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劉巽達:生源大戰凸顯評價標準單一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05日 09: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近日,復旦大學招生辦發表聲明,指責某高校招生人員冒充復旦老師搶奪生源;隨後,上海交大火速回應説,這是有高校在捏造事實;爾後,復旦再發聲明稱,此前的聲明是為了制止某些不規範的招生“亂象”……此則新聞見諸媒體後,被視為復旦交大“交惡”的端倪。

  “招生亂象”並不是什麼新鮮事,高校招生大戰是每年上演的“常規戰爭”,只是因為沒有媒體介入,人們聞不到火藥味罷了,但“暗戰”始終不絕,硝煙瀰漫。怎麼能不“生源大戰”呢?一家頂級高校的招生負責人無奈地説:“如今的學校評價體系如此單一,哪個學校的招生分數線高,就説明哪所學校好。所以,高校才會為了一分之差而拼得你死我活。”此話道出了招生亂象的根源。在現行制度下,學生和學校唯有緊盯分數,其他則無暇顧及,你再優秀,誰來承認你?另外,就學生而言,目前可以考量的似乎也只有“是否被名校錄取”。很多省市的“高招鏈條”中,考入清華北大的人數是與地方政府政績挂鉤的。這樣的境況無疑加劇了高校尤其是名校之間互相爭奪乃至拆臺的現象。

  最近有一些文章,用事實對清華北大的教育質量和人文精神進行了質疑,認為它們離世界一流大學距離遙遠,未能充分展示大學應有的定義。在我看來,這決不單單是在詬病清華北大,也道出了中國所有大學的通病。通病的源頭,或許可以從招生環節上尋找——招生評價標準如果只有分數一項,那麼一個整體素質優秀的考生,一旦分數這一項差強人意,怎麼能夠保證優質教育資源光顧他呢?

  其實,老師、家長和學生都明白一個基本道理,考生相差一兩分甚至十分、二十分,在個人素質上並沒有明顯差異,高分低能的情形也是屢見不鮮。為什麼海外大學來內地招生,常常會讓“高分考生”落選?那是因為在近距離的面試中,“高分考生”的綜合素質露出了破綻。一位教育專家指出,在國外名校,比如哈佛、耶魯、劍橋、牛津同樣有競爭,但不只看招生分數,還要看學生的平時表現。只有招生評價標準變得多元了,一名考生可以獲得多所名校的通知書,並能自由選擇,這樣中國高招改革才有更好的前景。

  然而,“標準多元”的共識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如何變成制度性安排,才是當務之急。否則,考生和家長在無奈之中只能如此“用腳投票”:他們在遭遇多所名校圍追堵截後,紛紛放出同樣的話來,“內地的大學怎麼會是這樣子的!如果有可能,我們的孩子只選香港的大學。”這不能怪別人,只能怪單一標準下的生源大戰令人寒心和失望。“大學為什麼培養不出大師?”——“錢學森之問”似乎從招生的源頭就可以問起。

(劉巽達)

責任編輯:趙春曉

熱詞:

  • 生源
  • 高校招生
  • 高分考生
  • 亂象
  • 名校
  • 評價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