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李芃
7月5日,上海高校秋季招生錄取工作全面啟動,持續數天的復旦、上海交大兩校生源之戰也暫告一段落。
就在此前一天,復旦大學招生網站和上海交大招生辦微博上圍繞“復旦高招預錄取被稱取消”事件的聲明不約而同全部撤下。復旦大學黨委宣傳部負責人表示,相關材料已上報給有關教育主管部門。
在這場爭端中,沒有人是贏家。
據上海教育考試院7月4日公佈的兩校“深化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驗”最終錄取結果,與之前公佈的確認招生名單比,復旦少了5位,交大少了8位。
“很明顯,被別的學校搶走了。”復旦的一位老師對記者表示。
據悉,除了兩校之外,北大、清華等高校均接到了主管部門關於規範自主招生的通知。
同城競爭已久
7月1日,復旦大學在其官方網站和微博上發表聲明,有人冒充該校招辦老師致電考生,稱學校與該學生簽訂的招生協議已被取消,並以此勸説學生更改志願選擇其他學校。
被影射為“上海西部某理工類高校”的上海交大,沉默一天后也在校方招辦微博上予以回應:“有高校招生老師在招生宣傳中肆意貶低上海交大,對這種行為我們深表遺憾”。
作為上海最頂尖的兩所綜合性大學,“兄弟鬩于墻”的爭執從暗戰轉為公開。
復旦和交大之間的競爭早已不是秘密。2009年5月復旦率先發起高校聯合招生,上海八所部屬高校中的六所組團齊赴西部,除了迄今仍未參加任何高校聯盟的華東理工大學外,獨缺交大的身影。
“復旦和交大絕對不可能同時出現在這種場合。”上海某部屬高校招生辦主任説。
根據上海教育考試院7月4日公佈的復旦、上海交大兩校“深化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驗”最終錄取結果,復旦錄取687名,上海交大錄取543名。與之前公佈的確認名單相比,復旦少了5位,交大少了8位。
復旦的一位老師對記者表示,競爭在所有的好大學之間展開,兩校生源被別的學校搶走了,説到底沒有贏家。
隨著復旦加入“北約”、交大加入“華約”,包括兩校在內,全國頂尖高校之間的招生大戰日益白熱化,而為首的北大和清華成為獲益最多的兩所高校。
“上世紀90年代初期,我們學校曾出現過8個省、市級狀元會集一個班級的盛況”,復旦負責西部地區招生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在要招到狀元幾乎是不可能了。據知情人士透露,北大、清華的“掐尖”行動,幾乎已遍及國內所有縣級市的重點中學。
境外國外高校的加入,使得北大和清華的地位也受到了挑戰。
香港大學將今年內地考生的面試時間提前,對於北大聯合自主招生中成績優秀的學生,在高考成績發佈前就早早進行了面試。
香港大學的一位教授在成都招生時稱,“沒有好的學生,好大學的牌子就保不住”,一語道破了高校之間爭搶生源的動力。
招錄改革待跟上
“高校追捧尖子學生,到國際上都是一樣的”,復旦的老師説,目前的招生亂象,根源在於高考志願的填報方式不斷變化,而招生錄取制度卻沒有相應地改革,兩者不配套。
近年來,多數省區都已採取高考後填報“平行志願”的方式,這給了考生最大限度的選擇權,另一方面卻人為地加劇了高校之間的競爭。為了鎖定優質生源,擁有自主招生權的高校紛紛推出了“預錄取”的做法。
和高分考生簽訂“預錄取協議”,這一做法最早由中國科技大學嘗試實行,很快引來了名校的普遍模倣。
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熊慶年表示,在部分外省市實行高考後“面試預錄取”的做法,對學校有很強的約束力,是為了對考生負責,是現行機制下比較好的做法,能夠促進考生和學校的雙向選擇。
預錄取制度更像是高校的被動應對之策。在估分以後填報平行志願的情況下,考生可以自由地選擇學校,而高校只能等待電腦集中錄取,預錄取協議就成為後者的自保。但不少高校招生負責人都承認,這種預錄取協議不具備法律效力。
平行志願填報下的另一個弊端是,分數繼續成為唯一的評判標準,這和自主招生改革“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初衷是相違背的,而高校除了加入混戰別無選擇。
上海交大招生辦主任陶正蘇認為,爭取好的生源必須是良性競爭,高招中的不規範現象損害了學生利益,許多學生,特別是高分學生被綁架了,在填報平行志願中選擇服從調劑,為了上名校而犧牲自己喜愛的專業。
國內已有多所高校向教育部門建議,將高校的自主招生工作放在高考之後進行,允許分數線以上的考生自由提出申請,高校綜合申請材料和面試結果發出錄取通知,最終由考生自行決定就讀哪一所高校。
據悉,在現行高考招生錄取制度下獲益最多的清華大學,在一次會議上公開對上述改革設想表示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