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雷泓霈:“唯分是從”折射觀念陳腐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05日 17: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眾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漫畫/唐春成

  高校生源大戰硝煙瀰漫,愈演愈烈。繼前日復旦大學招生辦發表措辭嚴厲的《關於部分省市考生受騙修改志願的嚴正聲明》後,昨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學招生辦通過其官方微博上回應,稱“本校招生老師有人冒充其他院校老師通知考生取消其與他校所簽協議,對一切捏造事實、詆毀我校的行為,依法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7月3日《南方都市報》)

  為了得到高分學生,竟然不惜扔掉大學應該具有的尊嚴和教育體面,就像小商販一樣極盡能事,無限屈尊,真是教育的悲哀啊!

  挖高分學生,就是想借助高分金字招牌證明自己具有卓爾不群的教育影響力,這種做法放在前幾年尚可理解。今天,高等教育已呈現國際化發展趨勢,很多考生已將選擇的目光投向國外大學,數據也證明,未來職場狀元很少是“高分學生”,可這些所謂名校的教育競爭還停留在唯分是從的世俗層面,未免有些陳腐。

  這些年,高校的社會口碑在下降,重要原因就是教育觀念的落伍。高等教育評價停留在單調的分數性考試中,社會實踐能力在考試模式的比重非常低。高校太強調“學術力”,而忽略了實踐力和創造力,以及對另類人才的寬容、賞識和提拔。不少學生覺得,“在大學沒有學到東西”、“後悔上大學”等。

  一個反面例子就是,美國哈佛大學1996年就把165名“高考狀元”拒之門外,香港的大學2005年也曾拒絕10位內地“高考狀元”。因為他們更有獨立自主、充滿個性的錄取標準,除了看考試分數,還要對學生進行社會情商、創造活力和服務於社會公共福利的品質等進行測試。所以,他們才會將“高考狀元”看得非常輕。他們的畢業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社會化和社會適應能力遠比我們高。理性認識高考狀元,而不是追隨世俗,這才是大學精神的真正所在。

  雖然目前的高校錄取模式具有局限性,只要高校跳出“分數崇拜”的圈子,在高考成績之外,再設置一個“綜合加試”,同樣可以將那些“學習呆子”篩查出去,而將那些不是高分但卻具有良好綜合素質、創造潛能的學生選拔出來。就是不舉行此類考試,對低分的另類學生也大膽、積極錄取,也可以落實這種教育觀念。

  更多高校注重分數考試,也注重創造性考試;注重高分效應,也注重發展效應,就能形成科學、理性和良性的教育文化,非高分學生也是優秀人才,比那種單純的“單打一”要科學得多。這樣形成廣泛的社會認同,一哄而上的“高分崇拜”才有望真正降溫!(雷泓霈)

責任編輯:趙春曉

熱詞:

  • 高考狀元
  • 高分
  • 學生
  • 社會情商
  • 考試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