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如何打破中國城市化的困局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05日 07: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丁曉宇(本報資料圖片)

  丁曉宇為中國城市化的發展畫了一張草圖。如今,隨著他的一些研究成果被納入“十二五”規劃中,這幅草圖有可能變成中國城市化發展的圖紙。

  在這張圖紙上,傳統的“省”消失了。八個以大城市為中心,由中小城市簇擁而成的“城市集群”,將成為主要的區域佈局形態。丁曉宇認為,這是優化並加速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必要方式。

  在對中國城市化進程觀察了十幾年之後,丁曉宇充滿焦慮。在最新出版的《大棋局》一書中,他感嘆道,“城市化並不是簡單的‘造城運動’”,但目前,中國偏重於土地的城市化,而不是人口的城市化。

  有一段時間,中國的城市掀起了一股“大規劃”風氣。有一座城市,比照著倫敦和巴黎的規劃,設計了一個比巴黎大6倍,比倫敦大10倍的超級城市。不過,丁曉宇發現,按照這個規劃,大約在15年之後,除了必要的生態用地以外,這個市連一畝土地都剩不下。

  在小城鎮熱、開發區熱等一系列熱潮過去之後,農民的土地被“城市化”,但他們自身及其家屬卻被拋在了城市之外。一方面,有的貧困縣新修的國土資源局辦公樓面積達幾千平方米,上班的卻只有幾十個人;另一方面,數億“農民工”離開土地來到城市,卻無法融入其中,只能被邊緣化。

  城市化的本質是“農民進城”,丁曉宇認為,在城市化過程中,一定要避免“要地不要人,見物不見人”的做法,否則,大批農民身份雖然轉換,實際上卻成為城市邊緣人。這進而造成城市和農村在發展上相互脫節。

  丁曉宇通過研究總結出,上世紀70和80年代出生的進城農民,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他們大都受過9年的義務教育或12年系統教育,在落後的重體力低收益傳統農業面前還尷尬地成為農村富餘勞動力,再加上土地産權不明晰,無法進行長遠的土地深層開發,他們向城市大規模流動成為必然。我們要讓農民願意並有能力進城定居並享受高品質的城市生活,從而推動中國的城市化進程。

  然而,與這種期待相比,目前中國城市化水平遠遠落後於世界平均水平,丁曉宇認為這差距“在一個世紀以上”。

  “八大城市集群”式的城市化路線圖,是丁曉宇為破解這個難題提出的方案。

  這個50歲的河南男人,曾經供職于河南省政府、國務院物價委員會、保利集團等。曾任國務院物價特派視察員,擔任過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的秘書,並參加了國家“八五”、“九五”計劃和十年規劃的制定工作。

  然而,在上世紀90年代,丁曉宇突然放棄了自己在政界和商界的一切機會,關起門來做一件讓很多人覺得無法理解的事情:研究國家的發展戰略。

  他收集各級政府的數據,組織問卷調查,並自費到國內外許多地方考察。他的努力一開始換來的都是冷言冷語。人們不斷給他潑冷水。有人勸他:“那麼大的問題,哪是你應該思考的?”

  如今,當年苦悶不已的日子已經過去。丁曉宇相信,自己的研究正從一些國家政策上得到反饋。比如,他認為,中部崛起這一大的戰略安排,與他對於發展戰略的思考一致。

  作為中國城市戰略研究中心主任,他的身份被許多人定義為“官方智庫”。兩年前,幾名全國人大代表在人大會議上,將他提議的拓展海洋生存空間的戰略寫成提案上交,建議“放‘九龍’出海建立海洋城市試驗區”,引起了熱烈討論。這也使丁曉宇提議的“九龍出海”式海洋城市發展戰略為人所知。

  八大城市集群,則是在這一戰略規劃中居於關鍵地位的內容。在丁曉宇設想中,每一個城市集群,都是一個大的經濟區域,在區域內部,不但應該有緊密的經濟往來和交通,也應該有服務性的行政職能。

  他相信,自數千年前延續下來的郡縣和行省式的行政規劃,儘管在1949年以後進行了改動和調整,但仍然是建立在農業文明基礎上的模式,約束和阻礙了經濟的發展。而他規劃中的8個城市集群,作為一個行政區劃,可以擁有服務性、保障性的行政職能,並不干涉每個城市自身的經濟政策等,從而保障城市相對自主的發展。為此,在他的規劃中,行政權力如何分佈,也是一個重要的話題。

  這8個大城市集群,主要指以北京、天津為中心,範圍為華北、海河平原,山東半島、黃河下游平原,包括石家莊、濟南、青島等城市的北京城市集群;以上海、南京為中心,範圍為長江中下游平原、長江三角洲、錢塘江杭州灣及其周邊地區,包括蚌埠、合肥、杭州、台州等城市的上海城市集群;以廣州、香港為中心,包括海口、東西江、珠江、河源、清遠、梧州等南海沿岸城市的廣州城市集群;以台北、廈門為中心,包括台灣島和大陸北起溫州,南到汕頭的海峽(台北)城市集群;此外,以瀋陽、長春為中心,以東北平原為範圍的瀋陽城市集群;以鄭州、西安為中心,以渭河平原、黃河中下游和故道沿岸黃淮平原為範圍的鄭州城市集群;以武漢、長沙為中心,長江中游平原,湘江、贛江沿岸的兩湖平原為範圍的武漢城市集群;以成都、重慶為中心,長江上遊嘉陵江、岷江沿岸的四川盆地呈橢圓形的成都城市集群。

  丁曉宇盤算的是,通過八大城市集群建設,最大程度發揮特大中心城市的引領擴張輻射作用和激活每個城市的能量,拉動周邊500公里範圍的中小城市發展,形成特色城市群、城市帶,城市經濟區,現代農業區。有效規避因無城市戰略規劃造成的“拉鏈式”數字政績工程和“晴天揚灰路,雨天水泥路”的工地化、形式化城市病。

  許多人對這種規劃表示贊同,有人已經開始著手嘗試。據丁曉宇介紹,包括他的家鄉鄭州在內的幾座城市,已經開始先在小範圍內進行城市群的試驗。當然,也有反對者。比如,陜西一名廳級官員就抱怨説,為什麼要以鄭州而不是西安命名城市集群?

  “絕不能簡單地把城市化理解成更多城市的出現和更多農民到城市定居的過程。”丁曉宇説,城市作為局部地區和部分人們的生活、生産平臺,應向人類群體全面普及。城市是人類全新的生存境界和精神棲息樂園,是人類告別傳統農業文化、文明的歷史,開始嶄新城市文化、文明的里程碑和新紀元。

  “城市作為人們的生活、生産平臺,一定要體現出人文關懷,適合人居住,讓居民享受到城市帶來的樂趣、便利、美好和精神文化愉悅”,這個中文系畢業,喜歡思考哲學問題的“智庫”説,“城市化不是目的,是一種載體,是承載人類美好生存境界的一個物質載體。詩意棲居則是這個美好生存境界的魂靈。”

責任編輯:陳琰

熱詞:

  • 城市集群
  • 中國城市化
  • 城市化進程
  • 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