了復旦”。

  殺手锏

  簽了預錄協議,相當於給考生吃了定心丸,而且是“寧考生負高校,高校不負考生”

  “即使是簽了預錄取協議,7月1號下午5點,湖北考生填報網上志願截止時間之前,一切都是變數。”馮瑋説。

  6月30日晚11點,已熟睡的章玄接到了一個電話,對方自稱是上海交通大學招生組的老師,並透露已知道章玄與復旦簽了預錄取協議,但還是表示其學校在湖北有一個特招名額,專業是經濟管理,只提供給675分以上的考生,並希望章玄能夠考慮。

  這讓章玄感慨:“真是不到最後一刻決不放鬆啊。”

  最後一刻,章玄拒絕了邀請:“我不能不講誠信,我已經跟復旦簽了。”

  另一考生戚芳(化名)並不覺得這是誠信問題。她與章玄就讀于同一所學校,因有少數民族加分,戚芳總分超過680。她與復旦簽了預錄取協議,不過在報志願的最後一刻,她選擇了北京大學。

  按照多數學校的説法,預錄取協議書出現于2007年,是由中科大發明的。

  隨後各學校紛紛仿傚。據統計,目前使用預錄取協議爭搶生源的主要是內地9所名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

  各校協議書內容大致相似,即一旦簽署此協議,考生要第一志願報考該校,通過提檔線後,該校一定錄取考生。

  “簽署預錄取協議書是為了給考生吃定心丸,很受考生及家長歡迎。”馮瑋説。

  他解釋説,協議對於考生並無制約力,但對於高校卻有制約力。這種制約是以大學的名譽為擔保的。因此會出現“寧考生負高校,高校不負考生”的情況。

  後遺症

  一旦簽了協議的考生反悔,高校將很難找到高分生替代,不得不招個別低分生

  在網絡填報志願的3天時間裏,招生老師們幾乎是坐在電腦前,一刻不停地刷屏,反反復復地檢查,當時和他們簽訂預錄取協議的學生,是否“從一而終”,如果情況有異常,他們會再致電考生,詢問原因,並加以勸導。

  預錄取協議帶給高校最大的麻煩,是考生反悔後高校招生“斷檔”。

  據了解,並非所有考生都能專一,在湖北,曾有考生和多所學校簽下預錄取協議書。

  由於全省前300名高分學生是眾多高校緊盯的對象,預錄取協議在學生報考前已將學生“瓜分”掉。這意味著,一旦部分考生反悔,高校將很難從前300名中找到替代者,只能招個別低分生。

  高校的招生情況統計要看三個數字,即最高錄取分、最低錄取分和平均分。這三個數字説明了一個學校在一地錄取的學生質量,也間接説明了一個學校的影響力。

  “斷檔”的出現,會令高校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和平均分被拉得很低。因此被各高校視為大敵。

  浙江大學湖北招生組的王老師介紹,因考生簽預錄取協議後反悔,導致浙江大學有3年在湖北的招生斷檔。

  馮瑋説,為避免這一情況,復旦大學每年都儘量多簽幾名預錄取考生,一旦有變還有替補者。如果不出現意外,則由機動名額錄取。

  紛亂江湖

  在一些地方,政府把考上清華、北大當做“政績”,不允許學生報考其他學校

  7月1日,章玄聽到同學傳來的消息:考生此前與復旦所簽的預錄取協議取消。“我當時都震驚了。”

  章玄所在的中學,共有4名學生的分數在670-680段,當時北大、清華的預錄分數約683分。這4名學生都選擇了復旦,並簽了預錄取協議。

  章玄趕緊與復旦大學招生組老師聯絡,得到澄清和再次保證後,才放下心來。

  之後,馮瑋又致電章玄:“不要相信謠傳,我們既然承諾了,肯定不會有變化的。”

  復旦與其他高校的招生之戰,在7月1日達到白熱化。

  這天,遭遇其他院校“挖墻腳”,一名學生突然反水,馮瑋和其他同事不得不手忙腳亂地尋找替代的考生。

  這一天,復旦大學發表措辭嚴厲的聲明,譴責有高校招生老師冒充復旦招生老師騙考生改報志願。

  復旦大學招辦副主任徐宏波介紹,此事最早是在山西發現。當時有一名報考復旦的考生,連續接到數個自稱復旦老師的電話,打聽估分成績,然後稱有更高分數學生已報考了復旦,建議考生修改報考志願。

  復旦隨後連續接到廣東、雲南等地考生來電,詢問是否取消了之前簽的預錄取協議。“為了防止更多考生被騙,我們不得不發佈聲明。”

  復旦的聲明一齣,立刻引發了網上關於高校生源爭奪的“口水戰”,甚至矛頭直接對準上海交通大學,認為是交大在“挖”復旦的“墻腳”。

  對此,上海交大招辦第二天也在官方微博上發表聲明,稱“本校招生老師無人冒充其他院校老師通知考生取消其與他校所簽協議”。

  馮瑋所在的湖北招生組,未遇到“明目張膽欺騙考生”的行為,不過馮瑋説,他們遇到的某些招生手段也超出了公平競爭的範疇。

  最令復旦湖北招生組無奈的是第三方力量的介入,左右學生報考志願。“在許多縣裏面,政府把考上清華、北大當做‘政績’,因此不允許學生報考其他學校。”馮瑋説。

  去年復旦和湖北遠安縣考生李偉(化名)本已談好,但就在李找招生老師簽協議的路上,一名副縣長給他打電話,堅持讓他改報清華。因為他是縣裏第一個考上“清華線”的。李偉在壓力下服從,縣裏為此獎勵他5萬元。

  除了政府的壓力,學校對考生的報考也有左右的力量。有些學校會讓學生集中到學校報志願,以便監督。對於已經上了北大、清華分數線的考生,許多學校都希望他們儘量報北大清華,而不是選擇其他學校的優勢專業。

  荊門市一名今年報考北大的學生説,學校會給考上清華、北大的考生1萬元的獎勵,老師也會得到獎勵。據記者了解,在全國不少地方有這樣的獎勵措施。

  洛陽理工學院附中每年都會有多名考生考過北大清華分數線。該校一名班主任鄒山龍説,當地中學普遍更希望學生報北大清華,因為人們在判斷一所中學的質量時,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指標。

  馮瑋認為第三方力量帶來不公平競爭。他説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學生們應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校和專業報考”。

  現狀之解

  教育專家熊丙奇認為,讓高校有更多自主權,考生有更多選擇權,教育的良性競爭狀態才會出現

  近年來,出國留學和港校在內地的招生,給了內地學生更多選擇。有觀點認為這也是生源搶奪的原因之一。

  對於給內地高校帶來“壓力”的説法,香港大學內地事務處總監黃依倩認為,“有些誇大”。她認為學生的優秀難以用一種標準衡量,所以好學生是招不完的。

  港大每年11月開始準備下一年度的招生工作,宣傳方式與內地高校相似,多是到各地開推介會。

  黃依倩説,港大從內地大學學到很多招生技巧。但有一個原則一直保持,就是避免對其他學校作出評價。“如果學生來問我們別的學校的情況,我們會告訴他們,兩所學校不一樣,但無法比較。”

  港大不跟學生簽署任何預錄取協議。黃依倩認為,預錄取協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選擇權。

  她説港大非常重視學生的自主選擇,學校在宣傳過程中儘量提供多的信息,不過並不進行説服工作,尤其是在學生作出決定後。

  “有一位非常優秀的同學,告訴我們他不願承受港大的壓力,放棄港大。雖然我們很遺憾,但是我們並不勸他,我們尊重考生自己的決定。”黃依倩説。

  教育專家熊丙奇認為,高校招生爭奪戰,可歸結于計劃體系下長期以來畸形的“生源觀”。“在統一考試、集中錄取的高考制度中,一名考生只能被一所大學錄取,無論平行志願還是傳統志願的填報方式,都有考生去向不明的風險,進而造成考生和家長對於能否被某所大學錄取的焦慮。在這一過程中,大學也就有了玩手段的空間。”

  在熊丙奇看來,沒有充分的自主招生權是內地高校搶生源的根源,唯有進行教育體制改革,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熊丙奇認為,要破除教育本身的等級制度、批次錄取的模式,讓中國學生可以像美國學生一樣,憑藉多次考試成績去申請多所高校,再選擇其中一所就讀。這樣高校就會把精力放在提高質量吸引優秀生源上。高校有了更多自主權,考生有了更多選擇權,教育的良性競爭狀態才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