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李義平:從更深層次上認識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12日 10: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從更深層次上認識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涵和路徑。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既是生産力的提升,也是生産關係的調整和變革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告訴我們,生産力決定生産關係,生産關係反作用於生産力,生産力和生産關係是相互作用、對立統一的。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既是生産力的提升,也是生産關係的調整和變革。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首先是生産力的提升。生産力的提升最具代表性的表現是産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産業結構是生産力水平高低的直接表現。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當第二産業代替農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力軍時,就進入了工業化時代;而知識和信息産業、現代服務業等産業佔比快速提升,就意味著生産力發展達到了新的更高水平。對於産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發展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産業體系,具體包括改造提升製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推動能源生産和利用方式變革、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進海洋經濟發展等。實現這樣的目標,我國的産業結構就會變得更為高級、更趨合理,産業競爭力就會大幅增強,生産力水平就會大幅提升。推進産業結構調整,需要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深入實施科技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不斷提升人力資本水平,充分發揮人這個生産力中最活躍因素的作用。當然,産業結構調整要充分考慮我國人口眾多特別是農村人口多、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實際,堅持因地制宜,不盲目貪大求洋。各地的産業結構調整規劃既要具有前瞻性,又要符合本地實際。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也是生産關係的調整和變革。生産關係是隨著生産力的提升和變化而調整和變革的。這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生産關係的調整和變革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在許多方面都有體現。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十二五”規劃綱要特別強調的。社會主義生産的目的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然而,長期形成的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思維和行為,使得有限的資源過多投向了生産性領域,而社會保障、醫療、教育、住房等領域投入相對不足,從而限制了人民群眾消費能力的增強,影響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了經濟發展與社會事業的失衡。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求我們更好地堅持社會主義生産的目的,使經濟增長服從和服務於保障和改善民生。

  立足於富民,構建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一個時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過於依靠外需拉動,由此形成的局面是:中國人生産、外國人消費,中國人儲蓄、外國人借錢,經濟發展態勢受世界經濟波動影響很大。同時,我國依靠外需拉動經濟增長的賣點還在於便宜,即依靠廉價的資源、環境、勞動力擴大出口。實際上,勞動者具有雙重身份,既是生産者,又是消費者。當國外對我國産品的需求減少、國內勞動者又因為收入低而缺乏購買力的時候,本來沒有發生在我國的金融危機就會對我國經濟造成很大衝擊。還應當看到,我們強調擴大內需,不僅在於立足內需可以使我國經濟發展更為主動,而且在於我國是一個大國。亞當斯密認為,大國不僅應當重視國與國之間的貿易,而且應當重視省與省之間的貿易,即國內貿易。所以説,我們一方面要繼續鞏固和擴大外需,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視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而要形成主要依靠國內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長效機制,就必須富民。人民不富裕就沒有購買力,就難以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以往,我國國民收入分配服從於經濟增長,有意無意地向國家稅收和企業利潤傾斜。今後,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應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時加大社保、醫療、教育等公共事業支出,更加注重發展的普惠性。

  努力實現人民群眾參與經濟發展機會的公平。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僅要使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而且要促進人民群眾參與經濟發展機會的公平。這也是市場經濟之所以有效的真諦。這裡所説的“有效”,主要是指能夠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現實中存在的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等問題,在很大程度上緣於人民群眾參與社會經濟生活的機會不公平。例如,非公有制經濟難以平等進入行政壟斷性行業,許多勞動者還不能平等進入就業市場。對此,“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要營造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産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體制環境。

  可見,調整和變革生産關係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不調整和變革生産關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目標就難以順利實現。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發展思維和路徑的深刻變革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建立消費型社會,或者説建立主要依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依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是市場經濟的顯著特徵和根本要求。在生産、分配、流通、消費等社會經濟環節中,消費是最後一個環節,是投資和生産的最終目的,是檢驗先前投資效果的環節。馬克思説,商品生産者所生産的産品如果不能被消費者或社會所接受,就難以實現“驚險的跳躍”。在現實生活中,投資如果不能最終轉化為消費,就會造成産能過剩、資源浪費。因此,投資還是不投資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難題之一。如果風險太大,企業即使已得到必要的金融保證,也有可能放棄投資。要保證投資效果,關鍵在於市場,而市場從根本上又取決於居民消費能力。可以説,消費能力是市場經濟下經濟發展的重要杠桿。培育和發展我國居民消費能力,既符合社會主義生産的目的,又可以使我國經濟發展擺脫過於依靠外需的被動局面。與市場經濟不同,計劃經濟是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為特徵的,而且存在著近乎不可滿足的投資饑渴,並由此導致了發展的低效和資源的浪費。由於預算約束軟化,一些地方政府也存在著投資饑渴,不惜舉債上項目。當然,今天上的項目肯定比以前技術含量高,但如果還是不計成本、不算經濟效益,就依然是濫鋪攤子的粗放經營。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並不意味著不能上項目,但必須明確:政府要上的是民生性、公益性項目,那些生産性、競爭性項目應由企業去上。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使創新成為經濟發展常態的、內生的力量。既有的經濟發展模式除了過於依靠外需,還存在多數競爭性産業處於産業鏈的低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附加值不高等問題。這種發展模式有其存在的歷史合理性。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發展空間大,資源、環境承受力強,勞動力充足,可以按照世界産業發展路徑、通過引進技術逐步地發展起來。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已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經濟也有了長足發展。面對新的經濟格局,必須使創新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內生力量。世界經濟實踐證明,大國經濟只有依靠內生創新驅動,才能實現長期健康發展。馬克思曾指出,哪個企業率先採用了新的技術,就可以獲得超額利潤。世界産業發展的順序是:某種創新造就了領先的企業和新的産業,隨後其他企業跟進,利潤趨於平均,並且有了規模經濟和品牌效應;然後,會出現新的創新、新的産業。在這個過程中,誰處於領先地位,誰就處於利潤豐厚的産業鏈高端。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新階段,一定要使創新成為經濟發展的內生力量。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體是企業,政府是推動力量。受長期實行計劃經濟的影響,政府習慣於直接上陣拼經濟。其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內容,就是把政府直接推動經濟發展轉變為主要由市場拉動經濟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説到底是企業根據資源約束條件的變化,在贏利動機驅使下作出的反應。這是因為,企業的約束條件是硬的,會本能地謹慎和靈敏;只有企業和企業家才會遵循基本的經濟原則,即投入和産出相比較的原則;企業家對産業和投資機會更敏感,更善於把握機會。所以應當明確,企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體,政府應著力創造必要的條件和環境。當然,這並不排除在我國現階段和體制背景下,對於戰略性新興産業等的發展國家需要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只是這種支持應當符合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政府不直接扮演市場主體的角色,不等於無足輕重。政府也有自己的優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政府轉變職能、發揮重要作用。首先,政府可以對産業發展發揮適當的指導作用,但最好不要直接干預企業和具體産業,而是通過必要的政策和信息影響市場,進而影響企業的選擇。其次,形成公平競爭的有效市場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要條件,而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是政府的優勢。再次,政府應繼續推動經濟體制改革,讓市場價格靈敏而準確地反映資源和環境的稀缺程度,並在此基礎上提供解決外部性問題的制度安排。最後,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焦健

熱詞:

  • 轉變職能
  • 經濟發展模式
  • 生産關係